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陈俊杰:围魏救赵的美印联军要面对的我军穿插迂回包围战术

作者:陈俊杰 发布时间:2022-08-10 08:11:2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2022年台海危机发酵之际美军又要与印军在离西藏不到一百公里的某处联合军演,如此“围魏救赵”会否吸取屡败于我军穿插迂回包围战术的教训?

  据美国有线广播电视新闻网(CNN)2022年8月6日报道,此次联合军演将于年底在印度北阿坎德邦州海的奥利山区展开。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准备战争”年度双边军演旨在提高两军协同作战能力与各自应对“一系列地区安全挑战的能力”。基于美印联军“围魏救赵”的作战思路,我军不宜简单地认为中印边界就算打起来也是战略防御的次要方向。尤其是在中国台海局势趋紧的前提下,印军势必认为我军会迫于压力而在中印边界的让步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可预见的前景,我军必须在中印边界主动施压,尤其是要基于1962年穿插迂回包围战术经验进一步扩大我军对印军的局部布防优势。台海军事压力大绝不意味着中印边界打不起来大仗。只要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增无减,中印边界就理应是我军减轻近海军事压力的一个侧翼与试点,关键是要对穿插迂回包围战术与时俱进于此次美印联军的军演内容。我军在1962年对饮自卫反击战期间俘虏的达维尔准将曾抱怨:“你们没按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教科书的规定打!”但英国皇家大学战略研究会早已“精读”我军在抗美援朝期间的穿插迂回包围战术,盘踞在查戈斯群岛的美英联军不可能不在此次军演中指手画脚。此次美印联军的军演内容不可能不“与时俱进”于英军的教科书升级,尤其是美军擅长的空降兵战术有可能在此次军演中对穿插迂回包围战术照猫画虎,而反空降恰恰是我军短板之一。

  小规模步兵分队在独立执行任务时,一般都缺少上级支援,如果遇到小规模阻击,往往需要利用本身的武器去解决敌人,我们看战争影视剧,千篇一律都是主角或敌人在阵地上都是正面对抗的,现实战场上直挺挺正面杀向敌人是几乎见不到的,在遇到小规模阻击时,如果敌人的抵抗比较微弱,步兵会调整为合适的进攻队形,机枪手用正面火力压制住敌人,掩护其他战友借助地形发起攻击,当战友推进到理想的射击位置会停下来用火力掩护机枪手向前移动,这样交替掩护着直到冲入敌人的阵地,但是如果敌人火力强大,那情况允许的时候迂回包抄才是上策,在进攻开始前,班长先注意侦察,找出敌人位置,特别留意敌人側翼或后方是否有其他火力点,然后观察地形,找出一条合适的迁回包抄路径,什么是合适路径呢?第一,有掩护物,空旷的地方还没开始迂回就会被发现了;第二,方便运动:如是沼泽,水田等地形很难行走,说不定还会困住迂回人员;第三,没有别的敌人火力威胁,不然迂回人员会受到两面夹击。在确定好合适的迁回包抄路径后,进攻部队分为两组,一组由副班长与班里所有轻枪手组成,一组由班长与步枪手组成,机枪组首先在敌人阵地正面设立掩护火力点,在机枪组的掩护下,步枪组迂回到敌人侧翼发起进攻,这种强攻需要机枪组与敌人对射,有可能造成伤亡。如果想悄悄的消灭敌人,那步枪组将沿敌人侧翼继续前进,到达发起进攻的理想地点,然后掩护机枪组转移。机枪组在步枪组的掩护下来到敌人侧翼,建立新的掩护火力点。在机枪组的掩护下,步枪组投掷发烟弹形成烟障,发起突袭,如果机枪组来到后发现不能用火力有效压制敌人,那机枪组将转移到敌人后方,等待步枪组成功占领敌人阵地以后,对逃敌发起追击时切断敌人的撤退路线。有时因各种原不能转到敌人侧翼,那就直接以斜角冲向敌军侧翼阵地,侧翼迁回包抄战术最大的好处是通过机动威胁敌方薄弱点,最后再从正面突破。

  如果是敌军强势且以穿插迂回包围战术进攻呢?1937年10月22日,担任娘子关正面防御的26路军全路人马仅剩不到6000人,经过此前的三次旧关反击战,娘子关守军主力全部投入到旧关到长生口一线,但是依旧没能夺回旧关,而且各部队伤亡都很大,只能放弃进攻,各部队转入防御阵地。此时川岸文三郎指挥的日军第20师团主力正通过正太铁路源源不断地向娘子关增兵,109师团也正准备增援娘子关。蒋介石在接到孙连仲的求援电报后命令在山西南部待命的川军邓锡侯第22集团军派遣部队增援娘子关,阎锡山则命令朱德第18集团军(八路军)抽调兵力驰援娘子关。此时阎锡山的重心还是放在忻口方向,所以晋绥军主力以及中央军主力都在忻口,而且此时忻口会战也是打得正焦灼,阎锡山对娘子关战场是有点难以顾及。10月23日,日军在旧关率先发起新一轮攻势,川岸文三郎将20师团主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右纵队是由高木第39旅团组成,任务是沿井陉-旧关-固关进攻娘子关正面防御阵地;左纵队由山下奉文第40旅团组成,任务是进占测鱼镇后经过石门从侧翼迂回包抄娘子关守军退路,配合右纵队侧击娘子关。日军的战术是正面牵制,侧面迂回穿插的经典战术,这样的战术也确实好用。但是日军运用的太过死板了,太过于僵化与墨守成规,以至于在整个抗战期间与国军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日军的进攻套路只有一套,就是正面压制或者牵制,侧翼迂回包抄,然后国军也非常懂日军的这一套,每次都能在日军完成合围之前顺利撤出包围圈,所以整个抗战期间都没有国军主力部队被日军穿插围歼的例子。是迂回穿插的战术不行吗?只是日军运用的太呆板而已。10月23日,川军先头部队王铭章第122师已经到达娘子关战场,刘伯承129师主力也已完成集结。娘子关前敌总指挥黄绍竑命令川军122师主力布防在绵山一带,因为测鱼镇方向兵力单薄,所以刘伯承129师也被调至七亘村、石门关一带布防。此时黄绍竑把主力都放置在了娘子关正面,孙连仲26路军池峰城31师、冯安邦27师、左为张金照30师,张华堂独立44旅依次展开;曾万钟第三军主力则在固关一带,麾下第7师一部在梁家垴作为预备机动部队。黄绍竑把主力放置在娘子关正面,但在测鱼镇的石门关还有一条重要的道路,从这可以直插娘子关侧后方。原本石门就是天险,依仗石门关国军只要抽调几个团就能挡住测鱼镇的日军侧翼迂回部队。但就是这么重要的地方之前居然没有重点防守,被紧急调到石门关一带驻防的129师陈赓386旅771团也是没能守住石门关(待129师力赶到时,日军40旅团主力已经突破石门,继续向前推进),这么重要的关隘就这样拱手相让了,连日军都没想到会这么轻松夺取石门关。石门关丢失,黄绍竑、孙连仲等指挥官清楚了日军是在旧关发动攻势牵制我方在正面的大部队,之后再次石门关侧翼迂回包抄围歼娘子关守军。川军122师增援石门关,但其麾下364旅仓促出发,对石门前线战况毫不知情,战场地形更是一无所知。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就直接开赴战场,而且还是与日军展开遭遇战,川军在与日军遭遇后损失惨重。王铭章率领122师主力赶赴柏井镇支援,但是我方的整个右翼防线已经失去了防守的意义,日军迂回部队已经可以随时夹击娘子关守军。由于此次在娘子关的部队派系复杂,虽然前后投入了十万军队,但是依旧没能挡住一万多日军的进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指挥系统太混乱,各部队不能协调作战。10月25日,日军的左侧迂回部队陆续占领了柏木井、固城浦村,直逼固关。此时的天险固关以及失去了防守意义,因为后方已经被突破了,日军可以前后夹击固关,更可怕的是日军可以直插娘子关后方,围歼我方在娘子关的主力,所以此时位于磨河滩的指挥部非常危险。10月26日,担任娘子关正面防御的孙连仲26路军、第3军主力撤离娘子关,主力撤退至巨城镇附近,组织布防下一道防线。此时在娘子关鏖战十余日的26路军收拢的部队只有三千多人,曾万钟部收拢时战斗人员也只有一千多人。日军的战术虽然呆板,但是不得不承认当时的日军确实比我们强太多,在兵员素质以及武器装备的压制面前,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变得不重要了。

