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陈俊杰:思政课岂能沦为民族复兴的背锅侠?

作者:陈俊杰 发布时间:2022-08-24 11:08:1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思政课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学生们的评价如此不堪,如何破局?

  2019年广西某学院的两份奇葩“思政课期末考核试卷”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一时间,针对高校思政课的质疑与嘲讽四起,甚至有人故意带节奏,吵吵着要彻底否定思政课建设。最新调查显示,事件中的两份奇葩试卷,根本就不是思政课的考试试题,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严肃处理。看来,思政课这次又差点“背锅”。事实表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偶发问题动辄甩锅给思政课,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引发新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旨在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主干课程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不言而喻。实事求是地说,高校思政课建设还存在不少值得完善的地方,但如果一有问题就简单粗暴地认为是思政课本身的问题,先入为主地把板子打在思政课身上,这或许是出于误解,不够公正客观,也会进一步加剧思政课的“污名化”。至于一看到跟思政课相关的负面新闻就摩拳擦掌想把思政课“连根拔起”、“挤出校园”,这种倾向则更应引起高度注意,要及时廓清迷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窗口,社会各方面对思政课建设的期待多、要求高,这是老师们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的动力,也为实际工作增添了不少压力与难度。课程建设有其自身规律,社会有与期待实属正常,但这种期待也应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因噎废食,尤其要避免因为个别极端案例否定整体进步成果,甚至让思政课为其他领域的问题埋单。为思政课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才真正有利于思政课建设不断向良性轨道发展完善。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政课建设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总体形势是好的,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思政课建设取得明显进步。调研报告显示,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老师,91.3%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十佳老师”评选活动中,思政课老师常常名列前茅。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办学水平还很不均衡,教育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同样有所表现。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同院校、不同课程存在的不同问题,着重把握好创新思维与底线思维、改革目标与规范要求、鼓励探索与严肃纪律的关系,既要表彰奖励先进,又要巩固提升主体,更要持续整顿短板,真正做到精准施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党与国家政治安全中的特殊地位。教育要有战略定力,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真正在精准上下功夫,着力打通盲区、断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水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思政课沦为“背锅侠”的起点在中小学的管理环节。2022年初网课恢复期间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您如何看待老师好心批评学生后遭到学生网暴?”863人参与投票,调查结果是选择“只教书,不育人”的比例高达53%!为什么会有如此大比例的老师选择自保?是老师们的精神境界降低了?是一线老师们吃过太多亏、上过太多当。“好心管学生,总惹一身骚”!才不得不,卸掉责任、追慕佛系、躲开伤害。躲进了壁垒森严的自我保护系统!第一,老师成了万能背锅侠。老师是事业编制,有工作单位,从行政关系上服从教育行政机关,接受校长管理。校长、局长、厅长,就是一线老师的娘家人!保护伞!当老师们受到权益侵害、不良伤害、尊严侵害时,各级领导理应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善待问题,详细调查,认真处理:为老师打气撑腰,为老师主持公道。但凡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师生冲突、家校矛盾,各位领导、教育行政机关的惯性做法是“三不主义”,即不愿承担、不想承担与不会承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老师开刀,动辄还要处分老师。让老师背锅,将老师甩到事件的最前沿,让老师独自承担滔天浊浪。这事也就算完了。山东省黄山中学这起上了热搜的事件的起源是学生不想完成老师的背诵作业,在班级群里挑衅老师,对女老师说脏话。老师忍无可忍,怒气回怼,有点情绪失控。蓄谋举报的学生将这种视频截取拼接歪曲事实,发给有关媒体搞臭老师。这位老师所在的学校第一时间给予当事老师行政警告,但始终不见对学生的处罚,等等。老师因为严格管理,受到网暴,受到吊打,身心疲惫,内心剧痛。在老师最无助时,却没有一位领导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发表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未能给老师伤痕累累的心温情疗愈也就算了,反而继续伤口撒盐,扣上处分的帽子。这是目前教育界最普遍的官僚主义态势:要老师们干活往前冲时都会百般鼓动,若在工作中惹出了乱子,弄出了漏子却不见哪个领导帮你收场了!一次、两次、三次……卸磨杀驴接连不断。流汗又流泪的糟心事总是不断。