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陈俊杰:疫期生产生活中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与两害相权取其轻

作者:陈俊杰 发布时间:2022-04-27 11:28:46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意指比较两件有利的事应选择利益大的,比较两件有害的事应选择害处小的,比如疫期的防控与复工之取舍。

  防疫期间,既要填报涉疫地区来返人员数据等各类表格,又要紧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还要分心于日常各类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考核。基层干部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应接不暇。“上级部门下发大量任务,全压在街道与居委会身上,我们除了无法提供医疗服务外,居民买菜、看病、吃药……上面却没有派下来多少人力援助。”疫期管理人员短缺问题普遍存在,部分街道、社区靠仅有的几名全职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勉强维持秩序,身心面临巨大考验。层层加码、动辄调度,加重基层负担。从强调中心目标到统筹多重目标的治理转型背景下,一些不合理的治理方式进一步加重了基层负担。硬性目标层层加码:中部某县一名担任了十六年党总支书记的村干部说自己现在最发愁的是推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文件精神要求群众自愿接种,但有的部门又要求百分百完成。有村干部背着百岁老人去接种疫苗,老人的孩子站在身后喊:“俺娘打针出一点意外,你可负责?”又如,受疫情影响,部分村民出门打工受阻,光靠种地与打零工收入不足,手头紧,不愿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但上级政府对相关数据提出95%的底线指标。频频使用调度评比:为了应对不断增多的考核目标,定期开展调度评比成为重要的治理手段。但有基层干部反映,调度评比有过多过滥的倾向,除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重要任务外,大量琐碎小事也被纳入其中。任务下放多,权限下放少。要实现多重目标则务必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力。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到,依法授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与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与建议权。但面对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基层只能被动执行,面对不同部门下发的重复任务,很难快速有效地向上级部门反映,即使反映了,上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壁垒也不是基层能推动解决的。干部工资发不了?做做工作吧!项目缺钱申请经费?做做工作吧!遇到群众上访?做做工作吧!不少问题要靠上级部门协调解决时,“做做工作”就会变成一种说辞。“领导没说不支持,而是先让你‘做做工作’,如果事还是没解决,那就是工作没做到位。”北方某乡镇干部说,疫期基层防疫任务陡增,上级下放的任务增加,但发放的资金补助减少。他跟上级部门申请增加公益性岗位,以缓解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却只得到“做做工作”这句话。强化目标统筹,加大基层保障。大别山区一位副县级干部表示,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乡村振兴由乡村振兴局统筹,产业发展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这两个部门是平级单位,如果上面协调不一致,下面就很难推进工作。面对新旧治理模式转变,各地应提升目标管理能力,纠正目标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整治多头重复下达目标等乱象。一方面,上级要先统筹好多重考核目标,科学下达,精准实施。其中,既要统筹上下级之间的命令执行关系,也要统筹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关系。各部门间建立目标统筹与研讨机制,克服“部门主义”,避免目标打架、多头重复、层层加码等情况。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的赋权与能力保障,结合实际,强化基层组织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与建议权。明晰权责边界,强化技术赋能,打开“减压阀”。县乡两级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权责清单制度并公示权责清单,明确基层政府具体的工作职责,接受基层群众的监督。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动乡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台《关于明晰县乡职责规范“属地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建立事项主体责任与配合责任清单制度,要求县级政府禁止考核乡镇承担配合的工作,清单之外的工作事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委派给乡镇政府。基层干部的压力还来源于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当前部分群众反映“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问题仍然严峻。对此基层干部要践行“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强化技术赋能,推动线上与线下办事相互融合。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应群众需求而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变,大力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网上办事服务公开,基层干部负担减轻了,人民群众满意度提高了。减会、减文、减考核,点燃“推进器”。一是谨防“文山会海”。在开会方面,建立例会管理制度,基层干部一周只需参加一次例会,能合并的会议就合并,非必要就不开会并对发言单位与发言时间加以限定;在发文方面,建立发文负面清单制度,发文坚持精简化、规范化与科学化。浙江省新昌县确定每周三为“无会日”,除重大会议外,原则上不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周三参加会议并强化“两办”前置审批发文,可发可不发一律不发。二是统筹安排年度考核,化解“考核烦”。每年初制定全年的考核监督计划由市级部门统筹考核,避免重复考核,不搞工作留痕,减轻基层干部的迎检负担。在具体考核过程中由县级政府成立考核督察办整合考核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内容、效率与成效等综合考核,采取年终集中考核。健全关心关爱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发“能动性”。健全关怀激励制度,提供必要保障以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是搭建“物质+服务”的关怀激励机制,实现物质保障、心理辅导、生活照料与社会融入等多元化关爱方式。安徽省广德县用“激励”推动“作为”,积极推动物质保障、生活关怀与精神激励“三结合”,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与年度体检制度。二是推动资源下沉,夯实基层干部的后勤保障。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解决基层人难找、留不住与人手少的问题。建立基层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政府财政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干部的薪资报酬。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企图抓住身边每一个机遇不懂得放弃的人是幸苦的,不但不能使你真正有,反而会加重你心理的负担,缩小自由的空间。以平常心来对待成败与得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放弃那些可有可无的,最后才有可能抓住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最珍贵的东西。社会与环境要求你是什么样子,就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子。信息(经验),权力与金钱,之间能相互转化。做事就像菜市场卖菜一样,心里有一杆称,称一称匀一匀就能化繁为简举重若轻了。