  “如果没有阻力,中国人的整个纵队会穿过防御工事,一直深入到联合国军阵地后方”“中国人擅长穿插到我军薄弱部位实施袭击与强攻,把我军阵地分割成若干小目标各个歼灭……”以上这些文字,来自美国、韩国不同年代的朝鲜战争官方战史,所描述的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神入化的穿插迂回包围战术,许多美国、韩国等参战国的精锐部队都因此大吃苦头。攻敌弱点的破袭战。在中国革命战争中,长期处于装备劣势的人民军队,在作战中习惯于以巧取胜,极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故,穿插迂回战术的大量运用,就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并成为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传统战法之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美军及其统率的17国军队的空地立体突击与强大密集火力,我志愿军果断发扬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深入贯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作战方针,广泛采取穿插、迂回、包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奇迹。以第三次战役124师穿插济宁里为例,在距离较远、地形复杂、道路较少的条件下,该师经过战前的严密情报侦察,利用打开的突破口,从道城岘经巨林川、官厅里、柯芝屯向济宁里穿插,这是一条高山连绵、丛林密布、白雪皑皑的三级公路,沿途虽然有敌机轰炸扫射、纵深守敌阻拦,但由于地形隐蔽、道路曲折,完全出乎敌人意料,志愿军部队大胆猛进,遭遇敌人后尽量靠近形成交错态势,白天向敌纵深大胆穿插,边打边进,在8个小时内打了10仗,前进20公里,攻占了济宁里,切断了南朝鲜军第2师与第5师一部的退路,圆满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自身仅伤亡170余名,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纵观抗美援朝战争,从113师穿插三所里、124师穿插济宁里、27军穿插新兴里的经典战例,到横城反击战中的穿插鹤谷里、三岔口,乃至金城战役中的穿插二龙洞、奇袭白虎团,志愿军每一次的进攻战役中,几乎都伴随有穿插行动,几乎每次都是抓住敌人的弱点而入、奔着敌人的要点而打。习惯于一线平推作战的敌人,对志愿军避实就虚、迂回包抄的穿插迂回包围战术极不适应,但囿于美军与其他参战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指挥风格、作战习惯等差异较大,几乎每一次都能被志愿军抓住弱点、长驱直入。最令美军无奈的是,担任穿插迂回的志愿军部队,还时常化装伪装,屡屡骗过敌人的飞机与后卫部队。据美军战史记载,云山之战中我39军116师246团4连就化装成韩国军队快速穿插,路过二滩川大桥时志愿军还与美军握手执意,随后志愿军尖刀连快速突入云山城、搅得美军天翻地覆。志愿军战史也有记载,志愿军在济宁里穿插等战斗中,还利用缴获的对空联络板,向敌军飞机发出错误指令。美军纵然手握强大空中火力,对深入腹地、敌我难分的志愿军也只能徒呼奈何。快速突击的强行军。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强调的是出其不意,突出的是以快打慢,考验的是急速行军。由于穿插迂回行动往往是利用敌军间隙与侧翼、一旦为敌所察觉,就会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因此,穿插迂回的隐蔽性与突然性,是穿插迂回成败的关键,而突击的速度又是达成战役突然性的基础。志愿军为了实现穿插战役目的,经常是不畏险阻、不顾疲劳、不怕牺牲,一旦撕开口子,就勇猛地抓住战机向前突击,经常同敌人的坦克履带、汽车轮子展开赛跑,不顾一切地穿山越岭、插敌纵深, 赶在了敌人撤退之前,把迷信机械化的敌人包围起来、狠狠吃掉。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时期,第38军在打开德川后,以第113师向三所里穿插,断敌退路、阻敌增援。该师全体官兵不负众望,忍受极度疲劳14个小时,急行军72.5公里,骗过了美军飞机,先后打垮韩军7师、土耳其旅、美军25师、英军28旅各部阻击骚扰,先敌5分钟到达预定地域,与逃敌、援敌激战50余小时,截断了军隅里美军骑第1师的退路,震撼了敌人整个部署,为实现战役合围立下了头功,终于成就了38军“万岁军”的美名。113师5.1公里的时速,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步兵急行军的记录,几十年后海湾战争美军第18空降军每小时攻击前进的距离,也不过4.1公里。38军113师与志愿军其他部队的战役穿插,给美军打出了心理阴影。第四次战役后,志愿军第12军被调至东海岸整训,从美军的视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军习惯性的惊惶失措,以为我12军又不知从什么地方捅进来,派出大批飞机侦察,可见志愿军穿插迂回包围战术的余威未尽。前后围攻的夹击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多次实施中远距离穿插行动,各级指战员多次实施大大小小的围歼战,准确打击敌人的要害,造成敌人的混乱,割裂敌人的防御部署,对于加快战役战斗进程,夺取进攻作战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新兴里歼灭战为例,志愿军第27军238团4连艺高人胆大,利用美军部署间隙,直扑该团指挥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捣毁美军指挥所,毙其团长、夺其军旗,一举瘫痪了该团指挥系统,为全歼美军第7师31团“北极熊”团拔得头筹。新兴里一战,创造了志愿军4个建制团歼灭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光辉范例,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在其中功不可没。同样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沙坪村袭击战,114师341团2营利用韩军第7师2个团的结合部,在敌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渗透至敌炮阵地附近,采用“一点两面”战术,以5连插入敌人炮兵阵地与营指挥所之间,形成对2处阵地的分割围攻态势,突然对其发起攻击,使敌人腹背受敌,仅用2个小时就端掉了韩军1个榴弹炮营,为全歼敌军创造了重要条件。不管是师级单位的战役级穿插,还是营连级别的战斗穿插,志愿军各级指战员都能够发扬国内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实施各种规模的穿插迂回包围,使对手腹背受敌、到处挨打,轻则乱敌部署,重则断敌后路,极大减轻了正面主攻部队的压力。

