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毛泽东和孙俍工的书法情缘

作者:汪建新 发布时间:2018-03-02 15:19:49 来源:人民网 字体:   |    |  

           毛泽东堪称是近现代书坛书圣,他在继承古代各家书法艺术风格的同时,又跳出藩篱,形成了包容时代精神的独特风格。毛氏书法有“二王”的秀逸,孙过庭的峻拔,张旭的狂韵,怀素的放肆,苏黄的深厚,董其昌的洒脱,融于笔下,极尽法度,又化为我用,自成一体。毛泽东的字体一如其人,豪迈洒脱,超凡脱俗,潇洒不羁,笔力遒劲,气势雄浑,又如行云流水,龙起蛇伏,有一泻千里之势。

毛泽东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既得益于他的刻苦学习,勤奋磨练,也得益于书法高人的指点迷津,及时点拨。毛泽东在长沙一师认识的孙俍工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书法高手。严格意义上说,毛泽东和孙俍工并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任主事时的同事。但毛泽东素来谦虚好学,“能者为师”,经常向这位同事请教书法,从而结成一种特殊的“师生”情谊。

1920年秋,毛泽东被聘为第一师范附小主事,后又被聘为该校师范部国文教员,兼学友会会长。当时,学友会设有“书法部”,聘任一师国文教员孙俍工先生为导师。孙俍工,1894年出生,原名孙光策,又名孙僚光,湖南隆回人,是教育家、作家和语言学家。早年在北京高师国文部读书,毕业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按年龄,毛泽东比孙俍工还大一岁。毛泽东从小就喜好书法,他听说孙老师的书法课讲得好,就去听课,果然名不虚传。

课后,毛泽东找到孙俍工,说:“孙先生,你的课讲得真好。”“毛先生,过奖了。” 孙俍工早就听说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的声名,特别是领导湖南各界发起的“驱张运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谦逊地说:“你上课板书厚重雄放,本身就是书法精品,为了学习你的书法,今后你的每堂课我都要争取来听,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吧!”孙俍工被毛泽东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毛先生,我们还是互相学习吧!”“这就是说,你收下我这个学生了,你以后你就叫我毛润之吧!”他们相视而笑,两人由此结缘。

一天,毛泽东来到孙俍工寓所讨教书法问题。但见靠窗的墙上贴着孙俍工自己临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另一边是两首论书法艺术的绝句:

其一

从来书画本相通,

首在精神次在功。

悟得梅兰腕下趣,

指上自然有清风。

其二

独能画我胸中开,

岂能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

天机流露出精神。

毛泽东一面看一面点头,高兴地问道:“原来孙先生习的也是行书?”“是啊!”孙俍工回答:“我看你写的也是行书?”“正是。”毛泽东又说:“我觉得行书连笔带草,容易入门,就习行书了。我还想习草书呢。” 孙俍工听了毛泽东的话,认真地纠正毛泽东的看法说:“其实,行书比草书、隶书都难。你想想,变化那么多,写起来却不能停顿,是在行笔中完成那么多笔锋的变化,不容易啊!”毛泽东谦逊地点头,对孙俍工的说法表示赞同,问道:“这行书变化如此之多,但不知可有章法可循?”“当然有啊!”“有啊!”孙俍工兴之所至,当即拿起笔来,挥动狼毫,笔走龙蛇,在纸上写道: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顾盼、错落、肥瘦、俯仰、起伏。写毕,他将这张纸递给毛泽东,说:“这就是了,二十八个字啊!”毛泽东毕恭毕敬地接过这“二十八字诀”,临别的时候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俍工接着说:“依我看,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但功力不足啊!润之,还是要从练好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能写好行书呢?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

孙俍工的一席话,改变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方向,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迅速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来,毛泽东果然采纳了孙俍工的建议,刻苦练习楷书了。写好后,过一段时间就请孙俍工点评指教。孙俍工一张一张仔细点评,对其中之优缺点逐一指出,毛泽东则根据这些意见认真修改。他平日批改学生作业和给朋友写信,都有意使用楷书,读书所作的笔记和书页眉端所批的评语也以蝇头小楷为多。

