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山东齐笔“守艺人”制笔50余载 让千年技艺重焕光彩

作者:赵晓 发布时间:2020-12-15 09:2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    |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依赖手机、键盘打字,而逐渐遗忘毛笔等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制作技艺因此受到冷落。在山东东营广饶县的“齐笔之乡”,却有一群“守艺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坚持150余道工序制齐笔,守正创新,让千年技艺重焕光彩。

图为郭明昌向记者展示“水盆”工序。 赵晓 摄

图为郭明昌向记者展示“水盆”工序。 赵晓 摄

  年过六旬的郭明昌是山东省级非遗广饶齐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从14岁开始学习手工制作齐笔,至今已从业50多年。据郭明昌介绍,齐笔传统制作技艺发源于广饶县南部,因该地区在古时属于齐国乐安,所以生产的毛笔被称作“齐笔”。他所在的大王镇大张淡村,以及附近的北张淡村、卧石村等都是齐笔主产地。

  有着2000多年传承历史的齐笔,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郭明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齐笔历史悠久,具体年代虽然无法考证,但听老一辈人说,早在战国时期广饶县大王镇一带就享有“齐国笔乡”的美誉。“鼎盛时期在清道光年间,当时周边村落遍布齐笔手工作坊。”

图为郭明昌向书法爱好者介绍齐笔的制作工艺。 赵晓 摄

图为郭明昌向书法爱好者介绍齐笔的制作工艺。 赵晓 摄

  “好的毛笔不仅要有好材料,还必须配上好手艺。我的手艺来自祖辈相传。”郭明昌称,齐笔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浸、拔、梳、并、连等150多道工序,他们经常把这些工序分为“水盆”和“杆子”两大类,前者指的是选毛料制成笔头的过程,后者则是把笔头安装到竹子或其它材料制成的笔杆上。每个步骤都是项技术活,考验操作的精细度。

齐笔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浸、拔、梳、并、连等150多道工序。 赵晓 摄

齐笔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浸、拔、梳、并、连等150多道工序。 赵晓 摄

  匠人们对各工序的严谨追求,让齐笔具有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等特点。

  连续10多年使用齐笔的书法爱好者王显贵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认可齐笔,主要是因其用料佳、工艺好,写字十分顺手。“用齐笔练字成习惯后,能达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点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的效果。”

  尽管当下仍有不少书法爱好者青睐齐笔,但谈及齐笔制作技艺的传承,郭明昌仍面露难色。他坦言,毛笔在过去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但发展到现代,使用它的人大幅减少。20世纪80年代,毛笔销售市场开始萎缩,生产规模变小,不少手艺人靠制作毛笔无法满足家庭开支,改行做其他生意。

图为装入礼盒的齐笔。 赵晓 摄

图为装入礼盒的齐笔。 赵晓 摄

  “做齐笔的活还很繁重辛苦,光是掌握‘水盆’工序,就至少需要三年时间。”郭明昌说,每支齐笔都靠纯手工制作,100多道工序丝毫不能投机取巧,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种苦,后继有人变得更难实现。

  为把老祖宗留下的千年手艺传承延续下去,“齐笔之乡”的“守艺人”始终在为之努力。“我们一方面推进非遗进校园,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齐笔的历史文化渊源、制作工艺,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家庭作坊式单干变为‘抱团’成立公司,让齐笔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郭明昌表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适应时代需求,做到推陈出新,不断开发齐笔新品种,挖掘齐笔的实用价值、观赏及收藏价值。

匠人们对各工序的严谨追求,让齐笔具有笔锋尖锐、修削整齐等特点。图为郭明昌用齐笔练书法。 赵晓 摄

匠人们对各工序的严谨追求,让齐笔具有笔锋尖锐、修削整齐等特点。图为郭明昌用齐笔练书法。 赵晓 摄

  齐笔现在不仅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还借助展会等渠道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郭明昌看来,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名片,齐笔制作技艺应得到更为完整地保护和开发,让更多中外书法爱好者了解齐笔文化,让齐笔与中国书法文化一同发扬光大。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