  抗美援朝请节哀你,志愿军最令美军头疼的战术无疑就是大范围的穿插迂回。“万岁军”第38军的内层穿插;横城反击战第117师一夜穿插迂回38公里;战斗英雄杨育才带一个班奇袭白虎团指挥部,都是穿插迂回作战的典型战例。穿插迂回并非是抗美援朝首创,而是我军的经典战术,它也并非现代发明,在冷兵器时代早就被反复运用。古老的《孙子兵法》中就有 “兵者诡道”、“以正合,以奇胜”这样的战略思想。反复强调避实击虚、以众击寡的必要性。《虚实篇》: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利用自己骑兵的机动力来去如风,敌人一次次被穿插分割,在箭雨下丧失战斗意志而溃败的例子举不胜举。明清国运之战萨尔浒大战里,努尔哈赤正是运用大范围迂回,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歼灭了明朝大军四路里的三路,让万历皇帝再来一次犁庭扫穴的梦想落空。马恩都说过: 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取胜,也就是运用了主席的“先诱敌深入,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第五次反围剿则放弃了这一战术,以“短兵突击,处处防守”来打阵地战,结果遭遇失败。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事思想仍然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要做到这一点,穿插迂回就是重要手段。比较典型的是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整编26师是中央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鲁南地区还有国民党军第一快速纵队、整编第51师与整编第33军几支部队,全歼敌军难度很大。战术大师粟裕在华东战场历练十几年,早已深得穿插迂回精髓,他利用对手战场摆得过开,缺乏战略纵深的弱点,指挥部队通过各种手段实施多路穿插,首先集中主力歼灭了整编26师,随后合兵一处将其余敌军逐一全歼,仅用3天时间就大获全胜。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时代,穿插作战以众击寡都是致胜的重要法宝。我军百战之余,穿插迂回战术早已炉火纯青,在许多战斗指示中都能找到“你部应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敌后,分割围歼之”这样的语句。大范围穿插迂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主要在于它对指挥官与士兵都有很高要求。

  古语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一点也没错的,恰恰志愿军的骨架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大量具备独立执行战役级别配合指挥能力的指挥员。具体来说,我军的将才包括了连级指挥官。以黄草岭之战里涌现出的两个英雄连:黄草岭英雄连与松骨峰英雄连为例。这两个连都是四连,分别是124师370团3营4连与371团2营4连。124师307团3营4连奉命坚守黄草岭后山796.5高地,连长李兆勤将不多的兵力分为几个梯队,在阵地上逐次进行布置,并且还留出了一个班的人手作为预备队。796.5高地被南韩第三师第26团猛攻4天,由于补给线被炮火封锁,4连一度打得弹尽粮绝连石头都用上了。关键时刻四连投入预备队打退最后一次进攻,坚守到了上级规定的时间。松骨峰的战斗更为惨烈,124师371团2营4连面对的是火力强大的美军,反复拉锯后,主峰阵地上只剩下19名士兵。连长刘君趁着攻击间隙,最后一次召集战士,重申必须坚守到天黑,以等待主力部队的反击。刘君在下一波美军攻势中牺牲,牺牲前把指挥重任交给了司号员张群生,张群生有条不紊清理了弹药,每个人分到六发子弹与两颗手榴弹,并要求大家节省子弹,能用石头先用石头。4连坚持到了天黑,阵地上只剩下了三个人,但夜幕中烟台峰陡峭的主峰上传来的军号声,所有人都听见了,它告诉大家:我们还在烟台峰上。两个四连能成为英雄连不是没有原因的,连级指挥员的战术设计与战斗责任感几乎与团级、师级指挥员没有区别,组织能力能将战斗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人民军队与其他军队最大的不同,我们有大量的“将”。除了将,穿插作战对“兵”的要求同样地高。在为第38赢得“万岁军”称号的第二次战役中,第113师承担了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的作战任务。为了赶时间,需要取捷径穿越7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在敌占区中穿插前进。各部队不做饭、不休息,边走边吃干粮,主力一刻不停,在雪野中疾行,用14个小时走完了山路,先敌一步赶到三所里,抢占到有利地形。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难做到的。美军空中侦察比较频繁,但志愿军擅长夜战以及夜间行军,尤其习惯在山间趁夜行军,地形越是险峭越能限制美军的空中优势,缺点是比较耗费体力,而且高度机械化的美军往往离不开公路。部队从17时出发,走到下半夜,战士们的体力消耗已经到达极限,不少人走着走着会突然停下站着睡着了,行军的队形逐渐拉长, 距离越拉越远, 掉队的战士不断增加。然而,利用师部开会加上召集人员的不到一个多小时时间,大家打了个盹之后重新上路,就又变得精神抖擞,步履矫健,恢复了队形与速度。战士们并不是超人,只是拥有超人的意志力,这样的兵是能执行穿插的根本。除了穿插的速度,关键还在于迂回后就是把自己置于敌后,基本属于无后援作战,能不能顶住敌人的进攻就成为成败的关键。对战士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怕牺牲、不惧伤亡。抗美援朝期间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拿上面的第113师来说,美军为了打开通道,从南北夹击志愿军。两头美军最接近的时候,仅仅相距1公里,但第113师全军用命,始终没让两个方向的美军把通道打开。随着志愿军正面主力不断压上,西线美军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撤退的愿望彻底破灭,被迫丢弃大量重装备向安州方向逃窜。在第四次战役的横城反击战里,第39军第117师穿插到预定地点后随即抢占阵地、阻击打援。主要战斗都发生在白天,部队深入敌后,缺乏重武器又没有制空权,战斗之艰苦可想而知,没有钢铁一般意志的战士根本扛不下来。第349团5营5连坚守303.2高地,击退两个营敌军的反复冲击;第351团2营4连数次击退美第2师第9团两个营的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3人仍顽强奋战。穿插迂回战术要想成功,除了对“将”的要求,更要求“兵”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敢于独立作战,不怕失去上级指挥,不怕伤亡,死打硬拼,以局部牺牲换取全局的胜利。其实还可以将穿插迂回战术看作是伞兵战术。从这点上看,美军在二战期间也进行过许多伞兵作战,并不乏成功案例。区别是兵力不同,诺曼底这么大规模的战役,美军的投送能力也只能做到空降第82空降师、第101空降师参战,再加上英军的第6空降师,总人数不过35000余人,而盟军的总兵力是2876000余人,这还不到一个零头。设想一下,如果能空投十倍兵力,德军的防线将变得毫无意义,腹背受敌且失去补给与援兵,就很可能被迅速分割歼灭。诺曼底登陆,盟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与火力优势,还控制着制空权,空投只是个辅助性战术。朝鲜战场上,美军拥有绝对火力优势,正面攻坚于志愿军不利,敌军过于依赖机械化,忽视对制高点的占领,在防线中留有不少空隙,穿插迂回战术就成为我军利器。志愿军穿插作战的规模是非常灵活的,可大可小。在第二次战役里,第38军与第42军在西线进行双层迂回,直接威胁美军第八集团军的纵深。第113师控制住三所里、龙源里,挫败美军的反扑后,事实上就胜局已定了。