  三国末期北魏名将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接着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据为己有。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但王浚想不通,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大臣压制,一再被弹劾,他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什么不听指挥与抢劫都是冤枉!几次他越说越激动,最后干脆不辞而别了。他的一个亲戚范通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说话办事失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从今天起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浚按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事实上,不仅是员工在考虑要不要吃回头草这个问题,单位也在考虑给不给马儿吃回头草。单位是否接受离职员工回来,首先要看离职原因,其次要看他回来能为单位做什么。此外,前员工在其他单位的工作经历与感受会为单位形成多元文化带来什么积极影响。单位:权衡利弊,放开胸怀。单位在接受员工回头时要看看引起员工离职的因素是否已解除或改善。例如,现在的激励体系的公平性、合理性与适应性;单位是否给予了员工足够的成长空间与学习机会;单位的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多数员工认同与接受,等等。这些内部管理与文化因素对单位的成长与发展时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面对想回头的员工,单位领导难免会冒出一连串关于该员工跳槽以后工作经历的疑问。一个曾离职的员工有重新返回的念头,很大程度上与他过往的职场经历有一定的联系,而这些经历也成为衡量他复职动机的重要因素。既然当初决定离开了,必然有离开的理由。而现在又要回来,他回来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单位在衡量是否录用打算复职员工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好马:理智衡量,尊严回头。很多时候,原单位会主动向离职员工张开热情接纳的臂膀,给较高的职位或丰厚的薪水。此时,员工应理智地权衡一下,要看看回去后自己发展的空间大吗?要知道你在新单位学到新技能,但如果原单位提供的职位不有挑战性,那新技能也就没了用武之地。离开单位后个人的经历、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其实单位也会因此而变化。如果你自己没有一点让单位看来可喜的进步,那么单位可能就不会为你提供份丰美的回头草了。因此,准备回头时也应尝试与旧同事沟通,了解在你离职后单位发生的变化。因此,好马吃不吃回头草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言。单位要评估一下这匹好马是否真的是好马?单位要自省能否为好马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员工则要考虑当初离职时的不利因素是否已排除。

