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钞票上的"百年中国史":60亿元"金圆券"惊呆观众

作者:王月华 发布时间:2016-05-27 10:33:02 来源:广州日报 字体: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公债券”。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券”。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一角币。

  面额高达“60亿元”的“金圆券”,其实只能买到6盒火柴。

  面额高达500万元的“金圆券”,在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不过是“湿柴”。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值五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值一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值十元。

  中国银行发行的外汇券,面值100元。

  中国银行发行的外汇券,面值50元。

  中国银行发行的外汇券,面值5角。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举办邮币收藏专题展 形形色色的历史货币成主角

  日前,一场特别的展览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举行,展览的一大主角不是别的,正是钞票,当然不是现在的钞票,而是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形形色色的货币,其中既有唯一一次刻上毛泽东私章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券”;也有面额高达60亿元之巨、却只能买6盒火柴的“金圆券”;既有新中国成立前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从一元面额到五万元面额,62个款型无一遗漏;也有只流通了4个月零6天的大洋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货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百年中国的独特视角,而无论在何时何地,“钱”总是人们最关心的事物之一,所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档案馆,仔细看看“钞票上的百年中国史”吧。

  经济建设债券

  现毛泽东私章

  这次展览展出的数百件历史货币都是由香港著名历史货币收藏家池振南先生提供的,当然,这也只是他珍贵藏品中的一小部分。为了收集这些宝贝,池振南数十年来风尘仆仆地奔波于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休息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深知自己已掉入了一个无底洞,可我却一直沉迷在这洞中不肯罢手。”

  对这一次展出的历史货币,池振南件件如数家珍,不过他尤为看重其中一张“中华苏维埃经济建设公债券”。他介绍说,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叶坪成立。1932年6月~1933年7月,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行了“革命战争公债券”与“经济建设公债券”,其中,“经济建设公债券”面额从5角到5元不等,背面均注明了还息日期、年息五厘、分五年付清等字样;债券的正面还印上了毛泽东的私人印章。“毛泽东的私人印章出现在债券上,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池振南说。

  60亿元“金圆券”

  只够买六盒火柴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一个区域展出了民国时期各地流通的各种货币,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其中,面额最高的是由当时的新疆省银行1949年发行的一张“金圆券”,它的面值高达“60亿元”,看了简直令人惊掉下巴。这也是中国史上面额最大的货币,不过,“60亿元”到底能买多少东西呢?池振南告诉记者,其实在当时只能买到6盒火柴。

  “60亿元”与“6盒火柴”的惊天对比,活脱脱展现了国民政府滥发“金圆券”带来的乱象。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过,“金圆券”的确是出了名的不值钱。要追溯“金圆券”的历史,得先说一说法币。1936年,国民政府宣布在全国实行法币政策,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统称为法币(法定货币)。不过,自打问世起,法币就一路贬值。据当时美联社的报道,1937年,法币100元还能买两头牛,一年后就只能买一头牛了,到1941年只能买一头猪,到1943年只能买一只鸡,1946年只能买一个鸡蛋,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也买不到了,到1948年,更变成了“只有天知道还能买什么”。到了这时,法币几被抛弃,国民政府只好以“金圆券”代之,并按“金圆券”一元兑换法币300万元的比率回收法币,但“金圆券”的贬值速度远超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金圆券”的最高面额达到了500万元,不过,它们与当时新疆省银行发行的最高面额为60亿元的“金圆券”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难怪那时广东的老百姓管“金圆券”叫“湿柴”,实在是当柴烧都费劲。

  外汇券 30多年前的“香饽饽”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一个区域会让老一代的广州人备感亲切,那就是外汇券展区。1980年4月1日,中国银行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简称“外汇券”)。外国人、华侨或港澳台同胞等入境后,将随身携带的外币按照官方汇率兑换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券,就可以在友谊商店、星级宾馆等场所使用了。

  在那个粮票、布票等票证余威尚在的年代,外汇券的购买力可大了,广州友谊商店里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电扇、手表、自行车等俏货只有外汇券才能买得到,因而外汇券成了大家欢迎的香饽饽。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外汇券也很快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连买菜都能用外汇券,而在大排长龙的摊档门口,谁要晃一晃手里的外汇券,马上就能得到特别照顾,那些接载了外国客人的的士司机,则宁愿缴纳罚款,也不愿把收到的外汇券交出来。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票证在人们的生活里渐次退场,市面供应大大繁荣,外汇券的魔力渐渐消失,1996年7月,外汇券全部退出流通。今天,在这里重温外汇券的历史,不知你是否也会感慨市场经济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第一套人民币 最高面额五万元

  在这次展出的各类“钞票”中,新中国成立前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无疑是最“值钱”的藏品了,据悉市价已高达500万元。池振南介绍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根据地银行,并各自发行了在本区域流通的货币。到1948年秋,解放战争胜利在望,中共中央决定在新中国成立前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原来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建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这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62款,最低面额1元,最高5万元。“由于是在战争时期陆续发行的,所以面额也比较大。”池振南说。

  据池振南介绍,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横跨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到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以一元新币兑换一万元旧币,第一套人民币才停止了流通。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