这记左勾拳切断了美军南撤的通道,面对第42军、第50军、第66军的全面前压,不得不翻山撤退,重装备也只能丢弃。横城穿插作战里,第117师走小道翻越积雪的大山,一夜穿插迂回38公里,突然出现在横城城下,断敌退路,给敌人心理以巨大打击。所以朝鲜战场上美军经常感到奇怪,中国军队常常动不动就出现在他们后方,而且每次一发现就是一个整师,以他们的认知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敌军缺乏准备,往往整个纵深被击穿,全军作战部队都在穿插部队与主攻部队前后夹击之下,后方只有缺乏保护的后勤力量,无力动员主力部队对穿插部队进行夹击;前方空有主力部队,却被切断了与后方后勤体系的联系,无力在包围圈中坚持。除了军、师一级的穿插作战,还有营级、连级,甚至单兵的穿插。著名的“奇袭白虎团”就是最好的例子。金城战役中第609团2营担负穿插任务,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12个人组成的“化袭班”,直插到位于二青洞的白虎团指挥部,当场击毙团长,活捉美军顾问。4连则趁势彻底捣毁了“白虎团“ 团部。2营这支穿插部队一路打杀插入敌纵深10几公里,最后还按时到达阻击位置。在第二次战役里,担任穿插任务的第238团4连同样艺高人胆大,直接扑到了美军步兵第7师31团“北极熊”的团部指挥所,毙其团长、夺其军旗,一举瘫痪了这个精锐团的指挥系统,为全歼此王牌团立下头功。穿插迂回不是单独的作战行动,让己方精锐深入到敌后追求的是割裂敌军部署、断敌退路,每次穿插伴随着的都是战役合围,以上这些战例中都是如此。最著名的单兵级穿插分队或许是1962年西南边境作战中的步兵第55师163团9连4班副班长庞国兴,他在团级穿插任务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此时庞国兴深入敌后、地形不熟,却半点没有退缩,他在路上集合起另外两名掉队的战士组成了临时战斗小组,深入敌军纵深7.5公里,夺取敌军两个炮兵阵地,歼敌7人,缴获火炮7门、汽车4辆,打乱了敌军的纵深部署,极大迷惑了对手的判断,为主力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这不是一次有计划的穿插行动,但足以看出官兵对这一战术的领悟程度。同样是在1962年,印军第7旅这支王牌,在被称为“克节朗雪火突击”的作战中24小时内被全歼,原因是我军的进攻不是来自敌军正面防守的克节朗河北岸,而是来自侧后西南方向,这也正是翻越雪山穿插作战的效果。在朝鲜战场,美军一度被志愿军神出鬼没的穿插搞得心理上不堪重负,第四次战役后,王近山所部第12军被调至东海岸整训,从美军的视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军习惯性的惊慌,以为12军又要不知从什么地方插进来,派出大量特工侦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没有一种战术能保证永远成功,主要在于如何灵活使用。在朝鲜战场,穿插迂回战术一度取得不小战果,重要原因是美军没有与志愿军交过手,不了解我军规模与作战特点,有一定突然性。吃过几次亏后,美军也调整了战术,再要进行大范围穿插迂回就变得困难,代价比之前要高出很多。西方重技术、东方重谋略,但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这种传统不再泾渭分明。从近年的局部战争中能看到拥有技术优势的美军同样开始大量运用这一战术,如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左勾拳”行动、伊拉克战争中的“瘫痪战”与一次次的机降行动。而我军也不再是朝鲜战场上火力、技术不足的志愿军,迂回穿插的方式将更加灵活机动,在掌握了制空权与火力优势下的战略级别穿插将更加恐怖,可以设想一下,当初朝鲜战场穿插的志愿军如果拥有范弗里特弹药量,那将是何等可怕?穿插迂回战术给我军带来光荣,但也不是没有失败的例子。驾驭兵器与战术的永远是人,现代战争或许没必要纠结于是否穿插,最适合打击敌人的方式就是最好的。

  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为何能在中美极端的火力差距下打出胜仗?第一,出色的后勤保障。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建国之后开打的第一场战斗,为了防止美帝国主义的战火蔓延到中朝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选择主动出击支援朝鲜,坚决为国家和平与领土主权捍卫到底。既然作为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场仗,我们祖国更是举国之力保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供给。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军队就提前意识到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问题,打算利用自己强大的火力优势,在朝鲜北部制定了一片特殊的阻滞区域,利用空中火力在这片区域中间反复轰炸。尽管在这片土地上寸草不生,十分贫瘠,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还是遭到美国空军的反复“光顾”,原因就在于这边区域是中国志愿军补给线路的必经之路,但凡是要运输到战争前线的物资都必须经过这里。在这片区域上,平均每隔不到两米就会有一枚来自联合国军的炮弹在这里爆炸,被炸毁的桥梁、铁路、公路更是数不胜数···但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并没有难倒我们中国志愿军们,彭德怀元帅甚至致电部队要求亲自督导解决这一问题。就这样,敌人的飞机在白天轰炸,中国军队就在晚上修复。一座桥梁甚至被反复炸毁了近两百次,一段用于运输物资的铁路断成了数百截,每一次都被中国军队迅速修复。经过了长达三个多月的拉锯斗争,志愿军战争们终于赢得了这场隐形战斗的最终胜利,补给线路也最终恢复正常。不仅仅是对运输线路的重视,在上甘岭战役中,强大的武装后勤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最为典型的以火力著称的经典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调动了六万余人的兵力,三百余门大炮,数百架坦克与飞机,反复对上甘岭区域轰炸了近三千多次。一百九十多万发炮火硬生生将上甘岭区域内所有的地表炸了个底朝天,坚硬的岩石被炸得粉碎,中国志愿军们也不甘示弱,平均两个连队一天就能消耗掉四十多万发子弹,近一万多枚手榴弹,数十挺机枪与冲锋枪在短短几天之内便被用坏,难以想象战况究竟激烈到什么程度。尽管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尽全力去保障志愿军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问题,但是此时中国刚刚建国不久,国内正处于一切都在百废待兴的状态之中,物资与武器都十分有限,无法与美军强大的火力优势相匹敌,有着悬殊的差距。在朝鲜战场上,第十五军曾向后方的后勤部队连夜采购了三万多斤苹果运往前线,用以保障坑道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营养问题。然而,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压制,这三万多斤苹果始终无法被送到前线战区,焦急的第十五军政委甚至下达命令,但凡能将一筐苹果送进坑道的战士,将会被记个人二等功一次!众多志愿军战士们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最后只有一个苹果被成功送进前线的1号坑道中。