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创新驱动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活力

作者:王刚 发布时间:2017-12-16 11:45:59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黑龙江省要深刻破除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切实把振兴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活力。

  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振兴发展质量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黑龙江省依托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排第12位、科技成果产出最高时排第7位的基础优势,着力激发重点高校、科技大所、骨干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优势,持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启动实施了技术改造升级专项行动,制定《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2016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64亿元,一批“老字号”企业通过改造升级重新焕发生机。但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还不高,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未得到有效破除,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只排在全国第27位,与发达地区相比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规模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要抢抓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带来的重大机遇,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围绕创新驱动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振兴发展质量变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营造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价值链衔接贯通的生态环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服务机构有效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和产业化之间联动协同的有效通道;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军民生产要素共享共用,推动适宜尖端军工技术向民用高端产品制造转化延伸;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强化企业质量品牌建设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企业质量标杆、质量标准体系和领先企业示范,协同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基于品牌和商标的融资机制,激发企业质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培育微观主体自主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着力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推动振兴发展效率变革

  近年来,黑龙江省围绕“放管服”改革持续简政放权,推进投资审批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简政放权工作曾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地区比仍有明显差距,部分下放事项存在接不住、接不好的现象,网上审批信息整合不到位,垄断性收费价格定价改革还不到位,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对企业管得过多过细,职能错位、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创新驱动着力构建优质服务体系,推动振兴发展效率变革。要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赋予省级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基层政府对放下去的权力在承接、监管、服务能力有效提高所需的资源保障问题;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地方经济管理工作,发挥发展规划的区域战略导向作用,健全符合地方实际的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打造优质高效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对知识产权质押估值的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由政府主导建立专业担保机构、评估机构及交易平台,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间信息沟通共享数据平台。

  着力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推动振兴发展动力变革

  黑龙江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创新人才偏少成为创新发展的掣肘。

  应积极主动适应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围绕创新驱动着力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推动振兴发展动力变革。积极培养造就服务于振兴发展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入手,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生成壮大的良好生态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型民营企业加快生成发展的营商环境,提高培养新生民营企业经理阶层的精准服务能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老工业基地长期积淀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具备提供市场竞争性产品服务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变,激发沉淀在事业单位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活力,化解政府对事业单位人员过重的财政供养负担,提高财政公共服务的自主性能力;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作者:王刚,系黑龙江省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