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毛主席给我们攒下的三大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以后得靠我们“自己”了

作者:1只大白鹅 发布时间:2023-03-29 14:19:33 来源:知乎 字体:   |    |  

  从1978年至2022年,咱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就。GDP增长超300倍,从世界第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同期美国GDP增长约11倍、印度GDP增长约25倍,无论怎么比,增速优势都十分巨大,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史上难以超越的奇迹。

  交出了如此优秀的成绩单,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政策居功至伟,但这只是前提条件之一,毕竟学习咱们“成功经验”的国家不在少数,例如越南、埃塞俄比亚、塞尔维亚、古巴等,但它们都没能复制“中国奇迹”,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退。

  虽然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但这样的事实也在提醒我们: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复制的“发展红利”。

  这些“红利”到底是什么,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本文仅从唯物史观出发、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仅供参考。

  第一大红利:毛主席时代进行的土地改革,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人力成本优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开始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小商品制造等行业只能向外转移,从当时的国际格局来看,亲西方的印度、近港口的东南亚都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最终这些产业绝大多数都转入了中国。

  资本是要赚钱的,当年“四小龙”不愿意继续做纺织服装这类产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昂的用工成本;而他们之所以选择中国,也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最为廉价。

  1990年前后,中国农民工月薪普遍只有200元块左右,即使到2000年前后、一个月也只能拿到千把块钱——年代并不久远,大家可以问问身边的长辈求证下。

  同时期,日本平均月薪是咱们的50倍以上,“四小龙”月薪是咱们的20倍以上,就连泰国月薪都是咱们的三四倍……当然这对比的是全社会的平均水平,中国农民工的真实成本、大概比这个还要低个三分之一左右。

  如此巨大的人力成本优势,哪个国家能比得了?

  据统计,八十年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高达1.2亿,他们广泛从事纺织服装、小商品等低端制造行业,可以说,正是这1.2亿每月只拿一两百块工资的农民工,帮中国赚到了改革开放第一桶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农民工能接受这么低的工资?

  因为他们有土地。在最初的乡镇企业中,农民工吃住都是自己的,也不需要企业帮他们买保险,虽然一个月只挣一两百,但这些钱就是纯收入;九十年代以后,农民工以村庄为单位结伴外出务工,活动范围仅限于工厂和工地,基本没有消费活动,挣的钱全部寄回家。

  工资≈纯收入,试问,还有哪个国家能做到?

  在其他人力资源大国、比如印度,由于没有进行过土地改革,企业招的都是纯粹的工人,社保是必须要买的,工资也不能低,因为工厂是工人唯一的收入来源。

  如果同时期只发给印度纺织工人两百块月薪,他们恐怕会饿死。

  这个逻辑,一直到现在都是成立的。中国之所以能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维持低端产业的超低工资、保持不可替代的人力成本优势,本质上就是因为咱们进行过土地改革。

  毕竟,就算管理再先进、人民再勤劳,也不可能把人力成本压低到生活成本以下。

  所以,“中国制造”最初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来源于1950的那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

  当然,如今的“中国制造”早已完成升级、不能再去标榜“低成本”,但我们要记住,如果没有土改、没有整整两代农民工的付出,我们是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第二大红利:毛主席时代的“人口大爆炸”和普惠教育,让中国享受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人力资源红利。

  新中国资源匮乏、缺少资本积累,想快速发展经济,唯一有可能的突破口就是人力资源。

  1949年中国总人口约有5.4亿,1979年达到9.75亿,短短三十年时间里,人口净增值达到了4.35亿。

  统计了一下这三十年出生的人口数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4亿。

  这六亿多人,就是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能拥有六亿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想原地踏步都困难。

  大家看看现在的印度,虽然管理水平一塌糊涂,还不是发展得风生水起——人力资源是客观的,只要数量足够,就一定会带来经济增长。

  与印度线性增长的节奏相比,中国人口增长具有特殊的“节奏”:建国后三十年出生的人口比1949年总人口还多,而八十年代咱们就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这意味着:1949-1979年出生的这6.4亿人,养老和子女教育负担都非常轻,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大家稍微观察下,就会发现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批人,普遍热爱工作、敢打敢拼、成就感也较高,而八零九零后相对来说就比较丧,我们从人口角度,也能找到一些原因。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拿道德去绑架年轻人。

  毛主席给下一代创造的是什么条件?我们给下一代创造的又是什么条件?