300000:1的比例,如此残酷的事实揭露了战争血淋淋的残酷,也侧面反映出战场上部队对于后勤保障的重视程度。第二,精巧的野战工事。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制胜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坑道战术。坑道防御战术是一种依托野战坑道工事而进行的防御性战术,适用于山区、高原的山地防御战斗。在朝鲜战争中,三八线附近的地区正巧处于山区腹地,地形崎岖而复杂,是进行坑道战术较为理想的环境。参与朝鲜战争中的不少志愿军战士们中有很多都是当年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历练的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对坑道战术也十分熟悉,在短短几天之内便能挖好一条一所又深又长的坑道,坑道两侧是数米厚土质的高墙,韧性十足,美军单纯使用炮火很难攻破,并且坑道的维修与挖掘十分简易,即便被敌人损坏也往往可以在数小时之内迅速修好。挖掘坑道这门技巧很快便在志愿军部队中传播开来,成为了每位战士的必修课之一。气急败坏的美国军队意识到志愿军战士们发明的坑道战术在战场上简直是一种“搅屎棍”的存在,有句话说得好:打不过那就加入。坑道战术被美国军队纷纷效仿。然而他们却只学到了一些皮毛而已。1951年9月,我军第65军决定向驻扎在西场里北山与67高地的美国陆战一师部队发起攻击。在战斗前期根据前线侦察部队的观察发现,美陆一师在高地所构建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其正面有多达五十多个火力点,工事外还布置了不少地雷与防步兵障碍物,其防御工事内还修建了数米深的坑道相结合。尽管这片防御工事看似牢不可破,但是志愿军部队一眼就看出来美军的做法是仿照着我们的坑道战术而做的!正所谓知己知彼便能百战百胜,美军看似完美的防御阵地还是被志愿军战士们轻松地发掘到了突破口,专门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仅仅用时8分钟志愿军战士们便占领了地表的全部阵地,此时躲在坑道之中的美军士兵如同瓮中之鳖,无处可逃。当晚便被全数歼灭。此次战斗,只能说美军只学到了坑道战术的一些皮毛而已,没有领悟其中全部的精髓,坑道对于美军而言仅仅也只是一个建筑工事而已,并没有被灵活的运用起来。志愿军部队发展的这种以坑道工事为重点的防御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军的一些远程火力攻击、空中火力轰炸,延缓了美军进攻的步伐,为战争后期的不少战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是朝鲜战争中能够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三,先进的火炮系统。火力覆盖是朝鲜战争中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之一。在朝鲜战场上,跟火力覆盖能扯上关系的往往都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他们往往有绝对的制空权优势,凭借着强大的空中火力,他们可以轰炸任何想要轰炸的地方。而火力系统是志愿军部队少有的能直接与美军硬碰硬的关键武器。这套火力系统的中心,那便是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岭战役中,负责这场战斗的秦基伟将军向志愿军总指挥部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让装有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兵部队带入战场。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理解秦基伟的苦衷,这场战役敌人投入了太多的武器装备与兵力布置,如果没有喀秋莎火箭炮做火力支援,未来战场上的局势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于是洪学智二话不说便把装备有24门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兵第21师209团送到了第15军手中。喀秋莎火箭炮是新中国花重金从前苏联引进的重要武器,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拉到前线,战士们的斗气瞬间大振。喀秋莎火箭炮有一个特点,每门喀秋莎火箭炮可以射出16枚火箭炮,209团的24门喀秋莎火箭炮能够在瞬间齐射出384枚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可算是立了大功。由于上甘岭区域的地表被敌我双方反复地轰炸过数次,很难再在地表上建起一片像样的防御工事,要知道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之中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为了压制敌人的火力,一轮火箭弹齐射起到了相当关键的震慑作用,也给美军阵地带来相当沉重的实质性伤害。再往后的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在遇到一些难以攻克的节点时,都会安排喀秋莎火箭弹一轮炮火的“伺侯”,数百枚火箭弹瞬间升空,集体落在美军阵地上,炮火之下的美国士兵死伤惨重,竟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有了喀秋莎火箭弹带来的火力急袭,敌人的攻势明显减弱了许多。在朝鲜战争中,装有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兵部队先后与12个军级志愿军单位配合作战,参与了大小战役进30余次,总计发射了近2600枚火箭弹,而我军自身没有一门火炮遭受损失,创造了战场上的传奇神话。在当时,一枚132毫米的喀秋莎火箭弹价格不菲,据说每枚火箭弹的价格等同于六两黄金,志愿军部队是下了血本将这2600枚火箭弹打出去的,当然效果自然也是十分奏效。喀秋莎火箭炮也当之无愧的被志愿军评为了朝鲜战场上的“火炮之王”。第四,灵活的战术制定。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将“灵活”这个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敌人的火力太过强大。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趁着两次世界大战的顺风,发了两次横财,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制造业发达意味着美国能够实现在战争中的火力自由。那么何为火力自由?以权威的军事史料《美国陆军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一书中记载,美军一个师级单位共有72门榴弹炮、120门直射炮、160门迫击炮、64枚高射炮与149枚坦克炮。参与朝鲜战场的美军第一、九、师三个军每个军平均管辖二到三个师级单位,那么通常情况下美军的每个军级单位用装备有1695门火炮,而对比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以著名的第三十八军“万岁军”来说,三十八军一个军级单位所有的武器架起来还不如美军半个师的水平,也就是美国军级单位六分之一的战斗能力。面对如此悬殊的火力差距之下,死守阵地往往只会带来更严重的伤亡情况,甚至会导致一个部队白白牺牲。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志愿军部队开始调整状态,以保存实力为最终目标,开始制定一些灵活的作战计划。