  墨子认为,为人处世要首先事物之轻重,“权衡”就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一个理智的判断。在害中选取小的不是取害,而是取利。比如砍断手指得以保存手腕,就是在害中选取小的,较之于较断腕,砍断手指就是利。因此,遇上强盗是害,但砍断手腕以免杀身之祸就是利。遇到强盗的害,是别无选择的困境,但我们选择断腕以保全生命。墨子认为,如果杀一个人能保全天下,那么即使对这个人本身而言是有害的,但对整个天下而言是有利的,这时就应做到舍己以利天下。任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遇到两个坏结果时就会取害处较小的那个。当面临两个好结果时,则取好处较大的那个,这就是人在权衡轻重、利害之后的最佳选择。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从别处弄回一只善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善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做父亲的却说“祸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要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这个越国人在猫吃老鼠也吃鸡的利与害中,作出了理智的选择,猫吃老鼠是利,吃鸡是害,当利害不能协调时,那么就选择利最大的,这样才会使自己受到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自然界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一个干旱而且食物短缺的季节里,为了争夺狮子吃剩下的一头野牛残骸,一群狼与一群鬣狗发生了冲突。尽管鬣狗死伤惨重,但由于它们在数量上占优势,因而很多狼也被鬣狗咬死了,最后只剩下一只狼王与五只野狗对峙。这只狼王在混战中被咬伤了一条后腿,这条拖拉在地上的后腿,是狼王无法摆脱的负担。面对步步紧运的鬣狗,狼王突然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伤腿,然后向离自己最近的那只鬣狗强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了它的喉咙。其他四只鬣狗被狼王的举动吓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经过一阵对峙以后,四只鬣狗终于施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摇地离开了怒目而视的狼王,狼王在生命与后腿之间选择了咬断腿而保全生命。

  《论语•阳货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认为:为政者整天吃饱了饭,对正事毫不用心,如此则难以为仁啊!不是有博弈类的游戏吗?哪怕是不来捣乱)也胜过尸位素餐。“无所用心”,指无所用心于正事。“难”,指难以为仁。“博弈”, 此处应是泛指博弈类的游戏,比如下棋等。“贤”,胜过、超过。如韩愈《师说》中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已”,一说为“止也”,意指无所事事;一说作代词,意为“如此”,指代“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意即尸位素餐。两说皆可从。古时生产力低下,百姓要“饱食终日”已然不易,何况还要养家活口、操劳田赋,不太可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句话说的应是诸侯卿大夫之类衣食无忧的有位者,也就是“为政者”。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者必须要“敬事”,而“无所用心”显然不是敬事的态度。但孔子每在公朝之上,总能见到为政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参见《善读「论语」15.17》),全不将“王事”与“公事”放在心上,毫无“敬事”之意,如此为政,怎能使仁道行于天下?故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为政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终不免胡作非为、祸国殃民。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到一边去玩博弈之戏,以免其不作为甚或乱作为,在正经事上出来捣乱,故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尚书·旅獒》云:“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小人沉溺博弈之戏,虽于其个人修己进德有害无益,但也使其无暇掣肘贤者、为害天下。在无法“选贤举能”的体制下,这也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因此,本章实际是在批判尸位素餐的为政者,暗示其让位于贤。

  “知乎”网站有一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例子有哪些?能具体说说吗?”“知乎用户”答:于我们的有利结果为正,有害结果为负,两种选项中利害总和的数值更大则为更优解。我们选择中衡量的因素非常多,往往不只是事件本身包含的简单几条因素如经济损失、时间浪费等等,还包括社会关系、名誉、个人价值等等,而其中很多因素的重要程度是在不同人的不同阶段有所区别的。但无论如何,做出的选择最终都是人在该时间地点以有限的知识考虑他她环境里的条件与限制因素,做出的他她视野能及的整个现在及未来里的相对好的选择。至于某种选择为什么看起来并不像在“两害相权取其轻”,可能是在第三者的视角上对某几点因素的重要程度的理解未必与做选择的人相同,做判断用到的知识、方法不尽相同,又或是并没有清楚看到他她环境里的限制吧。“晚风酿酒”答:为什么自来水不能直接喝,但自来水洗的苹果就能直接吃呢?与苹果上的农药残留相比,自来水中存在的细菌对人的伤害,那就是微乎其微了。“董思琪”答:“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礕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开窗了。”

