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华北革大一段精彩的办学经历

作者:吴起民 汪云生 发布时间:2017-11-15 11:31:17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是解放战争后期开办的短期干部培训学校,办学经验受到毛泽东的认可,被视为“革命熔炉”——华北革大一段精彩的办学经历

1949年9月5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熔炉》复刊号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华北革大”)是中共中央华北局于解放战争后期开办的短期干部培训学校,在当时众多的革命大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成立时间早、规模大,更因推行马列主义教学和开展思想改造的经验做法,获得毛泽东的认可,成为国统区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人员学习马列主义、改造旧思想的一座“革命熔炉”。

  把学校作为“思想战场”“政治工场”

  1948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基于改造平津地区知识分子、大量培养革命干部的需要,指示“由华北局办一华北革命干部学校”。1949年2月1日,华北局正式批准成立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人员主要来自华北局党校,华北局第三书记刘澜涛任校长,原华北局党校副校长胡锡奎担任主持校务的副校长。

  当时,国统区的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和社会动荡,造成大量失业、失学的知识分子、职员、学生等群体积极寻找进入解放区、适应新社会的便利通道。此时报考华北革大的学员虽十分踊跃,但动机复杂不一,既有追求革命进步的理想,也不乏解决现实生活或职业出路的“镀金”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校方决定开展马列主义教育和思想改造,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实施群众路线的马列主义教学经验。

  在教育方针上,华北革大提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心,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把学校作为‘思想战场’或‘政治工场’,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与思想教育”。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方面,华北革大的课程“少而精”,“全部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中心配合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党史、党纲的教育”,主要分为“教育计划与教学方法,世界观与人生观”“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理论与政策”三个连贯的课程教学阶段,并根据需要添加若干辅助性课程和社会活动。教学形式主要采取讲授、自习、讨论等形式。上大课,以班级为单位入场,人数最多时有数千人;自习,必须阅读与某段学习中心有关的书籍文件;小组讨论,遵守发言纪律,作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上,华北革大主要通过思想总结衔接不同阶段的课程。“每学习一段理论,就举行一次测验,测验之后,即进行一次思想检查或总结”。同时,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校方会依据学员思想反省的程度与革命表现的力度,筛选、培养与吸收积极分子进入党团组织。

  1949年8月5日,毛泽东肯定并转发刘澜涛、胡锡奎关于华北革大第1期12000余名学员教育情况的报告,要求党内各级学校进行仿效和传播。这一模式遂成为各解放区政治学习运动的经验支撑,艾思奇评价称“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觉醒,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一个最普遍的政治基础”。

  一切活动环绕理论教学展开

  1949年9月5日第2期开学后,校方将学员中的党员干部编为一部;其余类型的学员编入二、三、四部;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代表会”,自下而上地配合行政展开思想工作;并通过校刊《熔炉》及时更新与指示教学动态。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课程为“教育计划与教学方法,世界观与人生观”。课程首先由教务处按照学员类别拟定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干部学员文化素质与改造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包括教学时间表、教学纪律、集体主义学习法等内容,并针对学员的“个人主义学习法”和自由散漫作风展开批判。接着由杨献珍、李培之等党内干部讲授世界观与人生观问题。

  经过为期3周的教学后,校方发起学习总结运动。首先展开的是包括理论测验(笔试)和思想检讨(谈论)两个环节的学习总结,主题是“为什么人生观和世界观有阶级性?什么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什么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正确的?”理论测验的评卷方式是民主评卷、自报公议。思想检讨在民主评卷的基础上展开。这次学习总结中出现一些积极分子,学校党委会、团委会遂开始筛选吸收他们。于是,“争取入团入党”成为学员增强理论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在此基础上,校方发动以“选举学习代表、建立学习代表会”为内容的学习无产阶级民主的运动。各部学代会通过逐级选举学习代表的方式在10月12日左右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在全校1408名学习代表中,积极分子约占80%。

  各部在10月4日前后进入第二阶段——“社会发展史”学习阶段。这是理论系统性最强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学环节,由艾思奇等人讲授。校方计划使学员建立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组织观点、唯物观点等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务处进一步将“社会发展史”课程内容条理化为“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世界”等6个学习重点。

  各部于1950年1月3日前后进入第三阶段——“中国革命理论与政策”学习阶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毛泽东著作、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党史以及党的组织等方面,由李哲人等中共干部讲授或作专题报告。教务处按照政策与理论的逻辑对应关系将上述专题进一步条理化,制定“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土地改革”等学习重点。

  1950年1月28日,校方召开第2届学习委员会议,部署第三阶段学习竞赛的工作。学代会首先着力克服一些学员在通过学习总结运动后出现的“等待毕业”的过关心态。同时,校方结合认购公债、评选劳动模范等活动推进革命理论与政策的教学,并要求校内外一切社会活动和文娱活动环绕理论教学展开,比如结合学习任务进行放电影、办舞会、排演话剧等娱乐活动。

  1950年3月3日,第2期学员进入“民主鉴定”环节。学员根据自己的思想总结拟写“民主鉴定”,由小组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对“民主鉴定”进行讨论。待小组讨论通过后,学员正式填写民主鉴定表,并于3月9日交由校方填写行政意见。1950年3月11日,华北革大举行第2期学员的毕业典礼。

  将思想塑造与组织重建融入教学

  华北革大将思想塑造与组织重建融入马列主义教学,并坚持“有的放矢”的教学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简易理论课程、理论学习、民主评卷、思想总结等教学环节构成,通过群众路线进行运作。其成效正如一位学员所宣示的:自己不但思想要靠近劳动人民,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要靠近劳动人民。

  在校方选印的第2期学员的思想笔记中,记录了很多学员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后思想上的转变。一位学员在笔记中写道,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并没有单纯地为了共产党本身的利益”,学校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指正:人民利益即共产党的利益,此外共产党没有特殊利益。另有一些出身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学员,在笔记中将旧社会的生活方式视为邪恶,尤其是观看《白毛女》后内心很痛苦,他们强调自己过去被家庭、社会蒙蔽以致剥削压迫真正正义的劳动人民,决心立功赎罪。

  这些教育经验不仅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干部,引导大多数学员走上建设新中国的道路,而且卓有成效地进入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历史遗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

  阅读延伸

  华北革大的学员和机构设置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创立于1949年2月,该校共招生四期。第一期有学员一万两千余人,学员来历以学生出身的占大多数,工厂机关职员学校教师次之,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商贩旧军人和失业工人等。女同学约占学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强。

  学校组织设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各一人,下设教务处、政治处、校务处和一个校部办公室,校部是全校最高领导机关,下设四个部,一个分校,每部设教育、组织、总务三科及秘书室,受部主任领导,每部有十个班(只第一部是九个班),每班有学员二百五十人左右,全班共十个大组,每组分为三个互助学习小组,以作自修互助学习的单位。

  班是直接领导学员学习生活的基础组织,设正副班主任及干事六七人。班主任掌握全班情况,指导学员学习,干事指导学员协助组织学员学习生活及一切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小组设正副组长,由同学中选举,协助班干部领导大家的学习与生活。

  全校共有干部工作人员一千余人,老干部约占三分之二强,大多数是大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和抗战初期就参加革命、受过长期斗争锻炼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