总有老师因为严管学生,因为管理小瑕疵,遭到网暴,身败名裂。付出了沉痛的名誉成本、经济成本。再次面对顽劣的学生,老师还敢严管吗?只能让满腔忠诚让位于云淡风轻的“只教书,不渡人”了!第二,黑老师成了“流量王”。近年来社交媒体上频现有关老师的黑恶丑新闻,正当正常的舆论监督当然好,问题是这种所谓的“信息传播”完全不是在帮老师!而恰恰是为了坑老师、整老师、黑老师!这种社交媒体主体,将辱骂羞辱老师当成了横行天下的“流量王”,将恶心老师做成稳赚不赔的自媒体事业,通过编造老师的丑闻出格事等示丑效应刺激传播量,通过恶心老师、撕逼老师等恶俗效应拉高点击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新闻原则被狗吃了,一旦堕落成制造对立、拱火煽火的“流量狗”,这种面目全非的文章与短视频就能疯狂传播而带来不菲的收益。至于挑起了家校矛盾、制造了师生争端。污蔑了老师形象,亵渎了教育尊严,良心大大的坏了的他们就不管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演变成针锋相对、对立仇视,所以老师们不得不含蓄低调地选择“只教书,不渡人”!第三,熊家长上透了老师的心。特级老师李镇西认为:“无论学校教育多么完善,都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家校关系有多么重要,这就是证明。想让学生发展好,首先要靠家校关系牢固、亲密、和谐而水乳交融。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健全完美的营养,最温馨的呵护。从学校那里,得到知识、解惑。从家长那里,得到做人成长、人格成长。可现在,不少家长好像根本不太懂这一点。他们认为,教育纯粹就是学校自己的事。花钱将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得将孩子培养成才,否则就是学校的失职、老师的无能。徐州有位无赖家长,就是这样。公然给学校送了一面锦旗,上书“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老师请家长,不正说明老师重视家庭沟通?这是在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在帮助家长完善孩子人格啊!这个熊家长怎么这么无知呢?他在用非常业余、极端偏激的方式,搞坏搞僵家校关系。蹂躏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武断诋毁老师的形象。幸运的是,公安机关调查后发现,这个熊家长的做法根本就是构陷。徐州当地根本没有这个学校。也没有这个班老师。但这个新闻已在全网造成了几何级的爆裂扩散。阅读量高达3个亿。3个亿啊!它对家校关系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摧毁啊!过于强势,过于武断,指手画脚,恶意批评。不尊重老师、挑战老师。动辄举报投诉老师。已成了不少熊家长的常态做法。温情脉脉的信任关系蜕变成针锋相对的敌我关系。老师上课成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老师成为高危职业。为了保护自己,老师们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育、老师是推动学生遇见更好自己的最无私的动力,但出瑕疵是在所难免的,与家长、家庭的教育期待有差距也是有的。但有关部门不能因此就把老师们打入十八层地狱,你们家孩子还要上学。还是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大家都将老师弄得不敢大胆管学生了,你家孩子还怎么进步?国家急需的优秀人才在哪里培养?相反的。如果能调整纾解一下对立情绪,将挑刺的心态转化成帮助的善意,将满腹牢骚转化成不断完善的行动,推心置腹建议恳谈相互包容互通有无,老师肯定会悦纳这种社会好意、家长美意。共同打造成同心协力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共同体”,如此“三位一体”才有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完善的教育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方院校不妨借鉴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政课是怎么上的。最近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对记者说:在基层,教育经常沦为“背锅侠”,单位出问题后总结经验教训总是能在教育上找到原因,比如安全教育不够、管理教育不严、思想教育不深……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思政课不能碰到问题绕圈子,遇到难题缩脖子,到头来很有可能就会在节骨眼上掉链子。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奔着现实问题与活思想去,无论问题原因这口“锅”教育背不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实是教育的出发点与着力点。碰到思想问题,教育者首先要勇敢面对。如果教育者脱离官兵的具体问题而只想绕着问题走、只灌输套近乎、安慰式的“心灵鸡汤”,那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与原则。面对问题要敢于硬碰硬,理直气壮地亮出观点。这是一个教育者必须坚持的原则。教育只有对准活思想、找准契合点才能把官兵的问号拉直,把心中的疑虑澄清,切实在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取得实效。思想问题常常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现在的官兵学历高、成分多元、追求时尚、视野宽广、思维活跃,这也决定了人思想问题的复杂性与多元性。遇到问题要敢于硬碰硬,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秀一秀”做表面文章。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实事求是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坐在办公室里拍着脑袋找问题,是难于把准官兵思想脉搏的。只有深入到官兵中去,与官兵打成一片,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实打牢思想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发现问题要到官兵中去,解决问题也要发动官兵,依靠官兵,相信官兵。