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读《心会痛,才算长大》:悲悯中成长

作者:卢新华 发布时间:2015-07-03 19:27: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体:   |    |  

    楼下邻居正在装修,我在时而会迸发出的刺耳的冲击钻声中,用了差不多两天时间,静心阅读了《心会痛,才算长大》。这是一本描写和叙述一位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女孩经过三年的职场历练,从一位心高气傲、非常自我的女才子,最终融入醉心于慈善的温暖团队,在日常的琐碎工作中,一点点蜕变为一个具有悲悯之心、非常专业的“慈善人”的故事。全书虽然波澜不惊,叙述方式也是娓娓道来,但发自作者内心的那份真诚和感悟,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

  其中许多章节,我甚至是两眼噙着泪花读完的,比如:罹患恶性“横纹肌肉瘤”的娜娜,在许多人的帮助下,终于成功施行了手术。“娜娜出院这天,年末的北京,寒风刺骨。雪林紧紧地牵着孩子的手。在医院门口,一个行乞的老人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她拉了拉雪林的手,‘姑姑,我想给他一块钱。’

  ‘为啥?’

  ‘今天的奶糖不吃了,给他一块钱。’孩子从雪林手里接过钱,认认真真地放到老人面前的搪瓷杯里。”

  看到这里,你虽然会为尚未完全恢复健康的孩子感到心痛,却同时也会被深深地感动:因为人性中无法泯灭的善的种子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然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最初非常自我的主人公,后来却在雪域高原的拉萨贡嘎机场主动要求独自留下来,帮助大家看管、托运行李,耽误了十几个小时才辗转回到北京……

  我是在一次跨学界研讨会上,与张智澜书中的“胡老师”结缘的,此后也就陆续熟识了智澜书中所提到或尚未提到的那些人,并与这个以救助孤儿为使命的公益基金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也一步步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每次到北京,再忙再远我也会设法到基金会走一走,坐一坐,聊一聊,分享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乐,和他们一起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相互牵连的,甚至我们的痛苦和喜乐也必须一起分享。我们每个人也都与他人互为桥梁,帮助并成就彼此的人生。所以,当我们成长到某一天,不再仅以自己的痛为痛,还会以他人的痛为痛时,那痛其实就已经转化和升华为一种可以洁净灵魂的悲悯。所以,从智澜她们手中发出去的一张张普普通通的公益保险卡,看似平凡不起眼,却一头连接着无数发心行善的捐助者,一头连接着急需救助的可怜孤儿,也与整个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故每当我走进智澜他们小小的办公室,总是能感受到中国、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气场和能量,感受到这世界的每一颗爱心的律动……

  《心会痛,才算长大》粗看去主要只是描写一个北大女生如何在职场中经历成长之痛,并融入她所喜爱的慈善事业中,学会悲悯众生,最终做好去哈佛留学准备的故事。也许有人会将它看成是一本纯粹的励志书,会对刚出校门的年轻的学子走向社会或希望出国继续深造有所帮助。但我觉得仅仅这样理解,肯定还是很不够的。这本书虽然写的是一个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但它所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内涵却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极具启示性意义的。尤其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独生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孩子们通常更容易恃宠而骄,变得自我、自私或自负,不会“心痛”,甚至拒绝“痛感”。而我们已然知道,正是“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悯,恰恰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维他命”,是完善一个高尚灵魂的必经之路。故这本书的出现会对许多家长,以及热心教育改革的社会人士提供有益的启示——让你的孩子做慈善去吧!他们在这过程中一定会像智澜那样逐步抛除自己的偏见,走入他人的内心,感受他人的痛苦,体会他人的情怀,发现人性中最深切的善意,从而放下自我,快速成长。

  因此,我更愿意将这部书看作是一本润心益智的书,一本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的书,一部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爱意的书……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