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陈俊杰:打破“信息茧房”才能“用脚投票”

作者:陈俊杰 发布时间:2022-05-02 09:14:3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信息茧房”意指个人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与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个人还有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而与世隔绝。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与有效。“用脚投票”意指资本、人才、技术流向能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策壁垒的消失,“用脚投票”意味着挑选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环境。这会影响政府的绩效,尤其是经济绩效,足以对各级各类行政主体的政府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促成政府管理的变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的拉动下,中国社会一点点地从国家体制中解放出来,近四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就在于逐步打破了原来的单位体制,使国民能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从“单位人”进步为“社会人”。

  最近国内的微信公众号上线了“显示IP地址”功能,着实让一群爱国大V漏了馅,看着那些曝光的爱国大V,原来中国大陆有这么多的两面人靠这群两面人营造舆论,如此建言献策能“可持续发展”吗?比如大名鼎鼎的连岳老师,天天发“爱国”大作,每天要发好几条,内容全是让人别移民日本、美国、欧洲、澳洲,外国都是水深火热,去了就要死,只有中国最安全,未来一定属于中国,连老师常劝粉丝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定要对中国的未来保持乐观。连老师的粉丝看的非常感动,直到2022年4月29日,微信公众号上线了显示ip功能,连老师痛斥日本的文章下面,赫然的写着五个大字“发表于日本”,原来连老师早已冒着被奥姆真理教毒死的风险深入虎穴。连老师、陈平老师都是“离岸爱国主义者”,陈平老师冒着被枪击的风险在德州奥斯汀买房,连老师则冒着被毒死的风险在日本居住。很多粉丝怒了,他们无法忍受连老师竟是一个两面人,对连老师群起而攻之,在黑粉的助推下,连老师的文章还上了微博热搜,遭到广大网友的嘲弄。面对如此的羞辱,连老师不得不发文《我为什么在日本》说自己拿的是日本的医疗签证,还说自己“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连老师辩解自己没有移民,只是去日本治病,但其实已是“爱国不绝对,就是绝对不爱国”,连老师等“爱国”大V平常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别人稍微批评政府就扣上“行走的50万”与公知的帽子,怎么到了自己,就不较真了?中国的医院难道比日本差吗?中国大陆有这么多顶尖的医院,为什么非要去日本治病不可?看来连老师还是对中国不够信任,连老师的大作并不能让他摆脱两面人的身份。这就与陈平一样,嘴上说美国是最差国家,却在美国买房置业,女儿也移民美国,一个将财产放在美国的人说美国即将迎来末日,实在让国人难以信服,扎堆到西方国家买房就是最典型的“用脚投票”。连老师认为大部分读者会理解他,但考虑到“爱国者”激进的情绪,连老师恐怕百口莫辩,只能希望他尽快回到福建,并取消日本的医疗签证。办哪国的签证,或移民哪国,本来只是个人选择,别人无从置喙,怎奈“爱国”大V们调子唱的太高,也别怪今天自食其果。除了连老师这种“离岸爱国主义”,还有一些人露馅了。这些人住在中国,却假冒住在外国的华侨与留学生,靠编故事故事发财,显示ip后,这些人也跟着露馅了。不由感叹,爱国真是门生意,不仅文章能伪造,布景也能伪造,连人都能伪造,这类视频根本不用在国外拍,直接找个摄影棚,找个老外当伴侣,马上就能收割一轮韭菜,成本低的吓人。自媒体是个生意,大部分自媒体都是生意人,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自媒体不值得相信,那种一天一发,甚至一天发好几条的自媒体大都商业化了,没有一个团队运营,谁能一天写这么多?对割韭菜的自媒体一定要警惕,自媒体的本质是赚钱,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必担心近年来舆论生态的变化了。绝大多数粉红大V自作多情,认为现在民族主义占上风是因为公知名誉扫地,老百姓认清了他们的丑恶面目,这才弃暗投明,改弦更张。其实哪是什么舆论变化,只是监管的风向变了,以前假冒“公知”能赚钱就天天吹美国,今天假冒“爱国者”能赚钱就天天走极左路线,自媒体天生就会迎合监管者的口味在允许的范围内制造声势,舆论生态的变化更多是生意而非现实,在网上经常发声的人,更多是被允许发声。爱国就要堂堂正正,国家有什么不足就要直接提出来,正因为对国家有责任才会冒着风险指出他的问题,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难道不是最爱自己的人最会对自己说实话吗?阿谀奉承的小人不是爱国,而是以公谋私。这种事,实在太多,明朝末年满朝大臣无比爱国,皇帝只要想对敌人妥协,就被群起而攻之,大臣们手无缚鸡之力,却天天嚷嚷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最后怎么样?崇祯陷入绝境时没有大臣上朝,他们早就准备好迎接闯王李自成,改朝换代不是新鲜事,这些人随时准备迎接新主子。当错误的代价由别人承担时,犯错总是容易的,显然,大V们错误不由他们承担。微信公众号显示ip地址,会暴露更多人的真面目,会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看清这种两面人。更重要的是这种两面人能打破国内的各种“信息茧房”而“用脚投票”却为什么要反过来制造更有欺骗性的“信息茧房”呢?这同样是信息垄断需求的某种信息市场经济规律在作祟,因为“我之天堂只能建立在你之地狱之上”。这是一个经济学原理:“Products that consumers buy will tend to be produced in the future. Products that do not sell as well as expected will receive fewer productive resources in the future.”不论“用脚投票”(foot voting)还是“用钱投票”(dollar voting)都是民众自由意志的选择,判断一个国家民众的真实想法,不用看他嘴上说什么,看他做什么就明白了。