走开走好教育的群众路线,是我党开展教育的优良传统,更是搞好教育、解决官兵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南部战区海军一线部队开展的“忠诚蓝鲸大舞台”、“新老对话会”与“南海尖兵”微课等群众性教育活动将教育主体从政治工作干部拓展到基层官兵,充分发挥了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既调动了蕴含在官兵中的教育力量与资源,也充分发挥了广大官兵破解思想难题的聪明才智。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官兵既是被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参与者。走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充分依靠官兵搞好群众性自我教育,真正让官兵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唱主角,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生动活泼又行之有效,助力解决部队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打通破解思想问题的“堵点”。深圳舰一名战士休假10天就自己归队了。舰领导询问原因,他说家里不好玩儿。他的班长发现了端倪:原来很阳光的小伙子,休假回来后变成了“闷罐子”,以前休息时手机不离手,现在就是独自发呆。普查手机使用情况,竟发现他的手机因长期没有使用,电池没电导致开不了机。经过反复谈心了解,原来这位战士在家8天时间,父母闹离婚吵了6次,不跟领导说是因为一怕家丑外扬、二觉得没人能帮。了解情况后,舰领导发动他身边的战友靠上去教育谈心,同时联系上其父母做工作。最终,该战士的父母和好了,其思想疙瘩也解开了。现实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绕不开的梗,特别是关乎官兵家庭困境、衣食住行、福利待遇、成长进步等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更加容易驱动与引发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往深里想、深里做,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雁过不留声、雨过地皮湿。”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直面现实问题,搞清楚官兵到底在想什么、有什么思想需求。找到堵点,才能敲准鼓点。第二,“吐槽大会”让官兵敞开心中“隐秘的角落”。每个人心里都有“隐秘的角落”,官兵的思想问题有隐蔽性(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与单位敏感事项等问题)更不容易主动说出来。这一点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警勤连连长韩素娟深有体会。在机关工作那会儿,韩素娟下基层摸排官兵思想动态,开展问卷调查,收上来的答卷,“存在问题”那栏经常是空的。召开座谈会,基层选过来的都是“老面孔”,座谈会上虽然能侃侃而谈,但“有料”的话没几句。当了基层主官后韩素娟与官兵打成一片,大家无话不说。这时官兵才敞开心扉:大家问卷调查“不透底”、座谈发言“不讲真”都是事出有因,有的觉得私事说出来也解决不了;有的担心自己说多了会影响单位的形象;还有的处世圆滑,喜欢挑机关爱听的、好听的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发现问题还是得发挥群众的力量,发动官兵吐槽问题。”该支队宣传科科长赵吉祥告诉记者,他们组织群众性大吐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动基层一线带兵人、班长骨干、思想骨干摆问题挖病根。“当前的官兵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打起仗怎么解决后顾之忧……”在“忠诚蓝鲸大舞台”的筹备过程中,基层官兵吐槽的数十个问题与困惑,形成了当前教育急需释疑解惑的清单。随后,该支队专门策划了一期“群众性大家谈”活动。舞台上,来自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基层代表,结合自己的感受与实践,谈了个透彻。问题找准了、讲透彻、挖到底了,官兵自然会打消疑虑。这场大讨论虽然没有下结论,但台下官兵心中都有了答案。军人家庭出身的某艇员队战士祁祺说:“我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我爷爷也在战场上与强敌较量过,现在轮到我要上战场了,我不能比他们差。”某驱逐舰支队也有类似的“吐槽大会”,他们定期会组织水兵公开吐槽,让官兵把郁闷事烦心事一吐为快。该支队深圳舰政委陈永强说:“活动刚组织时官兵还有点顾忌,不敢大胆发言,我们就发动几个思想活跃的骨干带头说。”看到班长骨干带头发言吐槽,官兵们也都放下顾虑,开始吐槽战友、吐槽部门、吐槽舰领导。随着吐槽的深入,个别藏着思想包袱的官兵会慢慢打开心扉,把个人的压力困惑与委屈都讲出来。话匣子打开后,官兵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吐槽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我们不怕官兵的吐槽多难听,只要是真实的想法就好。这样既便于他们消除思想包袱,也便于各级掌握问题对症下药,找到针对性地解决办法。”该支队宣传科科长徐广说。现在类似的“吐槽大会”已是南部战区海军很多基层单位的热门项目,官兵乐意参与,正大光明地吐露牢骚与郁闷;领导积极组织,在引导宣泄的同时能更准确直接地掌握官兵当前的思想倾向。“找到堵点,才能敲准教育的鼓点,最终引导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方式。“徐广说。大水漫灌,更要精准滴灌。第三,“新老对话”解决官兵“成长的烦恼”。“新兵的疑问,老兵来解答。”海口舰新兵上舰不久,舰上组织“新老对话会”,让新兵把上舰后遇到的问题难题、困惑困扰都提出来,让老兵结合亲身经历一一解答。会上,战士李士博吐露了自己的烦恼:“手机管理太严,出海也没有信号,想与女朋友说个悄悄话都难。”技师李卫华接过话茬,他首先给新兵们讲述了自己与爱人之间的默契。“你嫂子只要看到我把家里的冰箱塞满了,把地板拖了一遍又一遍,就知道我又要远航了,从来不多问。”李卫华告诉新战友,军人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活的特殊性。作为军人既要自己严格遵守纪律,也要积极争取家人与朋友的理解。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这种特殊的生活状态。最后,李卫华还告诉大家,目前的手机管理还是能满足正常的联络需求,即使是出海远航期间,舰上也会开通“亲情热线”,保证舰员与家人的定期联系。李卫华的现身说法让在场的新兵深受触动,对部队手机管理的抵触心理大大缓解。新兵们都说这种向身边人请教身边事的教育方式在形式上非常放松,内容更容易记住,道理也更容易想通。