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红安干部种植试验田被毛主席连连称赞(图)

作者:尹达 刘文彦 发布时间:2015-07-19 10:44:10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   |    |  

 红安干部种植试验田被毛主席连连称赞(图)

cbb816fb885fc7b3e1d95f5afe0ed79d.jpg

8019a609346989784f63f651fddd0de5.jpg

cf3688b90d4c441b3c6ad2a543757a68.jpg

47555cf5e5609fe431dbc8c7e49e4bb8.jpg

省委关于试验田的报告。红安县档案馆关于试验田的档案。


湖北日报讯
引言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展开。
跟随档案追溯历史,我们依然能在尘封的岁月中,找到传承和弘扬群众路线的光辉足迹。时间定格上世纪50年代,著名革命老区、第一将军县“红安”一场轰轰烈烈的干部种试验田的热潮,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为此,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还在武汉东湖宾馆接见时任红安县委第一书记程鹏一行。全国除西藏以外,所有省市区均派人前来考察学习。
不久前,红安县“干部夜学”时,专门抽出一个晚上时间学习了当年《人民日报》关于此事的报道和言论。
试验田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其机制、方法对于当前教育实践活动有何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重回50多年前的红安县。

  种植试验田的背景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在八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推动下,全国许多地方拿出实际行动,防范干部脱离群众。红安县干部种试验田的探索,就是响应此次会议的号召。
 珍档点击
目前,红安县档案馆珍藏着试验田档案560多卷(件)、照片780多张。其中,一份1957年11月30日的档案,详细记载了红安干部种植试验田的始末。这份档案是省委向中央打的报告,主要是汇报我省干部种植试验田的经验。
下乡干部回城剃头
省委报告中记载,红安县机关1956年冬季以前,流传着“四多”、“三愿三不愿”的说法。“四多”就是“骑自行车的多,打篮球的多,穿大衣的多,吃食堂的多”。“三愿三不愿”就是“愿坐在屋里开会办公,不愿下乡领导生产;愿到先进社,不愿到落后社;愿和乡、社干部打交道,不愿做深入的群众工作。”县委委员18人,经常下乡的只有3人,至多不过7人。
例如税务局局长张某下乡才3天,就向乡干部说:“我要回到城里去剃头。”乡干部说,“我们给你找个好剃头师傅。”他说:“我要回到城里去洗澡。”乡干部说:“我们给你找个好洗澡盆。”他说:“我要回到城里去换衣服。”……就这样,骑着自行车溜回去了。
由于上面领导的不深入,下面干部也照样学。从上到下,都习惯于用“开会”的办法解决问题。“会议多”的现象出现了,永何乡支部书记陈某一个月开了28天的会,导致那个乡的劳动出勤率只达到60%。
种植试验田的机制
为了打掉官气联系群众,并实现对生产的具体领导,1957年3月,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和农村工作部长库崇德,摸索到了一条领导干部亲自动手种试验田的办法。
这种方法的根本特点是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三者结合。比如程鹏选择了一块花生地作为试验田,当地的习惯,下种只下一粒米或者两粒米。技术干部主张下三粒米,程鹏和大家商量后,决定下三粒米试一试。结果,花生苗长势良好。
抗旱时,有人说,“自古受了干的花生苗,不能浇水,一浇水就要瘁死。”程鹏和助手们研究后发现,受干的花生苗一样可以浇水,办法是早晚浇,由此最终战胜了大旱。从试验田花生的播种到收获,程鹏全程参加,以点带面,实现了对全县花生生产的具体领导。
县委办公室搬到了乡镇
1957年4月开始,红安县掀起了干部种植试验田的热潮。县委18个委员中,14人经常下乡,县委办公室也搬到重点乡去了。县、区、乡、社四级干部1470名,亲自动手搞试验田的达到1151名,大家都通过种试验田来实现对生产的具体指导。
金牛区的工作人员张某,以前工作消极,好吃、好玩、好睡,在搞试验田后,社员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社员们说:“张同志在我们社里干一辈子,我们也欢喜。”八里乡指导组长阮观胜在县里开完抗旱紧急会议后,赶了70里路,回到自己所在的社,连门也不进,径直到田里去看庄稼。没有月光、没有手电,他伏到田埂上用手去摸田里有没有水,生怕稻苗干死了。
1956年前,红安县粮棉产量都比较低,1957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超过800斤。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县从上到下改变了领导思想和领导作风,这种转变集中表现在干部种试验田上。

  毛主席称赞
 “这个办法好极了”
档案记录,毛泽东在多个场合提到红安干部种植试验田。
1957年9月到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农村工作时,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专题介绍了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引起毛泽东极大兴趣。他在10 月9 日的总结讲话中指出:“种试验田的经验,值得普遍推广。”这是毛泽东在党的重要会议上,首次明确表明要普遍推广红安经验。
1957年11月,省委向中央提交报告介绍试验田经验,1958年1月在中央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毛泽东说:“湖北省关于种试验田的报告是一个好报告,是一个极重要的文件,我读了两遍,请你们都读一遍。”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时说:官是可以做的,但要打掉官气。湖北红安县的领导干部过去就有官气,后来他们改了,穿草鞋到乡下去,农民很欢迎。
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60条》中,将“普遍推广试验田”列为第18条。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两次提到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问题。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了红安县干部种试验田的代表,称赞说,“这个办法好极了。”
1958年,省委认为试验田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干部对生产的具体指导,是领导和群众结合的钥匙。中央《关于普遍推行种试验田经验的通知》认为:“种试验田是一种彻底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它可以打掉歪风,使干部真正到群众中间去领导群众。因此,在全国各地区各方面普遍推行种试验田的经验,是完成党的整风任务的基本关键之一。”
在党中央的重视号召下,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至1958年底基本结束。
本版撰文 省档案局 尹达 刘文彦
红安县档案局 刘中华
图片由省档案馆、红安县档案馆提供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