面对美军白天猛烈炮火,志愿军战士们选择在白天回避火力,在夜晚悄悄收复阵地;美军白天大搞军事破坏,志愿军战士们就选择在夜晚修复工事,一来二去,美军渐渐意识到部队在白天的一切成功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假相,每当夜幕来历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被会被志愿军战士们所打破,慢慢他们也就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心与动力。不仅如此,志愿军部队每次面对棘手的战场情况都能巧妙地化解难题,见招拆招。面对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还能够巧妙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定制灵活的作战计划。其中第三十八军113师在执行三所里与龙源里的作战任务时,灵活地制定了穿插迂回战术,穿越了七十多公里崎岖的山路抢先敌人一步感到三所里,占据了有利地形。金城战役里战斗英雄杨育才也利用穿插迂回战术带领十二位战士组成的“化袭班”一路杀敌插入敌纵深十几公里,击毙了美军白虎团团长,活捉了美军顾问,创造了“奇袭白虎团”的佳话。虽然穿插迂回战术能够突然出现在敌方部队的后方发动袭击,然而这种战术也许要扛住极大的压力。在第三十八军113师执行三所里任务时,战士们连夜走完这70公里崎岖的山路,路上不能耽误任何时间,就连吃饭都是在行军过程中解决的;杨育才带领战士们奇袭白虎团,他们心里也明白一旦行动失败会是怎样的结局···不过幸运的是,这些灵活的战术制定往往带来了出其不意的结局。穿插分割战术、尖刀突破战术等等··在朝的美军每次都会遭遇这些“凭空出现”的中国军队并被他们夹击,在他们缺乏作战准备的情况下我们的志愿军能够迅速将其歼灭。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对于战术上的随机应变极大程度了避免了志愿军战士们不必要的伤亡情况,也为悬殊的火力差距下创造制胜关键点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第五,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在朝鲜战争制胜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在于志愿军战士们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战斗精神。在朝鲜战场上,一大批战斗英雄涌现出来,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高良伦···正如“冰雕连”的战士所说的一样:光荣的志愿军绝不会被屈服,哪怕是在严寒中牺牲,也要高傲的站立在属于自己的阵地之上。这些战斗英雄们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战斗中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日益强大的祖国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驱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无论如今时代发展到何等地步,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有必要将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牢牢谨记。

  “穷则穿插迂回,富则炮火覆盖”,这是军史界一个有名的梗,给我们说明了穿插迂回战术的使用环境。穿插迂回战术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早在红军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要想搞明白穿插迂回战术有多牛,就必须要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抗美援朝期间,我军穿插迂回完毕后,冲锋号一响就令敌人闻风丧胆。穿插迂回战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句话,即“集中优势兵力抄敌后路,把敌人分割成一块一块地吃掉”。穿插与迂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术,搭配使用往往能有出奇制胜之效。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就是专攻敌防线薄弱点,深入敌境界,实施无后方作战。霍去病就是使用穿插迂回包围战术的高手,直接奠定了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刘彻组织实施漠南战役,以大将军卫青为主帅,率10余万大军与匈奴主力决战。暂且不说卫青如何运筹帷幄,年仅17岁的骠骑校尉霍去病在这场战役中一战成名。霍去病不墨守成规,仅率800骑兵避开匈奴主力钻空子,进而狂飙突进深入敌境,自主寻找目标歼敌,一举端掉匈奴“老营”,斩获包括相国、伊稚斜单于叔父在内的敌人2000余名,令伊稚斜结结实实的吃了个大亏。迂回战术就是不跟你当面锣对面鼓的死磕,而是跟你不断地绕圈子。我方在运动中令敌薄弱点暴露出来,趁势绕到防备虚弱的敌人后方,进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迂回战术的经典战例,首推四渡赤水。1935年1月起,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频繁使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古老战术,迂回运动中消灭敌人,令蒋介石摸不清我军动向。四渡赤水的高潮,就是中央红军兵临贵阳。毛主席避开蒋介石四十万主力部队,掉头进攻兵力空虚的贵阳。蒋介石在贵阳如坐针毡,做好天上、地下撤离贵阳的同时,急令追击各军回援,中央红军借机跳出了包围圈。穿插迂回混搭,威力无边。穿插迂回战术混合使用,眼花缭乱的兵力调配,令敌人防不胜防。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频繁使用大兵团穿插迂回战术,各部队指战员越打越顺手,粟裕更是“战神级”穿插迂回大师。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让习惯了西方作战模式的美军大开眼界。第二次战役,彭总来了一手“双层战役迂回”,就是升级版的穿插迂回战术。38军坚决的执行穿插迂回战术,松骨峰阻击战更是一战封神打出了“万岁军”威名。我军现在火力不足恐惧症已经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可穿插迂回战术的老传统还是没丢。以朱日和演习为例,蓝军旅是武装到牙齿的多兵种合成部队,可满广志依旧在频繁运用穿插迂回战术。满广志把穿插迂回战术加入了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万变不离其宗玩的还是老前辈那一套。满广志为何能把穿插迂回战术玩出了花样?满广志自幼熟读《孙子兵法》,本科攻读国防科技大学指挥自动化专业,硕士攻读军科院国际战略专业,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硕士毕业后,满广志在38集团军担任过“平江起义团”团长,就任蓝军旅旅长创造了“十战十捷”的战绩。