班长既是新兵成长路上手把手帮带的引路人,更是舱室战位上背靠背打配合的好搭档。正因为如此,新兵更愿跟班长吐露自己心中的秘密,班长更容易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通过教育引导,解开新兵心中的困惑。南沙守备部队泸沽湖舰战士田玉春入伍前的梦想是驾驭军舰闯大洋,可分配到炊事班后,每天面对锅碗瓢盆,心里的失落感一天比一天强烈。慢慢地,他变得越来越不愿与战友交流,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并沉溺其中。舰上干部骨干苦口婆心做他的工作,他却劝大家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该舰士官长余俊没有放弃田玉春。一次聊天中,得知田玉春对雕刻艺术感兴趣,便将这一情况报告舰领导,并建议能通过发展田玉春的兴趣爱好,转移他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舰领导采纳了余俊的建议。在余俊的引导鼓励下,田玉春报名参加了雕刻手艺培训班,并将雕刻技术与厨艺有机融合在一起,他也由此成了全舰最受欢迎的厨师。在本职岗位找回成就感的田玉春逐渐走出了“一人一机一世界”的网络生活。如今,他已成长成为该舰的炊事班班长。近年来,南沙守备部队结合“领导关爱部属、党员关爱群众、干部关爱战士”知兵爱兵活动,制订了《知兵爱兵细则》,发动广大思想骨干发现、掌握与解决了官兵的各种问题。“我这个曾在领导、战友眼中的‘孬兵’如今变成好兵,要感谢舰领导与战友对我的不抛弃、不放弃。”前不久,田玉春走上讲台,与战友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三关爱”活动激发的凝聚力是南沙守备部队官兵不竭的动力源泉。纵然面对艰苦的训练环境、繁重的战备任务,但南沙官兵始终不畏艰险、斗志昂扬、乐守天涯。采访中,有教育者指出,领导居高临下的灌输不容易让官兵接受。干部骨干苦口婆心的开导,会让官兵觉得是在“做工作”,而同年兵、老乡、班长聊一聊议一议反而能有效果。某教导大队战士寇召庆是个有多年带兵经验的老班长,每次新兵集训他都是金牌教练员。去年新兵训练时,寇召庆因伙房公差分配的问题,与几名新兵有了分歧。寇召庆强调突发情况不讲原因只讲执行,而新兵却认为寇召庆侵犯了他们休息的权利。无论寇召庆灌输什么大道理,新兵还是不服气。最后,新兵连组织新老座谈会,请教练班班长与新兵代表坐在一起,谈一谈从严治军与以情带兵的关系。座谈会上,多名教练班班长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带兵理念,以及这种带兵方法的利与弊。新兵代表则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了对部队管理方式的看法与建议。新老同志坐在一起把话都说开了,新兵理解了老兵的良苦用心,老兵包容了新兵的思想活跃。农业灌溉有漫灌与滴灌之分,教育也一样,“大水漫灌”重在解决面上问题,而“精准滴灌”重在解决个体问题,特别是官兵“成长的烦恼”,更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广泛发动班长骨干靠上去、贴近点,采取新老对话的形式,因人而异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精准解决官兵思想问题。解决心事,先得办好实事。第四,“故事分享会”让官兵真切感受“幸福来敲门”。问题找到了,怎么解决是关键。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师是新组建的部队,驻地条件艰苦,官兵家属住房问题、子女落户入学问题等都是影响官兵的心病。很多官兵说:“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不能让老婆孩子跟着受苦。”该师党委意识到,解决官兵们的心事先得办好实事。为此,他们新建、修缮了数百套住房,并主动联系政府部门解决官兵家属随军、就业与孩子上学难题。此时,该师党委再顺势开展群众性获得感教育,鼓励官兵上台晒一晒成就感、算一算收益账,发动官兵从军人荣誉、职责使命、成长进步、政治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讲身边变化、谈收获体会。如愿搬进公寓房的该师战士周岳建,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搬家史:过去家属临时来队只能“东家借房西家住、来队一月挪三次”,如今实现“拎包入住”,全家能团聚,工作的劲头更足了。这场群众性获得感教育,极大鼓舞了该师官兵士气。面对一批批列装的最新装备,该师官兵从保底线到飞上限,战斗力水平也随之实现跃升,圆满完成各项战备任务数百次,实现多个首次、打破多项纪录。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往往与实际问题相伴而生,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就不可能消除,工作就难见成效。解决这样的问题后顺势用群众的效果反馈作为教育素材开展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某潜艇基地采访时,某艇员队领导指出,艇员家庭后拉力是引发官兵分心走神的原因之一。潜艇出海执行任务,艇员往往走得无声无息,家里的老人小孩都只有靠家属来照顾,如再遇家里突发变故,艇员家属将不堪重负。为了解除官兵后顾之忧,该基地探索创建了一站式家属服务中心,使艇员出海后,小孩看护有托管、教育培训有专家、看病就医有保障、家政服务有帮手。同时,他们还开通家属服务热线与微信群,拟制《家属服务指南》,及时为任务官兵家属解难帮困。今年,该基地导弹业务长葛幸随艇出海参加任务期间,其家属因小孩上学问题,引发了焦虑。葛幸家人在束手无策之时,拨通了基地的家属服务热线,向单位反映了困难与诉求。该基地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启动帮困程序。他们邀请基地特聘心理专家周元丽与基地干部组成帮困小组,赶赴葛幸家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经过4天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基本做通了葛幸家属的工作,缓解了焦虑症状,其小孩学习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在分享座谈会上,葛幸家属分享了这次“千里心理大援助”的故事,让基地官兵家属都深受感动。葛幸家属感慨:“组织就是我们的靠山,作为家属,也要力所能及地为组织分忧。”“把任务官兵的家事当公事办,把小事当大事办,才能唤起官兵对组织的信任,让官兵义无反顾。”由此可见,为任务官兵办好事、解难题的同时要注重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发动官兵家属加入思政教育阵营中,旁敲侧击地做好官兵思想工作,变后拉力为侧推力。