  任何一个现在看来不好的政策都是为了解决过去的一个问题,正如现在饱受诟病的生育政策是为了解决四十多年前不能养活所有中国人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不可能想到今天的年轻人竟然不愿生了。我们经常抱怨政府办事效率低下,但层层审批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务员腐败的问题。经常批评对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如果当时不在人工上降低成本,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就会下降。一个坏习惯可能是其他习惯的替代方案。抽烟可能是排遣无聊的解决方案,烦恼没了,但抽烟的新问题有了,并且有可能新问题比老问题更严重。为何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权利与义务要对等,任何收益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可能只想获取,不想付出。想要解决一个问题,一定有其代价。现代人几十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是因为东非森林退化,站起来才能视野更好,才有可能在草原上生存,代价就是各种脊柱与脊椎疾病,过于狭窄的骨盆,造成大量婴儿难产。所有的国营单位效率都是比私营单位低的,但为了公平,一些不赚钱的基础设施一定要有去做。公平的代价就是效率不高。不要只片面看到他的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他面对的挑战。沉迷游戏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不能只看到孩子这点问题,而要综合考虑他的整体情况,碰到了什么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吗,有缺少家人陪伴吗,是没有同学愿跟他玩,所以只能玩游戏吗,等等。我认为的问题可能就是他现有方法中最好的解决方案,尤其不要用简单的道德是非评价一个人。公共汽车上,一个父亲带着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在车上吵吵闹闹,让大家很不舒服。 当有人问起父亲为什么不管管他的孩子时,父亲悲伤地说:他们的妈妈刚刚过世,我也不知道自己应做些什么。而就在此刻,大家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我们做出的任何决策,肯定会产生问题,只是每个决策对应的问题不同而已。“以毒攻毒”就是这个原理:用对自己伤害更小的毒药来去除对自己致命的毒。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让2022年疫期剪不断理还乱,中国还要在俄乌战争爆发后面对“选边站”的难题,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上看则是如何在陆权国与海权国之间取舍利害的难题。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就反映了清朝在西方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下是该重点保卫东南沿海的“海防”还是要保卫西北新疆地区的“塞防”,如同一场“保大保小”、“漏顶”、“破窗”的争论与选择。清末列强欺凌的背景无需赘述,但日本入侵台湾暴露了清廷海防的弱点,清廷无力驱逐当时羽翼未丰的弱小日军,最后只能无耻地将日本的行为誉为“护民义举”。为了换取日本撤出台湾,清廷付出了五十万两白银的代价。于是沙皇俄国悍然出兵占领新疆伊犁,甚至计划进犯乌鲁木齐,进而利用阿古柏之乱殖民新疆。“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维护国家版图的完整,并不意味着支持“海防”就会放弃“塞防”,而是要重点考虑哪一方的力量。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僚们认为:“新疆不强,元气无损;海疆不防,心腹之患……目前中国的实力其实不如集中于西域。”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与法国都从沿海地区进攻北京。比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接攻入北京,在圆明园掠夺,清朝几乎面临亡国的危险,在经历了这两次事件以及日本入侵台湾暴露出海防空虚之后,李鸿章写信给沈葆桢,揭露了他的忧虑。也许是说,如果自己动手,无论输赢,沿海沿江都要花上几千万,有了这个,就能收复一小片土地,多留一点,准备一次又一次的海防,忍者小气,图个遥远的未来,也服了诸侯的用心,如果将来不能进谏,我们也许还能效仿。从今以后,我们的王公大臣都要躺下。因此,李鸿章认为应以“海防”为主。当时他的计划是,停止在西北用兵,维持“既守既边,又耕田,不必急进”的现状,将西北的军饷转用于“海防”建设;新疆自治的方案是招募伊犁、乌鲁木齐、喀什等回族土司,让他们自己成为部落,如云南、贵州的苗、瑶土司,越南、朝鲜的奉正朔。清朝在名义上享有对新疆的统治,双方形成了“宗藩关系”。后人将李鸿章的言论视为“卖国行为”,但从客观实际出发,鉴于当时清王朝日益腐败,国势积弱,财政空虚,李鸿章只是想“集中力量于一点”,正如屋漏偏逢连夜雨,破窗而入,李鸿章选择修屋漏。只是要求更加强调“海防”。与李鸿章的做法相比,左宗棠的方案更为周全。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即“东有海防,西有塞防,二者并重”。通过新的长郡和议后如果不及时归还旧国家失去的土地,而是使它变成另一个国家,我们将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没有帕夏,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帕夏向西与英国合并,我们将转向北方,去俄罗斯。我们的领土会缩小,我们将失去所有的边疆。我们不会减少我们的边防军。我们的工资会很高。如果我们的海防失败了,我们的国威就会。较之于李鸿章的“国统观”,左宗棠坚持的原则是,国不让地,“海防”要做,但“塞防”也要做。从战略上看,新疆虽然地处偏远,当时似乎对首都并不构成太大威胁,但如果新疆落入外部侵略者之手,势必使清朝直接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林则徐最初被贬新疆时,就已预见到沙皇俄国觊觎新疆的野心。当时他警告:“最后是中国病人,却是俄国!”由于左宗棠的坚持与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清廷最终同意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方案。这才有了后来的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与西征军饷的准备,特别是在红鼎商人胡雪岩的帮助下,最终促成了新疆的回归。左宗棠的方案在短期内确实给清王朝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无疑避免了诸多历史问题的发生,这是功在千秋的。李鸿章不是主张放弃新疆,而是想让新疆与清朝形成“宗藩关系”。