  美军与苏军的战术手册中看不到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只有在我军的战术教材能找到。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战术学》一书对穿插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穿插是指利用敌人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行动。主要用于割裂敌部署(战斗队形),夺占敌纵深要点,袭击敌重要目标,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主力攻歼敌人,按兵力的行动性质可分为强行穿插、秘密穿插或两者结合。

  美军的渗透战术是指进攻部队以其全部或一部分兵力隐蔽地从敌防御间隙穿过敌坊线,渗入敌后方有利位置后突然发起攻击。渗透行动通常用于攻击敌防御薄弱的阵地,或从侧后攻击敌较强的阵地,或攻占关键地形以支援主攻或袭扰敌后方,美军渗透包含了以秘密方式进行的穿插行动。美军渗透行动使用的力量可以是进攻部队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是其全部。美军渗透行动的目的层次比我军与苏军高,可以是整个进攻行动的助攻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进攻行动本身。渗透行动要求利用有利地形、暗夜与不良天气,从敌作战部署的间隙秘密进行,需要迅速隐蔽,避免被敌察觉与与敌交战,被敌发现后可绕行或强行通过。

  穿插与渗透之异同在我军战术理论中,穿插与渗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行动,而美军战术理论中没有穿插一词,加上其渗透行动含义较广,两种战术行动相同之处行动方向相同穿插与渗透行动攻击的目标都位于敌纵深与后方,两者的行动方向都指向敌方纵深与后方。因此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侧后,抑或是从地面、空中或水上/水下进行穿插与渗透行动,都必须穿过敌方防线,到达其纵深与后方,从而达成任务。都有秘密行动方式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渗透本身就是以秘密隐蔽方式进行的,除非被敌方发现,否则决不提前暴露行踪。而穿插行动中的秘密穿插也是力求在不被敌发现的情况下完成穿插任务,这一点与渗透行动是相同的。我军穿插行动的目的是夺占敌纵深要点,分割打乱敌部署,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很多时候穿插行动是决定整个进攻作战成败的关键。而渗透行动的目的是侦察与破袭,其起到的是配合作用而不是关键性作用。而穿插行动则是利用一部分主力部队进行,而且通常是进攻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美军的渗透行动使用部分主力,甚至使用全部进攻部队进行,似与我军的穿插行动相同。但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我军的穿插行动只能用一部分主力部队进行,而不能使用全部进攻部队。因为穿插部队分割敌部署后必须有正面攻击部队才能对敌构成攻歼部署,否则敌军可以从其他方向转移而避开我军攻击。另外,渗透可以是整支部队统一行动,也可以是分散隐蔽进入后再汇聚力量或分散进入后分散攻击,而穿插行动只能是整支穿插部队的统一行动,如果在敌后强行穿插分散力量只能招致重大损失,无力完成任务综上所述,穿插与渗透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行动。

  古今中外战争中有一条原则并不因为技术进步而改变。那就是无论攻还是防,都必然要确定出主要作战方向,特别对于防御者而言。因为兵力是个紧缺资源,它永远入不敷出。防东边则西边薄弱,防南面则北面空虚。如果处处设防则处处不防。所以,防御者一般喜欢线式防御,依托这条连绵的防线,可以很大程度限制住攻击方的手脚,节约自己的资源。但是,这样一来,防御方的主要注意力也就放在了防线正面,对于其它三个方向自然就不可能像正面建立那么绵密完善的防御体系,更不可能有充足的兵力去守备。即便有预备队也依然如此。所以,敌方防御的侧面作为迂回穿插的适用对象总是存在的。有些时候由于地理条件,防线上有山地或是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带,这既可能是防御方的天赐便利条件也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第二阶段,东段的印军第4师在高寒的喜马拉雅山脉沿着唯一的简易公路,从西山口到邦迪拉摆了条一字长蛇阵。印军认为,中国军队由于后勤限制,必然顺着公路进攻,这样印军就可依托既设阵地节节抗击,给中方造成重大伤亡。可是解放军并不按照印度人的牌理出牌,而是针对其依托山地布防,两翼开放的特点,11师、藏字419部队(52师)各部无后方作战,翻越雪山与原始森林,经七天五夜完成对印军第四师的包抄,配合55师的正面进攻,彻底摧毁了印军的防御体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可用于迂回穿插的各种手段及装备也越来越多。从徒步到车辆,战后还有了直升机、偏转翼机等航空器。特别是从美军在越战的“兰山719”战役(九号公路战役)中大规模使用直升机进行蛙跳作战以来,直升机以其高速、部署灵活的特点迅速赢得了正在寻求新型迂回包抄手段的各国军界的青睐。此后,无论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还是格林纳达的海滩与丛林都可以不断看到直升机的矫健身影。作为当前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大的军队,美军根据其空地一体战需求改造了传统的空降师,101空降师改编为空中突击师,在海湾战争中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战场明星:1991年2月24日凌晨4点,多国部队发起了地面进攻。第101空中突击师在法军第6轻装甲师以东地区行动。其任务是突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切断科威特伊军交通线,再东进至巴士拉以北切断伊军退路。大约7时整,60架UH—60“黑鹰”直升机与30架CH—47D“支奴干”直升机运载该师第1旅的头一批部队从“坎贝尔”战术集结区起飞,进抵伊拉克纵深150公里处距幼发拉底河有一半路程的“眼镜蛇”前方基地。在这次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直升机机降行动中,该师共出动直升机300余架次,把部队与装备运进目标区。当天下午,第1旅已在“眼镜蛇”基地为师属航空兵的直升机建立了庞大的油料、武器补给点。第3旅则越过“眼镜蛇”基地向幼发拉底河谷前进。两天后,该基地已储备140万升燃料,保障了18空降军向北机动,切断8号公路,并作为跳板向东200公里处的“蝰蛇”前进基地机动8个攻击直升机营与骑兵营,截击随后沿哈马尔堤道逃窜的伊军部队。直升机已经成为遂行迂回穿插作战的利器,随着直升机载重能力的提升与超轻型车辆及火炮的研制列装。正确使用直升机将能够极大地缩短以往迂回穿插行动中消耗在路途上的时间,并在机降部队落地后仍旧保持良好的机动性与强悍的火力,使对手措手不及,增大了对手的防御难度。因此,直升机、偏转翼机之类的航空器使得迂回穿插任务的适用面更为广阔,启动的时机更为灵活,丰富了迂回穿插的作战方式,所以将成为将来我军迂回穿插作战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军许多战役文献中都有关于向敌侧后迂回,大胆穿插,打乱敌军部署歼敌大部的记载。小说《亮剑》中李云龙部在淮海战役中的首战——窑湾镇战役就是典型的穿插作战:逃跑的敌军与追击的我军全都打乱了建制,部队只认衣服不认人,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冲。