发动群众来吐槽、发动群众来解难、发动群众来教育,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部队基层就能从群众中发现闪光的智慧、绝妙的点子、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化解官兵矛盾的思政良方。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能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通过讲道理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总书记一连讲到的四个“心”道破了思政课讲道理背后的真谛:用心讲道理。面对“平视一代”,思政课怎样用“心”讲道理?第一,用心挖掘学生的情感共鸣点。张茂聪认为:“老师用心教”既是一种使命担当、一种行动逻辑,也是思政课老师引导青少年夯实信仰与提升自我的时代使命。要把道理讲得深入人心,思政课老师首先要“用心”研究思想理论,结合国际局势、社会热点,挖掘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程结合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体验方式,把价值观念准确清晰地讲授给学生,鼓励他们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的持久力与鲜活度。思政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灵魂启迪教育,思政课老师要在“是什么”、“怎么看”与“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层面上用“心”,帮助学生澄清各种模糊认识,解开思想之结,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可分为三个议题,一是“大道行思”,传中国方案(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内涵);二是“众行致远”,倡命运共建(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原因);三是“道阻且长”,展大国担当(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何为),引导学生明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何构建”、“如何构建”,既饱含家国情怀又赋予责任担当。苏玉波认为:“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表达。思政课老师的用心体现在自我修炼与提升上,应在着力解决自信问题与增强说理透彻性、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现在的思政课讲道理要重点突破以下难点:一是政理阐释空泛,脱离社会实际讲政理,现实解释力不强。究其原因,有的思政课老师还存在深入实践不够、对用政理阐释命题的底气不足等问题,导致政治理论阐释不能落地入心。二是学理支撑不足,缺乏相关知识供给与学理分析,导致学理说服力不足。思政课的学理性要求把政治理论命题建立在深度剖析的基础上,将党的理论方针内化为学生的政治素养。如果离开学理讲政理,就容易把课堂变成文件宣讲会,收不到提升思维、淬炼思想、升华境界的效果。三是对事理分析不透,存在思想性、启发性与亲和力不足的问题。当前还存在老师对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关心不够、研究不透的现象,往往停留在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的水平与状态,分析止于表象讲授止于解释,理论说服力与思想引领力不强。肖光文认为:思政课老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首先自己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用心掌握思政课所需的知识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理论素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以学理性思维深化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研究,积极推进学术研究成果向教学体系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理性支撑。第二,讲清政理、学理、事理。张茂聪认为:这一代学生体验丰富,见多识广,需求与行为表现多样。面对“平视世界”,思政课老师要精准把握其心理与思想特点,因势利导,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开拓创新深受他们喜爱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对低年级学生要增加授课内容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对高年级学生要增强学理性、实践性、生活性,让理论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熠熠生辉。“平视一代”是思想活跃的自信一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政课老师的授课难度:一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学生的“易于接受”;二是如何做到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守正创新”,实现思想性与实践性、生活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思政课的宗旨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老师有责任讲好中华五千年的“大故事”,强化青少年的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讲透“立德树人”的道理,引导青少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讲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理,激励青少年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栋梁之材。苏玉波认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说不透等现象。