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时代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打破封锁
一提闭关锁国,下意识就想到晚清,想到鸦片战争,想到南京、辛丑、马关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想到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外邦,不予家奴。想到李鸿章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想到东亚病夫,想到华人与狗不能入内。政治腐朽、官场腐败、统治者无能,导致外邦瓜分中华,国外军阀混战,几近亡族灭种边缘。
确实大清的闭关锁国,让中华民族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倍受欺压,受尽凌辱。尽管洋务运动,让大清帝国一时回光返照,但无底线的极端开放,终究还是在内外交困中走到了尽头。大清帝国的教训是深刻的,必须引以为戒。但有些学者说新中国前三十年闭关锁国,借以抹黑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闭关锁国的帽子扣不到新中国前三十年头上,以落后就要挨打编排前三十年更是滑稽。面对西方世界的极限施压,新中国面对的内外生存环境极为险恶。在准战争的条件,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迅速荡涤掉旧中国遗留下的污泥浊水,医治好战争造成的各类疮伤。新中国如旭日东升照亮世界,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中美苏三极之一极。
新中国从未封闭,一直以开放心态观察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交朋友。早在建国前夕,为留下与资本主义国家接触的一扇窗口,在拿下香港如探囊取物一般的情况下,做出了暂不收回香港的决定。历史已证明了这一决定的高瞻远瞩。前三十年,中国不是封闭,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封锁,是用中国智慧最终打破封锁,为后来全方位开放奠基的三十年。
五十年代,中国面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引进了一百五十六个大型工业项目,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六十年代向非洲开放,非洲国家对中国进入联会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七十年代随着尼克松访华,西方世界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彻底被打破,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政治前提,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康庄大道不可逆转。
前三十年,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8亿团结一心的各族人民,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夯实基础门类齐全的工业,几万个水库和育成的超级水稻的农业,普及的医疗和社会保健制度,文盲率低于百分之十的社会主义强国。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人均寿命由34岁一跃成为68岁,人口总数由4亿增长到8亿,外国军队自1949年起再没有踏上中国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这些成绩不是闭关锁国能做到的。说那个时代落后被动挨打站不住脚,因为那个时代中国对外战争保持全胜,挨打的是别人。如果说那个时代的开放不够大,这是事实。原因有二条:一是西方世界封锁。二是开放讲究高质量,讲究尊严,讲究以我为主,外援为辅。这样的开放原则,我觉得现在也不过时。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