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毛泽东之女李敏低调的一生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5-05-13 13:25:4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体:   |    |  

 

——李敏在苏联生活七年不知父亲是毛泽东 回国后生活平民化

  "岸英、岸青二儿: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业学习的时候……"这封毛泽东写给当年在苏联学习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的亲笔信,字里行间流露着父亲对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的关心。

  这封亲笔信也引出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毛岸英兄弟、李敏等中国早期领导人及革命家后代的艰苦经历。

  李敏

  李敏,原名毛娇娇,已故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与第三任妻子贺子珍所生的女儿,1936年出生于陕西省志丹县。李敏出生几个月之后,贺子珍远赴苏联,把女儿留在了延安。4岁时,李敏被送到苏联,和贺子珍一起生活。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中国,住在哈尔滨。

  成年后的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直至退休。

  李敏曾在自己撰写的《我的爸爸毛泽东》一书中提到,父亲教育她,不要鲜花,不要掌声,夹着尾巴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李敏一生生活得特别低调。

  4月15日,毛泽东之女李敏从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手中接过"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作为毛泽东和贺子珍唯一在世的女儿,李敏日前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去俄罗斯时只有4岁,"虽然说这个纪念章是颁给我的,但我是替母亲贺子珍领的。"那段和母亲在俄罗斯卫国战争中经历的艰苦生活,是李敏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最深记忆。

  花白的齐耳短发,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敏很像一位老母亲,朴素又慈祥。李敏一生生活得特别低调,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毛泽东去世后,她都在过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离开延安

  在苏联生活七年不知父亲是毛泽东

  1940年初冬,毛泽东送女儿娇娇(李敏)去苏联看望母亲,她和朱德女儿朱敏等人一起乘坐一架苏联轰炸机离开了延安。回忆起当年,如今已满头白发的李敏微笑着说,"当年去的时候只有四岁,什么都不懂,没想到,那一去就是7年。"

  贺子珍因为还要学习和工作,只好把李敏送到国际儿童院的幼儿班,好在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哥哥也在苏联。李敏回忆说,生活在异国他乡的4人,节假日会团聚在一起,围在妈妈身边,度过短暂的团圆时光。

  当时,贺子珍经常省吃俭用接济毛岸英兄弟。李敏也提到,妈妈和其他女同志一样,为了支援前线,每月要织一件毛衣、三双袜子。她双手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就靠积攒起来的这点积蓄为几个孩子添置学习用具。

  "我在苏联待了7年时间,都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李敏回忆那时的自己,表示对父亲毛泽东没有一点印象。

  李敏在苏联时,母亲从未向她提起父亲的事,儿童院里的孩子也没有打听父母的习惯。在一间活动室的墙壁上,挂有毛泽东的画像,老师也给他们讲过毛泽东的业绩,但李敏从不知道毛泽东就是她的父亲。有一次,毛岸青来看她,告诉她:"我们的父亲就是毛主席,是他送我们来苏联的。"李敏还是将信将疑。

  战争来临

  哥哥毛岸英赴前线给斯大林写请战书

  美好的时光很快被战争的残酷打破。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了。"刚到苏联不久,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的生活都转入了战争轨道,我们的生活因此乱了套。"李敏说。

  同在儿童院的李特特回忆说,"战争来临时,儿童院的学生们大多在后方做些救护伤员、缝制衣物等工作,唯独年纪大点的毛岸英相对特殊一些。他知道自己肩负着更加不一样的使命。"

  1942年,战争进行到最残酷的时候,毛岸英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提笔用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请战书。他说,"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国土,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信末特别注明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后来,时任苏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曼努意斯基将军到儿童院视察时再次收到毛岸英的"当面请战",还曾连连称赞"虎父无犬子"。于是从1942年5月开始,毛岸英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速成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前往白俄罗斯第二战线。

  在李敏所著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记载着一段毛泽东给在苏联学习的毛岸英兄弟的亲笔信内容。信里写道:"岸英、岸青二儿: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欣喜!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业学习的时候。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与女儿李敏 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病痛折磨

  李敏体弱患上肺炎贺子珍卖衣救女

  回忆当年的生活,李敏乐观地说:"我和母亲那时生活还好,不像刘爱琴姐姐那些大一些的孩子经常饿肚子。"事实上,当时贺子珍和女儿每天吃的食物也少得可怜,早上是半片面包加一碗玉米面粥,中午和晚上是一片面包和一点土豆。

  由于受冻挨饿,本来身体就虚弱的李敏患了肺炎。战时的医疗条件是有限的,李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当贺子珍被允许去医院看望她的时候,她已经奄奄一息,被推到太平间的副室,等待死亡。贺子珍跑回家里,变卖了身边仅有的一些衣物,买回白糖和奶粉冲成水喂女儿。在贺子珍的精心照料下,李敏渐渐好了起来。

  如今,回忆起那段在苏联的经历,79岁的李敏朴实地说,自己只是经历了那样一段特殊时期,但是最受苦的人是自己的妈妈贺子珍。

  "我很感谢俄罗斯驻华使馆邀请我来领'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奖章。但这个奖章应该说是我替母亲来领的,是属于她的。"李敏说。

  低调人生

  父亲教育她过普通生活不要鲜花和掌声

  1947年,李敏与母亲回到东北哈尔滨。1949年初夏,李敏回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送她上学时,毛泽东给她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因为娇娇在陕北时,毛泽东曾化名“李得胜”。

  长大后的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直至退休。李敏曾在自己撰写的《我的爸爸毛泽东》一书中提到,父亲教育她,不要鲜花,不要掌声,夹着尾巴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李敏一生生活得特别低调、简朴。

  李敏曾在谈起父亲的家教时说,“从小父亲就教导我,穿衣要艰苦朴素,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现在我已经彻底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

  据多次跟踪采访李敏的记者王行娟介绍,李敏夫妇一直都是靠工资生活,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另外寄些零用钱给母亲贺子珍。李敏常常教育孩子说,外公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咖啡和牛奶等给孩子们改善伙食。他们煮了吃,这事被毛泽东知道了,就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他严肃地告诉大家,还有多少人吃不饱。

  面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李敏不但毫无怨言,还显得非常适应。她让儿子穿丈夫穿过的衣服,女儿孔东梅也穿过哥哥的衣服。

  毛泽东去世后,李敏没有继承父亲一分钱遗产,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毛泽东去世后,她都在过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