给当代青年讲思政课的“理”,要既讲清政理、学理、事理,又将三个层面的“理”融会贯通,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所谓“政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国家大政方针,讲政理就是要讲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辨清世界形势,理解支持新时代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政方针、理论创新成果等重大问题。所谓“学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是政理本身与蕴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论。讲学理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论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等。所谓“事理”就是重大事件本身与蕴含的发生机制、因果关联与内在规律。讲事理就是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从实例中剖析事理要脉,揭示其中与蕴含的逻辑与规律,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肖光文认为:思政课老师要善于结合当代青少年特点,遵循思政课教学及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规律,积极跟进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灵活运用启发式、沉浸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于运用网络讲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用鲜活案例吸引学生、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用科学理论说服学生,让授课语言接地气、让教学内容引共鸣;要给他们讲授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道理,讲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道理。第三,引领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的示范者。张茂聪认为: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载体、以生活为资源贯通理论与实践、纵横历史与现实、关联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采用因人而异、因势而新的方式方法。第一,采用主题式活动,提升认同感。将宏大思政内容分解为有梯度、有温度的主题,以适合的主题引领学生参悟大道理。第二,采用实践式教学,增强体悟感。思政课内容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思政课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实地访谈、志愿服务、实地参观,等等。第三,运用沉浸式教学,培养行为自觉。老师可用信息技术赋能,根据教学任务将思政课程涉及的诸多场景转化为虚拟场景,实现虚拟与现实、数字与实体、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无边界课堂,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思政课的交互性与趣味性。苏玉波认为:讲好思政课,老师是关键。思政课老师要成为心怀“国之大者”的示范者与引领者,要用心解答学生的“成长之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老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老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不能单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平视世界”宏观上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意味着正在“强起来”的中国更有信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思政课就是要帮助青年一代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个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将政理阐释、学理分析、事理解析有机联系起来,围绕学生关切的问题,揭示故事中与蕴含的逻辑与规律,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归纳出来,让理论直面学生实际问题,在价值定位、规律阐述、现实剖析中帮助学生领悟党的理论的思想精髓与真谛,帮助学生认识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肖光文认为:讲深要求思政课教学强化“学理性”。思政课“讲道理”要强化学理性与政治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要做到寓“理”于“学”。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入理解、深刻感悟,对所学内容真知笃信。讲透要求思政课教学强化“彻底性”。思政课要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把大学生与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透彻,积极回应各种错误思潮思想,善于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讲活要求思政课教学强化“鲜活性”。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实际创新教学话语,善于德育叙事。要摒弃照本宣科等传统教育模式,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与事实相结合,用生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

  “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师是学生的“上梁”,那么谁是老师的“上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