敌军主力兵团被彻底分割,其拥有的机动与火力完全无从发挥,以致被我军全歼。说起来,穿插与迂回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战术行动。迂回是避开敌军正面,运动至其侧后。而穿插则是部队利用敌军兵力布置的空袭果断插入敌军兵力结合部,以快速有效的作战行动将敌军分割。即孙子兵法所说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也就是说,被分割的敌人并非顾头不顾腚,而是不管是捂头还是护腚都被我军的优势兵力死死地压制着,根本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这里有水平高的朋友可能就要说了,不就是以正合以奇胜么?看过兵法的有谁还不明白了,操作起来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难度系数吧!我们在《浅析钳形攻势》一文中提到过,对敌军的快速穿插分割目的在于以局部的优势兵与火力将割裂当面敌军与其他敌军的联系,从而将之零敲碎打,各个击破。但正如弹痕不止一次引用过的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所说:战争是两股活的力量的冲突。敌军的指挥人员在战役部署与实施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能使我军有机可乘的兵力空隙的存在,一旦发现我军利用其兵力空隙进行穿插,势必会动用一切能动用的兵力与火力对实施穿插的我军部队予以拦截消灭。看过电影《大决战》的朋友应该对淮海战役前敌军进行战役布置的场景很熟悉,当蒋军将领向凯申公进言他的布置是兵家所忌讳的一字长蛇阵时,凯申公自信满满的背了一段《孙子兵法》:“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应该说,这个布置即使算不上高明,倒也中规中矩。蒋军数量庞大的机动兵团沿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收缩防御,一旦其中一部遭遇我军合围,被围兵团利用把兵力、火力优势就地转入防御等待援军,而负责救援的兵团则利用其机动优势在外线对我军进行反向包围。这种内线固守,外线机动兵团伺机歼敌的战法也被称为“天炉战法”,在与日军作战之时起到过一定作用。这一部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我军对其主力兵团可能进行的穿插分割,但在实际的战役过程中,由于蒋军内部各种派系纷争加上判断指挥失误,我军及时抓住战机对敌主力兵团逐一分割。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窑湾镇战役即发生于淮海战役期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敌军进行迂回穿插,我军自身也要面临建制被打乱,指挥、后勤跟不上等困难,而在进行进攻作战中,我军面对此种情况所要承受的风险与伤亡要比敌军更大。毕竟是客场作战,敌军在地形、后勤等方面的处境是优于我军的,而且敌军经过长期经营有足够的支撑点可以依托。守势作战的敌军相互之间的距离往往不会太大,对敌进行穿插迂回的我军很可能遭遇几面夹击的风险。这就要求部队在作战中必须准确判断敌军的动向与意图,并迅速采取行动,利用敌军暴露出来的破绽对敌进行大胆穿插。比如前文所说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徘徊的两天,如果总前委没有及时对这一敌情做出反应,那么黄百韬兵团很有可能实现其与邱李兵团会合的原计划,这无疑将加大我军下一阶段战役进行的难度。同时,部队须有高度的主动精神与独立作战能力。在敌我交织在一起,部队建制被打乱、指挥、联络、后勤保障都中断,敌、我情况难以判断的情况下,主动精神与独立作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前文所说的窑湾镇战役,辽沈战役期间对廖耀湘兵团的攻击作战中同样出现过部队建制被冲散的情况,电影《大决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部队向林总报告说: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林总只回复了一句:找得到廖耀湘就行。在战役进行过程中,我军也要面临敌军获悉我军动向,判明我军意图,集结优势兵力对我进行阻击、杀伤的危险。这就需要在作战前对敌情、地形做好相应研究判断,对敌军作战特点预先进行了解,以快速坚决的行动打乱敌军预先部署。三所里战役中,38军除了要快速奔袭及时赶到穿插地域外,还要面对美军空军的空袭与南朝鲜、土耳其、英国等“联合国军”部队的阻击。而参战的38军113师一反常规不加隐蔽直接行军,使得美军飞行员误以为他们是溃退下来的南朝鲜部队而未引起警觉。38军在14小时的穿插过程中一路打垮南朝鲜、土耳其、英国等“联合国军”部队的阻击与骚扰完成了总里程72.5公里的强行军,创造了世界战史上的奇迹。进行穿插作战,部队最重要的是要有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意志。部队建制被打乱,除了会失去指挥、补给中断以外,也意味着很难得到友邻部队的增援,这就会导致虽然我军在战役或者战术层面上拥有优势兵力,但在单独的某一场战役中,则不得不陷入以寡敌众的境地。在东野对廖耀湘兵团的穿插作战中,3纵一个排穿插到了廖耀湘兵团指挥所驻地胡家窝棚,参战指战员从林立的天线判断这最起码是敌军一个团指挥所,但依旧主动发起了攻击。在判明该处为廖耀湘兵团指挥所以后,参战指战员没有被优势敌军吓倒,而是架设电台向上级报告,最终以除一人重伤其余全部牺牲的代价换来了廖耀湘兵团被全歼的战果。穿插迂回作战的要义在于机动,重点在一个快字上。对敌情判断要快,决策部署要快,部队迂回要快,对敌穿插要快。但穿插迂回的落脚点在一个准字上,即对敌情判断要准,对部队情况了解要准,穿插的时机与地点要准,对战局变化信息掌握要准。如果行动犹豫不决,对敌情判断不明,对我军部队情况掌握不准,则不仅无法取得战役胜利,还很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这一传统战法加上信息化与机械化的翅膀,必然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延续辉煌。

  在我军向信息化大步迈进的过程中,无论轮式轻装机步旅还是重装机械化合成旅,我军历史上的“穿插迂回战术”这个传统的法宝被发扬光大了。“朱日和之狼”某模仿外军的“蓝军旅”,臂章是一头草原狼的头像,张着血红尖嘴、露着锋利牙齿、随时准备捕杀猎物的草原狼。“胜我才算过关,赢我才能打仗!”霸气侧漏的口号显示了“草原狼”的非比寻常,一出场时就遇到一个强大的对手,久经考验的某大军区王牌装甲合成旅。蓝防红攻,双方在无声的电磁空间开战,压制反压制,侦听反侦听,欺骗反欺骗,打得不可开交,同时在陆、空一体的战场上展开侦察反侦察、渗透反渗透、偷袭反偷袭、空袭反空袭、破障反破障、突破反突破、穿插反穿插等,直杀得个昏天黑地,惊心动魄。利用对手部署的间隙与翼侧,以隐蔽性与突然性是穿插迂回战术成败的关键,而突击的速度又是达成战役突然性的基础,任何一支成功实施穿插迂回的部队,无不以神速而著称,满广志的“蓝军旅”,在与红军的较量中,每次都陷入红军的重围之中,仍然能出其不意地胜出,堪称我军军演中的奇迹了。自2014年至今,红蓝双方进行数十场实兵对抗演练,“穿插迂回包围”始终是蓝军旅靠出奇制胜战胜红军的一大法宝,除一场没判胜负外,红军仅仅取得一场胜利。“活捉满广志”,蓝军旅长成了红军的心病,欲活捉而痛快。穿插迂回,是一种攻击力极强的战术,这种战术强调连续攻击、出其不意,追求割裂部署、断敌退路,通常是实施战役合围与分割的前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