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金仲兵:巴铁热过后的冷思考

作者:金仲兵 发布时间:2017-07-05 10:50:3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巴铁,在六年前叫“立体快巴”,由宋有洲发明,专利名字叫作“宽体高架电车”。2009年5月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不授予专利权的决定,“立体快巴”申请发明专利失败。---引自虎啸网。

  改头换面之后,巴铁出世。重新包装的巴铁项目,曾是一个被喻为“中国崛起”标签并一度震惊世界、却同时因可行性而饱受置疑的爆点事件,到今天,彻底沦为一个涉嫌非法集资、项目诈骗并有可能触及刑事犯罪的反面教材,前后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巴铁像一束凭空腾起的烟花,耀眼照人之时,便转瞬而逝。

  在法律的威慑下和全民的口水中,我们这代人今生今世恐怕无法看到它“平反昭雪”。但巴铁冰火两重天的热闹背后,有必要进行一些冷思考。

  一、六年前就被否定的低智商项目,为什么却屡屡击倒高智商的政府官员?

  据每日经济新闻2017-07-04“起底巴铁包装术:百亿投资忽悠地方 欲画饼获融资便利”的报道: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里,多地地方政府曾与巴铁科技签订合作意向书。记者注意到,河南省南阳市交通局曾在2016年5月27日发布相关消息,此前河南省周口市、天津市河北区、河北省秦皇岛市也曾成为巴铁科技的“合作城市”。

  当然还得提到我的家乡---河北张家口市,也看似不幸却似乎不可避免地同样中枪。而且,中枪并不是躺着,而是主动挺身而出,为冬奥会的政绩面子来睹枪眼。

  令人震惊却并不奇怪的是,巴铁科技瞄准城市寻求合作时,项目规模被无限夸大,投资动辄以百亿计。不过说实话,自09 年经济危后的行政投资拉动启动以来,吃瓜群众对百亿级项目已具备了超强的免疫力,多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所以也几乎已引不起太大关注---在晚间官方新闻过后,便随风而逝,没人当真。

  只是,这个早已被遗弃的滥项目,为什么竟然能够梅开二度,让无数父母官主动宽衣解带,引进家门?代表着高智商的各级官员,为什么屡屡犯错,而且几乎要屡屡犯下同样的错误?

  我想,但凡对政绩导向机制了然于心者,皆不难得出结论:一个不对下而只对上负责的治理机制,出现此类涂脂抹粉、夸大其实、急功近利并视国家财政和民生艰难如虚无的傻瓜式拍脑门决策,当然“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民族图腾成为一地鸡毛,这种断崖式的硬着陆玩法,打击的是国人对行政能力、责任和中国制造以及经济复苏的信心,那么,是否同时还在警醒我们要对各级政府不加思考与鉴别、标新立异、跟风上马的公权力进行防范?

  让人庆幸的是,由于本次事件相对公开,社会舆论监督相对到位,导致巴铁过于短命,其间除了被忽悠的部份投资者外,在财政投入方面,竟然还没有来得及让官员们“大展宏图”便告终结。万幸,万幸!

  二、怎样对待科技创新,完善创新环境和机制?

  创新并不容易,要不然,人类就不用在工业革命前的漫长历史中长期刀耕火种,忍饥挨饿。巴铁是不是黑科技,现在也已无讨论必要,但对于我国既有的创新环境,是否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转化,前两年号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符合国情?却是一直没有解决(哪怕置疑)、十分值得重新反思和正视的老问题。

  权力与政绩无处不在,似乎无所不能。在十多年前,上海曾搞过一个*文化大师计划,目的或许是要用一时的行政之力硬性拼造一幅盛世文化+文明崛起的宏大图景,实现所谓的文化创新和文明再造。但环境本身的世俗逻辑与社会道德的整体坍塌,终究无法摇身变成美丽的文化使者和文明镜像,不但精英们设想的贵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没有实现交汇融合,反而在世博前夜,那些被认为会给活动添堵的草根人群甚至一度还被清理、流放到了其它地方---社会族群被人为撕裂,人文主义的内涵丧失殆尽,让浦江一侧的十里铺陈,只落得一副副生硬和差辱的建筑躯壳。流失的有多少文化和文明,无人能知。

  文化的质地是软性的,科技的早期是抽象的,一个不会善待人的硬环境,科技也必然难以落地生根。更直接的例子是,当初马云成立阿里时,曾有意落户上海,但上海高傲地认为,这个不知所云的“电商”或许与外星人一样的马云几无区别,虽够科幻,但看不到未来,也难为当地带来滚滚的财税收入。于是爱理不理地,将马云扫地出门,逼回了杭州。后来,上海这边,据称也一度为自己的短视后悔莫及。但这种后悔,只不过是功利主义的再一次体现。

  三、历史的教训有很多,巴铁是不是最后一个?

  记得从巴铁进入视线开始,乃至强势出世并热爆全国,以个人有限的从业经历观之,认为缺乏令人看好的理由,今天的结果无非验证而已。闹剧之所以出现,笔者认为:

  一是国内的科技创新环境缺乏一个完善、有效的评估机制、奖励机制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流程(虽然本次监督有进步,但不完善,没能预防),才让其有了拿六年前的冷大饼再来热炒,并进一步自说自话,编造集资骗局的机会。

  可以说,没有一种可持续、常态化、流程化和标准化的机制,此类闹剧不但不会从此绝迹,而且还会继续不断地上演,巴铁闹剧,只不过是所有闹剧中的“小三”而已。所以,好的机制既保护良性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也要防备科技骗子横行江湖。

  二是各级政府为求政绩和形象工程而盲目跟风,更为这场民间闹剧推波助澜,使其在公权力的裹挟下欲罢不能,并越陷越深,直至身败名裂。

  动辄以政策+命令+号召+鼓动的运动式手法推进创新,不会让人看好;各级政府的政绩冲动和标新立异,公权力的乱作为和不作为,更让人深恶痛绝。所以,公权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赖于机制,而非随性。

  三是当一个冷大饼刚刚拿出来时,往往被策划者(或爱国者)非常娴熟地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以此带动长期饱受积弱病态意识左右的民族狂热。这样,既得到了人气,培养了潜在的市场信心,也实现了对异议的打压。一举两得之下,民粹运动就很容易进一步扭曲为一场产业、经济和商业上的完美骗局。

  巴铁闹剧已经败露,现在,是否应该像它刚刚出现那样,再反过来对它落井下石和群起攻击,致其走向反面,让那些真正的科技创新无辜躺着中枪或未生先死?巴铁事件,一直在考验国人对待新兴事物的认知能力。反之,民众对待科学的态度,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做到理性批评而不道德攻击,指评巴铁而不伤及无辜,更不伤及未来的科技创新,确实需要社会理性。同样道理,当本文进入读者视野后,虽然表达上存在不足和漏洞,但是否因此可能被误解为“本身即是一篇落井下石的文章”?这同样是一个考验的标尺。

  二〇一七年七月四日星期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