当然,当时的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个教员,也不仅仅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他还是一个热血革命青年,立志于推翻旧制度,改造旧中国。而孙俍工则提倡“平民教育”,不太认同毛泽东的革命主张。他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平民教育,“才能提高国人之文化,武装国人之头脑,富强我自有之中华”。他曾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是一首词,内容是对毛泽东革命行动进行劝解,词的最后写道:“急回手,莫待明天。”尽管他们的思想主张存在分歧,但这并未影响两人之间的情谊。

一天,毛泽东拿着自己的练习书法请孙俍工指点。孙俍工评点后,要毛泽东给他写一幅字,毛泽东有点诧异。孙俍工有些不舍地说:“我要到日本留学去了,给我写幅字留作纪念吧。身边留着你的字,见字如见人。”毛泽东十分惋惜:“这样,我就少一位书法老师了。”毛泽东不无伤感,拿起纸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两人一别就是二十多年。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当时,孙俍工已经成为国内著名书法家,在重庆大学任教。当毛泽东听说孙俍工也在重庆时,9月6日便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孙俍工寓所拜访。谈话之间,又涉及到书法问题。孙俍工问;“这些年来,不知你是否还坚持练习书法?”毛泽东说:“在第一师范时孙先生教我的书法要领,特别是行书‘二十八字诀’,我一直铭记在心。就是在恶战之余,也常照先生指教,练上几笔。”接着,他将自己的《沁园春·雪》手迹送给孙俍工。

孙俍工打开纸卷,但见毛泽东字体大气磅礴,酣畅淋漓,而词作更是气吞山河,前无古人,书和词相得益彰,孙俍工赞叹不已:“你戎马倥偬,日理万机,还能忙里偷闲,不忘书法艺术,真是难能可贵啊!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不能如此。况你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创一格,真不简单!你笔底自由了。”毛泽东微微一摆手,谦和地一笑:“孙先生又过奖了,即使我这二十年来书法上有所进步,主要也得力于孙先生的教导。”

几天之后,毛泽东在红岩村举行酒会,特邀孙俍工参加。孙俍工欣然赴会,并赋《喜毛润之兄过访》一首:

毛公天下奇,风流儒雅见容仪;

毛公天下秀,奋剑挥戈能御寇;

毛公天下雄,麾兵百万何从容!

生成豪侠骨,更具男儿血!

为国不恤七尺躯,为义更觉肝胆热。

政治协商再电招,延安道上走华骡;

翩然命驾来渝市,弥天烟尘一旦消。

九月之六日草堂午睡足,

倏临故人来,跫然喜空谷。

相逢各问年,殷勤话衷曲,

畴昔老知遍咨询,予为一一陈所夙;

存者星散死木拱,廿五年来变迁酷。

君家五桂亭亭立,愧我七儿尚鹿鹿;

生逢险巇几沧桑,犹幸此身老穷踧。

穷踧此身可奈何,遽然更觉宇宙促。

辗转话偏多,爱国心犹切;

和平民主救中国,君志如山意如铁;

多君此志若云天,民族光辉天下杰!

吁嗟乎民族光辉天下杰,望君永保此令节,

手挽乾坤成大业,千古青史垂鸿烈!

孙俍工1950年回湖南,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聘孙俍工为兼职研究员。受聘后,他主动提出要编辑一部《毛泽东语言辞典》。他说:“毛泽东算得一位奇人。他的语言文字异常丰富,我要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编出书来。这是一部有价值的书!”遗憾的是,他的健康状况很差,不久就病倒了。《语言辞典》终未如愿。他一生的著述颇丰,主要有《东方美术史》、《中国语法要义》、《中国古代文艺论史》、《文学概论》、《中华词选》、《中华诗选》、《诗的原理》、《中国经学史》等。

孙俍工在书法方面的确造诣甚高,技艺超群,毛泽东早年向他请教书法,可谓虚心好学,真正做到了拜能者为师。正是由于毛泽东谦虚好学,刻苦磨练,他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毛泽东在书法艺术上的知名度,是其他现代书法家难以企及的,他的书法艺术的高度也是任何一位现代书法家都无法比肩的。而他谦逊好学、能者为师,也为后世树了典范。1962年3月,孙俍工先生不幸逝世,一段师生交往的精彩佳话随着老人的去世而垂下了帷幕。

(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