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从一本书的定价看物价

作者:江苏徐州孟宪达 发布时间:2024-01-24 07:35:40 来源:战士歌唱东方红公众号 字体:   |    |  

  

  无意中搜到一本书的简介及内文的部分图片。这是一本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初出版的一本书,书名是《云南森林昆虫》。该书共有二百二十八万字。精装16开本。102.5个印张(一个印张等于16个页码),相当于1640页(一个页面的面积和杂志的一个页面面积相当)。印数是一万零二百三十册。定价是26.4元。这里说明一下,这本书是人工铅字排版。

  我手头上有现在出版的,和它差不多的一本书,这就是金盾出版社2009年(距今也十几年前了)出版的医学书(书名是《中医小方大辞典》),也是精装16开本,110个印张,相当于1760页,定价220元。这里要强调一下,金盾出版社是十几年前的国内出版社中,可以说是唯一一家以低定价著称的出版社。这里说明一下,这本书是电脑排版的。

  在1987年时,没有电脑输入排版,全是人工排版。这二百多万字全是用人工手捏铅字一个一个捡出来的,可谓之“工程浩大”。按一个捡字熟练工人平均一天捡两万个字计算(这几乎已到极限了),这本书也是要捡上四个月才行。此后进入人工排版环节,这也要在没插图的情况下,一个人至少排两个月才行。

  然后进入印刷厂内的排版后的初校,至少也要一个人一个月才行。初校完后,打出送出版社复校的小样。出版社复校后退回印刷厂改错,改错后再打出小样送出版社,出版社校对后再退回印刷厂改错。如此这般折腾,至少需要三次才行。

  以上只是理想情况,如遇调整版式,那可就麻烦了。

  以上工作全部圆满完成后,再由印刷厂浇版成型,然后再上机印刷。

  以上是人工排版到开机印刷前的基本过程,由此可知所需的人工成本是相当高的,而现在用电脑排版则要简单得多了,所用的人工成本也大大的减少了。

  印刷完毕,进入装订车间进行折页、配页、合页,上机剪切、糊封面等工序。成品包装好后,向出版社送样书,然后入库。

  以上只是简述这个过程,实际还有很多工序,如晾纸、调墨等。

  由此可见,这么一本人工排版印刷而“成型”的书,是需要印刷厂很多工序、很多工人完成的。它不是我叙述的那么简单,因为这些几乎工作全是人工而成,可知是多么不易的,绝不是那么的有“诗意”。

  这么多人付出了这么多的劳动,可这本书的定价为什么又是这么低的呢?这主要是由当时的认知决定的。在那时,图书是一种“精神”上的商品,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物质”商品,不能用“物质”商品的意义来定价。实际上,那时的“物质”商品,定价也是很低的。

  我个人认为,图书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甚至就是一种精神的载体,它的运行机制是不能等同于“物质”商品的。

  那时人民币的基本计量单位是“分”(现在几乎是以十元为计量单位了,两者相差了1000倍)。那时几角钱或块把钱能买到的书,现在没个二、三十元(甚或更高)是很难买到的了。

  那时的书店里常卖《活页文选》,32开本的,才两分钱一本,页数大约在十页(一般八页)以下。另外,有的薄书还不到一角钱,甚至几分钱一本,大部分都是用骑马钉来装订的。

  毛时代的做法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而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不让一些人发家致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