  为了能科学决策,高手必然具备决策的基本能力、决策的思维模式,掌握科学的决策程序。卓越的管理者,有大格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收集各类数据,并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判断,积聚能量,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预测的延续。高层管理者终身学习、持续修炼,养成决策的关键能力。比如,敏锐的洞察力,精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能力;善于从同中找异,从异中寻同,综合运用演绎与归纳思维;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集众人之智形成团队合力,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决策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领导主要有两项基本职能,就是出主意、用干部。管理者善于运用决策的方法,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适宜的决策方案。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管理决策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在于决策能力的高低。决策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管理活动中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决策是基于多种方案的预测与决断。其先决条件,就是已具备了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高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是基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宜的方案来实现既定的目标。决策的结果就是选择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选择最佳的方案。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是:第一,发现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主因。发现问题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已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表与分析图寻找到关键原因,如此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第二,通过信息分析确定目标,为决策做出充分的准备。第三,罗列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基于调查、经验与具备的能力,所有参与者通过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专家建议等方法列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第四,组织各方研讨多个方案,评估方案的优劣,选择适宜的最满意方案。领导者召集研讨会、分析会等来评估多个方案,遵循相对理性原则评估各个方案的优劣得失,基于目标大小与选择,以此来确定更加适宜的方案来执行。同时,预设PLAN B方案。会议应针对所有整理出来的方案研讨其四个方面:可能性、可行性、风险性、偶然性。第五,对已选择的最佳方案要贯彻到底。为了让这样的方案被更有效地执行,可先行在局部试点,试点成功后就能全面实施了。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各类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第六,跟踪决策的执行结果,并且对决策方案评估实施的效果。基于外部的客观情况,适时修正执行方案。正视现实,积极跟踪执行过程,对实施结果从目标完成度、时间进度、人员统筹安排、预算安排等来综合评估实施的效果。

  个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与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必局限于疫期,比如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与美国之间、大陆与台湾之间、政府与非法组织之间、单位与家庭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亲人与路人之间、加班与休闲之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