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不好糊弄的人越来越多

  评论区里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用来讥讽的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是这样吗?

  的确如此,但只要给他一巴掌,问题就能原地解决。因为装不下去了。

  吹着牛的嘴可以讲道理,空了钱包就只剩沉默。一个天天高谈经济向好的人,你对他说再多数据都是“唱衰”;可一旦生活的巴掌打过来,被裁员、工资骤降、开店倒闭、求职碰壁……他自己就会醒,而且醒得比谁都快。

  到那时,不必你说,他也不会再装。

  所以啊,时代在“前进”,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在继续前行:在各种各样的现实频现之后,不好糊弄的人将越来越多。

  今天有条蛮有趣的热搜,其实评论区里比热搜本身更有意思。新闻报道写的内容是辽宁东港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一起去暗访,然后被工作人员拦车检查。市委书记很高兴,表扬工作人员做得好。

  要不是看到前面媒体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电视剧的剧情又上热搜了。

  虽然在我看来有点搞笑,既然是暗访,又怎么拍照加曝光呢。但也只是一条没什么营养的报道,就像那句网络用语说的一样,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换句话说,人们对视一笑,当它不存在便是了。

  可没想到评论区一大堆人,全在揶揄调侃。要么说“没新闻可以不发”,要么说“拍照的角度找得真不错”,还有说下一次换身衣服摆拍,别穿官衣的。

  穿着一身藏青色行政夹克,不沾半点灰尘的黑皮鞋擦得发光,开着迈腾,带着拎公文包的秘书,去阻止携带危险品上山祭祖的个别群众……是他们装的太不专业,以至于大家连配合演一下戏都不愿意吗?

  我觉得真不是,也真不怪网友们嘴碎,大家顶多就是没之前那么好糊弄了,再加上藏不住话。

  时间往前推一点,可能几个骑墙的大v出来说两句蛊惑人心的话,大家也便信了。人的观点是很容易被影响的,尤其是那些先入为主的,精心打磨过偷换概念的。

  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身的生活变化、以及大量和官员、权力有关的负面长期浸染之下,对这些人的态度每况愈下。于是一看到这些内容,本能的就会有点抵触。结果你偏偏还真搞得那么抽象,想圆都圆不过来。再于是讥讽,必不可免。

  不是这样吗?稍微看两眼当下的热搜,挂着的是什么?

  女子遇害,凶手都被执行了,公安就是不开死亡证明,导致家属最后面对38万的高额停尸费目瞪口呆。现在上热搜了,说给予家属人道主义协助,向民政部门申请把38万的停尸费减少到12万……好家伙,这是谁的错啊?对于一个普通家庭,12万很少吗?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一个在单位受伤,5级伤残的男子,因为伤残保障金的问题举着牌子去单位闹,拍视频发网上。结果被警察送到精神病医院里,强制吃药,不吃就绑起来撬开嘴硬吃,关了22天,放出来又拘留了8天。

  闹大了,媒体报道了,今天出来回应这个介入、那个介入,成立调查组。早点干什么去了呢,警察没权力直接把人往精神病医院里送这种法律常识还要媒体来科普吗,甚至是当事人和家属明确反对的基础之上。

  如此种种,让普通人怎么去相信,一个市一把手这么大的领导,突然关注起了最底层的民生,还放着节假日不过专门去出力……这种落差,实在太突兀了呀。

  换句话说,要是十年八年都出不了几个官员贪污落马的事件,被监督的死死的,偏偏还都干干净净的。那就算你摆拍,人们也不一定会立马发现。

  为什么?因为你压根就没必要摆拍,大家便根本想不到那一层面上去。哪怕有人灵光狂闪,发现了,那也不会在评论区里说三道四。又为什么?因为多大点事儿嘛,隔三差五装个逼,有啥可不让装的。

  然而现实中恰恰相反的闹剧太多了,这便导致冲击太多了,不好糊弄的人也越来越多。你想证明自己关注民生,他在怀疑你是否干净。然后看待的眼光里带了颜色,再仔细一瞅:呵,还真是破绽百出。

  看上去,人们是在关注事件的真实性有多高。实际上,这就是大家对有些人的一种既有态度在表露。

  也算是种自作自受吧。

  松自高风何用扫,月将清影不须磨。真正的松树自有高洁风骨,不需特地打扫。如同皎洁的月亮自带清辉,而无需人去擦拭。靠装的话,只能一时,绝无可能装一世。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