  尽管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没有机会“用脚投票”移民发达国家,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基于“两利相权取其重”或“两害相权取其轻”等思路“用脚投票”也是有可能的。2022年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人民幸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幸福指数得分靠前的城市基本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相对集中于我国东部,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得幸福指数得分排名相对靠前。该报告对比了全国283个城市,其中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杭州市、深圳市、宁波市、长沙市、厦门市、郑州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福州市;一般地级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金华市、苏州市、湖州市、温州市、绍兴市、东莞市、台州市、舟山市、镇江市、无锡市。从分布区域来看,幸福指数得分靠前的城市基本分布在沿海、沿江,相对集中于我国东部。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多个城市名列前茅,表现突出。中心城市优势明显,西部的省会城市得分均优于省内平均水平。该研究通过分项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未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提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及环境质量方面持续发力,向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从与人口关系的耦合分析来看,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幸福指数得分排名相对靠前,如珠海、深圳、杭州、长沙等,可见幸福指数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反映出人们“用脚投票”选择了心目中适宜生活的城市。有句俗语叫“树挪死,人挪活”,还有一个叫“移山大法”的说法。我们的工作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怎么办?愤世嫉俗,玩世不恭都没用。毋庸讳言,我们绝大多数是很盲目的,比如不了解自己,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人生也没什么规划,所以才会走一步看一步。我的一个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库管,但他在学校学的是环境专业,而国人至今对环境的认识往往是空喊口号,企业对这些人根本不买账。大学也是盲目设置专业,很多毕业生都是毕业后转行。所以他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参加了几个培训班,然后自学了污水处理,希望将来能进入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工作。但毕业后才知道,污水处理厂很多都是政府把持的,很难进去。所以先找了一个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库管工作。这份工作做个九个月左右就辞职了,后来到了北京一家物流公司,做了一年半,辞职了。“挪”了几次,他越来越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的人了。通过这两份工作,他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缺陷。这几年的工作让他感到很压抑,因为自己对工作不感兴趣,非常不适应职场的环境。目前蜗居京城一隅,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现在与以前一样,他依然是个连家人都小看的流浪人,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乐而充实。在人满为患的职场里,很多后来者的生死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的声音是那样的微弱,既然不能用手投票,那就“用脚投票”,先把自己的事做好。2012年程代展与张海霞老师曾连续发表重量级博文讨论优秀博士生毕业后为什么不做科研,这么优秀的科学家,就算不在高校、科研单位,他们就算去企业做研发,也会在技术上做出贡献。但他们的选择是中学教师,却是公务员,却是银行业,等等。但这个社会是个尊重个人选择的社会,作为个人,他无论选择了什么,他都有选择的权利。但如果是绝大多数后来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就一定是某个行业本身出了问题!这就是“用脚投票”,久而久之社会自然会调节,但可能会牺牲掉一两代人吧!中国特色体制内单位有个很不好的趋势,就是年轻人博士毕业招进来,做几年技术就跳槽去别的部门了。时间长了,形成一个习惯,干几年还不走的都是loser,在这种压力下,好多人甚至去做毫无技术难度的工作,比如采购,比如人力资源,等等。公司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改变这个趋势。其实最有效的措施大家都心里有数,但就是不可能采用,那就是给研发人员涨工资。其实,这也是“用脚投票”的一个好例子。是的,你们没看错,老外也这样。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学术界“大跃进”的浮躁年代,由此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背后其实是科研人员待遇的普遍低下。待遇低了,那么人就只好玩各种短平快的招数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无论是离开学术界去银行,还是留在学术界发大量垃圾论文拿奖金,都是人们“用脚投票”的结果。我希望中国能向创新型社会转型,直到有一天后来者“用脚投票”时绝大多数能选择留下来踏踏实实的做科研,这样的单位才有可能进步。

