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作者:特约通讯员高骏峰 凡春龙 通讯员白俊峰 发布时间:2021-11-26 09:13:32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

  56年前,爆炸声处,一名23岁的士兵用自己的身体,保住了12个同样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他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随着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广为人知,他的那句誓言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王杰,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让党和人民永远铭记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践行了军人的崇高使命,在人们心中矗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初冬时节,笔者来到苏北大地,走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第71集团军某旅,追寻王杰的成长足迹,从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面面锦旗中,感悟王杰精神的价值和时代内涵。

  一

  “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能丢。”走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事迹陈列馆”,王杰扑向炸药包的雕塑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8个大字映入眼帘,无畏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正如他当年舍己救人的那个瞬间。

  1965年7月14日,时任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的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掩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壮烈牺牲。

  展柜中,陈列着王杰牺牲时所穿的衣物,英雄的鲜血已化为黑褐色的斑驳印记。讲解员告诉笔者,如果当时王杰选择向后仰倒,就能避开爆炸形成的最大杀伤角,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坚定前扑,把“生”留给了别人。

  是怎样的信念和意志,造就了王杰的壮举?

  答案,就藏在他写下的文字里——“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王杰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10多万字的日记,里面记录了这位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细细捧读,清晰可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等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她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她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为宣扬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当时的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专门发出通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中央媒体连续发表社论,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报告团分赴各地巡讲,全国上下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的热潮,“两不怕”精神、“三不伸手”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人们对这名革命战士的尊崇与追怀依然纯朴炽烈。

  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来到“王杰班”视察,在详细了解王杰生平事迹后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习主席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习主席的教诲和嘱托,滋润着全军官兵的心田,凝聚起奋斗强军的无穷力量。

  二

  英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传承血脉赓续。

  第71集团军某旅领导告诉笔者,在这个旅,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学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开的第一个班务会是讲如何传承王杰精神,写的第一封家信是汇报学习王杰精神的感想,以此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官兵把“向王杰学什么、我该怎么干”变成具体行动。

  近年来,“90后” “00后”青年官兵逐渐成为军营的主体力量,他们学历高、思想活跃,在学习王杰精神过程中,难免有人提出不同见解:“未来战场,哪还有短兵相接拼刺刀,单靠不怕苦、不怕死就能获得胜利吗?”“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在不打仗的和平环境,‘两不怕’精神还体现得出来吗?”……一个个问号,让该旅党委意识到,“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们大力培塑官兵逢敌亮剑、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使王杰精神融入教育课堂、嵌入练兵备战、进入官兵头脑,不断推动王杰精神在强军兴军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枪本身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该旅退役老兵、侦察营原四级军士长杨国军走进班排,结合自己的战斗经历,与大家分享感悟,新兵们听得入迷,似有所思。

  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习,杨国军奉命深入“敌”阵地核心部位潜伏侦察。这是令人煎熬难耐的92小时:“敌”大规模搜山进行了7次,小队巡查最多时5分钟来了4组,杨国军不能乱动,补给用完了,只能咬牙坚持……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他发回情报信息360余条,将“敌”指挥所、炮兵阵地、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战士绝非生来英勇,而是百炼成钢。“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要让官兵首先从思想上走进战场。”该旅结合主题教育广泛开展“三信一书”活动,组织书写告别信、嘱托信、慰问信和请战书,引导官兵正确面对战争、认识战争、思考战争,激发血性斗志。

  作为王杰精神传人,该旅官兵争做王杰式的好战士,把精武强能、备战打仗的责任扛在肩上,平时训练不怕苦、上了战场不怕死,部队战斗力建设突飞猛进,近年来先后取得战区陆军指挥所演习考核第一名、陆军“精武-2018”比武竞赛总评第二名、“铁甲奇兵-2019”比武竞赛陆军参赛单位总评第二名等好成绩。

  三

  在第71集团军某旅,每天都会看见这样的场景——

  “王杰广场”上,战士们整齐列队。连长呼点 “王杰”,百余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官兵齐声应“到”。

  点名结束后,熄灯号响起,“王杰班”班长将王杰的被子轻轻打开、铺好,让老班长与战友们一起进入梦乡。

  半个多世纪过去,王杰早已离开了世界,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在这里,王杰仍然鲜活生动;从这里,王杰精神走向全国全军。

  “这次演训,我们分别成立了‘王杰班’突击队和党员突击队,让官兵们在比学赶帮超中摔打血性胆气,进一步激发练兵备战热情……”笔者来到王杰生前所在连时,指导员戴凡博正在与“雷锋连”指导员侯伟通电话,两人正在探讨如何在大项任务中运用优良传统激励官兵。

  戴凡博介绍,近年来,他们与西藏军区詹娘舍哨所、北部战区三角山哨所以及 “董存瑞班”“雷锋连”“杨根思连”等单位建立了共建机制,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深化教育培育,拓宽建设思路,强化责任担当。

  缅怀学习先辈、感悟英雄精神。采访时正值周末,尽管天气不佳,但王杰烈士陵园里仍有很多游人。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前来瞻仰纪念王杰烈士的人越来越多,仅去年一年就超过了4万,其中不仅有军人,还有地方群众,不少家长是带着孩子一起来的。“看得出来,这位共产主义战士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当年被王杰救下的民兵李彦清,也加入了学习宣扬王杰的行列,与友人共同筹建了“王杰精神研究会”。“王杰精神研究会”现任会长、邳州市王杰中学校长宋端凯告诉笔者,当年他接手学校时,学校硬件条件并不好,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对此,他组织老师学习王杰同志的“三不伸手”精神,激励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老师的劲头上来了,学生就有了精气神,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如今,随着王杰中学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我们学校了解王杰的英雄事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宋校长说道。

  何止一个王杰中学。此次采访,笔者几乎一路都与“王杰”为伴:王杰小学、王杰幼儿园、王杰部队公交站、王杰派出所、王杰烈士纪念馆……这些地方或大或小、或安静或喧闹,在无形中挺立起一个个价值坐标,使王杰精神与其他精神一道,共同构筑成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追求崇高的精神底座。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资料库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