  中国的“人口发展节奏”,是其他国家学不来的。因为1949-1979年中国为了争取独立与发展,采取了“穷过渡”的方阵,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工业建设中去了,人民群众长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鼓励生育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但我们做到了,靠的仅仅是那句“人多力量大”的号召、以及对“未来会更好”的坚定信念。

  刺激人口增长绝非易事,经过这些年的折腾,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当年新中国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用30年时间培育了6.4亿劳动力,不仅生下了他们、而且给了他们基本的教育医疗保障,这的确是一项堪称伟大的创举。

  客观而言,那一代掌舵者制定的人口策略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想象一下,在30年时间里抚养教育6.4亿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1949年的全国人口,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不妨做一个类比,现在的中国人口是14亿,如果我们现在定一个目标、要在30年内养育超过14亿人口,这压力该有多大?

  把这个目标分解一下,大概就是这样的:从现在开始,每对夫妻要生育六七个小孩,同时还要赡养四个老人。

  试问,有几个人能扛得住?

  所以,那个年代之所以很苦,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的。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七八个小孩长大后各个都能赚钱养家的好处、而不看养育他们的艰苦过程。

  第三大红利:毛主席时代追求平等,强势瓦解各种利益集团,这才有了八九十年代充满活力的经济局面。

  有个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却不愿意去相信——有些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不是因为他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时代的蛋糕还没分完;如果蛋糕分完了,就算他再怎么努力、顶多也就只能混个温饱。

  八九十年代,中华大地遍地是黄金、到处是机会,只要你胆大、敢闯,大概率都能混得风生水起。

  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个时候、建国都三四十多年了,怎么还有这么多机会呢?这正常吗?

  这个问题,没有能力给出答案,但我可以提供一横一纵两个类比维度,大家可以自行得出结论。

  横向维度:印度、韩国、朝鲜这些二战后建立的国家,发展到八九十年代,留给毫无背景的年轻人闯荡的机会多不多呢?

  纵向维度:从1979年到现在有四十多年了,咱们自己的各行各业是个什么局面?留给普通人的机会多不多呢?

  中国在八九十年代展现出来的经济活力、绝对是人类文明史上罕有的。

  一方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新中国打造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了足以自卫的军工系统,科教文化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人力资源储备更是相当充实,经济发展的土壤已经非常肥沃了;

  另一方面,各行各业都没有形成“山头”,巨大的“财富蛋糕”散落一地,打拼必有回响,付出必有回报,乾坤未定,你我皆为黑马。

  中国的重量级企业家,基本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开始创业的;科教文卫各个领域的领头羊,也基本都是在那个年代闯出来的。

  试想,如果这片东方大地过早形成了各种“山头”,上面这些“行业领袖”、恐怕在出道时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至少,想白手起家、做到行业领头羊的水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打压既得利益集团,放在哪里都是个超级难题,但这道坎是必须要跨过去的,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社会才会繁荣昌盛。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的规律:盛世之前,通常都会出现一次大规模动乱。西汉初期的七国之乱,诸侯势力遭到严重消耗,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纵横捭阖的发挥空间;唐初武则天横空出世,把李唐元老势力重新洗了一次牌,这才有了李隆基的“开元全盛”……

  可见,一个社会、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有胆魄把既得利益集团彻底摧毁一次,往往就能走向空前的繁荣。

  新中国是幸运的,我们已经走完了这一步,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历史会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然,毛主席时代给我们留下的红利远远不止上面三点。中国这四十多年取得的成就、是亘古未有的,这背后的高瞻远瞩与大慈大悲、是空前绝后的。

  时代的潮水浩荡向前,红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天恐怕不远了。

      未来的路,得靠我们“自己”走了!

  发布于 2023-03-28 01:50・IP 属地江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