  “知乎”网站有一问:“怎样可以摆脱信息茧房?”知友“康石石”认为:摆脱“信息茧房”在某种层面上就是要学会接纳吸收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的过程,尤其是强调创新的岗位要最大程度发挥个人创新的空间就必须随时反观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信息茧房”。下面有三种途径能帮助大家摆脱“信息茧房”:第一,避免过于主观。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但有的同学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相信的那套体系里面,其实也要与社会联系,引起别人的共鸣,因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旨在“表达”而不是自说自话。在艺术作品中也是一样,优秀的作品即使是描绘了艺术家及其个人的、隐私的经历与感受,我们在观看时也能被作品中的内容、材料、色彩等因素感动而有所共鸣。但这其中不只是因为这些艺术家敢于表达自己,而是他们怎么表达?用什么表达?这就涉及艺术理论、审美、社会观察、知识储备量等等比较“客观”的因素了。就像Jackson Pollock那些看似轻松、随机的滴画作品一样,直到有人拍摄了他作画过程并公开后,很多人才意识到,原来他并不是随意泼洒颜料,而是对每一笔的角度、位置与颜色都是有特定想法与设计的,并且有技巧地控制身体运动,利用颜料的流动性与重力来创作一幅作品。所以,即使是用来呈现自己想法的作品,也并不是“自己爽了就完事了”。观点的陈述离不开具体的事例、现象与理论来支撑,使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从作品的呈现上,也不能仅仅因为“我就是喜欢这个颜色”而忽略了审美上与观感上的整体效果。第二,谨慎“批判”。批判性思维并不等于杠精思维,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一书认为:“在批判性思考的背景下,观点这个术语指的是判断的表达而不是喜好的表达”,并且用了一个很日常的例子解释了两者的区别:“当你离开电影院时,某位朋友也许会对你说‘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这可能意味着‘我喜欢它’或‘它达到了很高的电影制作水平’。如果她只是说喜欢它,而你却不喜欢,那么争论会是围绕个人喜好的争论,一场无意义的争论。但如果她作出一个美学判断,那你能合理地质疑她,引用这部电影未达到的具体电影标准。”因此,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避免只是基于个人主观视角的“喜好的表达”。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要保持怀疑态度,而这往往会被一部分同学误解成要质问一切,于是他们不断地抛出问题,却并没有对这些问题与观点本身有所思考,也没有用相关的事例与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的由来。这可能会导致同学们在主题细化阶段陷入瓶颈,或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力不从心。其实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要保持怀疑态度,还要有理性的、无偏见的分析与对事实论据的评估。第三,主动寻找“他者”。前面提到的作品中总是会有自我表达的部分,而表达往往以交流、传播为目的,通过语言、文字、艺术、音乐等不同媒介来传递,而观众、听众或读者就作为接收对象。所以,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作品创作中,观点的形成、表达与反馈都要通过沟通、交流这样类似对话的形式来不断加深、巩固或推翻。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自制美学》中提到,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有距离与差异,因为“完全同一的双方不可能发生对话,只能是以‘对话’为假面的独白。”而差异性才是构成对话与理解的基础,“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要对话,从而也越能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提供更多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无须与他人沟通交流才能得到新的想法与观点。大数据会自动推送读者感兴趣的事物与有相同观点的人,让读者不断地接收到相似的信息,并且给读者一种自己仍掌握着主动权的错觉。《他者的消失》一书认为:“同质化的扩散不是癌症性质的,而是昏睡性质的。它并未遭遇免疫系统的抵抗。人们就这样呆视着,直至失去意识”。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使人们更方便地无视“他者”的存在,寻找有相同观点与兴趣爱好的人,从而导致读者的经验视野日渐狭窄。而读者在日常的交流与信息浏览中也要有意识地避免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认同的、喜爱的领域,只与自己观点趋同的人讨论,只找证实自己观点的依据。因显然,读者有必要摆脱这种技术引导下的自我封闭的藩篱,调整心态,主动找寻、接纳“他者”甚至换位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与立场分析。踏出信息的安全区,“寻找他者”要靠勇气,但能助大家有更理智全面的创作思维。知友“东梁求知论”认为:”信息茧房”源于自身局限与外部影响(废话) 。先说自身,很多人都是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这个过程通常会以固执为终点。要突破这一局限有个不错的二元法,就是把一个观点或论据的两个主要的对立论点都去彻底了解下。外部局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个性推送类似(比如某“条”、某“音”),根据你喜好只推你感兴趣的,时间长了就局限在同类信息里。打破“信息茧房”离不开自身的极大努力,不是三言两语那么简单的事。提个个人建议,多读有质量的书就挺好的,采取上面提到的二元法。比如学经济学,学一学凯恩斯与哈耶克的。

  在传统的信息“大一统”国家,打破“信息茧房”的愚民政策尤其重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