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基础教育覆盖率达80% - 民族复兴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1965年至1976年 | 中国基础教育覆盖率达80%

作者:寒牛出栏 发布时间:2024-08-02 20:06:47 来源:寒牛出栏公众号 字体:   |    |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

  ——陶行知

  1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

  “穷”就是指没有多少工业基础,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白纸一张,指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全国4.5亿人口,80%是文盲,基础教育情况就更为糟糕,许多农村都没有小学。

  1949年底,毛主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到:

  “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毛主席在部署全国扫盲工作的同时,着手发展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意在建立全新的公共教育系统。

  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

  教育事业与国防科技、经济建设同等重要,需要持续的投入。

  2

  民国政府,也曾发展过教育事业,但是力度远远不够。

  最为尖锐的矛盾是,教育资源过多集中于城镇,没有惠及广袤乡村与底层民众。

  在旧社会,能系统接受良好教育的适龄青少年,都是来自经济宽裕的地主、资本家或官宦家庭,公共教育资源极度的不平衡,陷入为少数精英与权贵阶层服务的泥淖。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

  1946年全国小学学校28.9万所,在校学生2368.3万人。中等学校仅有5890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而盲聋哑特殊学校仅有2322人。

  除此之外,全国受外国控制的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占比亦非常大。

  教育自主权,存在很多问题及隐疾。

  3

  1951年,国庆节,普天同庆。

  为了改善中国教育的不均匀现象,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满足工农干部的学习深造,促进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毛主席授意政务院周恩来总理,正式向全国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周总理对新中国教育改制工作,作了具体的方向性的指示,教育春风从北京吹向全国解放区。

  该《决定》规定:

  “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接受三岁至七岁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可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推广。”

  “小学是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应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小学修业年限为五年。”

  “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限为二至六年。”

  政务院这份教育文件,对新中国教育学制与教育层次,做了明文规定。

  新中国教育主要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层级,并对每个层级招生对象、教学时间、教育目标都做了明确的相应定位。

  4

  1954年9月20日。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全票通过。

  在毛主席提议与主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被正式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位列第四十六条。

  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推出、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法律基础。

  毛主席开创了人民有权利公平接受教育的法律先河,保障了普通民众的教育权利,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第一次。

  在毛主席看来,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常态,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

  而教育商业化趋势,正在逐渐摧毁这个教育逻辑。

  5

  1955年底。

  毛主席主导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在这份重要农村发展指导纲领中,第31条明文规定:扫除文盲,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详细规定:

  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12年内,基本上扫除青年和壮年中的文盲。争取在乡或者社逐步设立业余文化学校,以便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文化水平。农村办学应当采取多种形式,除了国家办学以外,必须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允许私人办学,以便逐步普及小学教育。

  这份文件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分别在12年内”与“逐步普及小学教育”。

  “分别在12年内”,表示时间跨度很长,扫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开展,不能急功近利。

  “逐步普及小学教育”,表示教育工作需要按班就部,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走。

  这充分说明毛主席做事很有章法,不仅有战略规划,还有具体的政策,从来都是实事求是。

  这是一份科学的农村发展纲领,涉及农业、教育、医疗、养老、气象水文水利、文化教育、交通、电话电网、邮政、商业信贷等方方面面面。

  在今天看来,它还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充分证实毛主席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冷静与理性,戳穿牛蛇鬼神的栽赃与诬陷。

  6

  1957年3月7日。

  全国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毛主席出席座谈会,就全国普通教育工作问题谈了自己独特看法,主要有以下几条重点内容,我们来看看干货。

  “农村办初中是先进的办学经验,方便农民子女就近读书。”

  “在农村,教育要强调普及,不要强调提高,不要过分强调质量。”

  “按照当前的经济情况,准备两三年内将助学金扩大一些,使百分之七八十的农家子女能享受助学金,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困难。”

  “学校要大力进行思想教育,进行遵守纪律、艰苦创业的教育。学生要能耐艰苦,要能白手起家。”

  毛主席鼓励在农村办中学,方便农民子弟就近入学为首要原则,意在大力发展乡村基础教育。

  7

  1957年6月19日。

  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重要讲话。

  会上,毛主席从教育现状与大局通盘思考,首次对我国教育发展大方向做了明确表述: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主席在教育方面。

  他老人家发扬与继承了教育家杨昌济的教育思想,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如果缺乏健壮体魄与坚韧意志力,面对恶劣环境与艰难困境,缺乏抵御能力,经受不起磨难与淬炼,同样难于做成大事。

  杨昌济教育思想,得到了历史验证,深邃而科学。

  古今中外,无论在哪个领域,但凡做出重大贡献,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人,几乎都是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8

  1965年12月,寒意袭肘的杭州.

  中国迎来一场重要的教育会议,毛主席在大会上深刻剖析了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与弊端: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主席在杭州这次谈话,为后来中国教育革新打下基础。

  在毛主席重视与努力下,新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渠道大幅拓宽。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显示:截止1965年底,全国小学在校学生达为1162092万人,全国在校初中学生802.97万人,全国在校高中生为130.82万人,全国半工半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为430万人。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9

  1966年起,人民公社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持续支援国家国防科技与工业化建设时,也提留了部分资金用于农村自身的基础建设。

  人民公社进入正轨之后,各公社及其生产大队、生产组,都有了一定原始积累,为发展农村公共教育提供了经济基础。

  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在这段时间内突飞猛进,构建了日趋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主的三级布局,覆盖全国80%以上的乡村。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着手构建了另一个重要公共体系。

  它就是面向全国农村的卫生医疗合作社与赤脚医生队伍,给数亿农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与保障。

  10

  197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建议,把更多公办学校和教学资源,向广阔农村下沉,进一步惠及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民。

  这个颠覆传统做法的教育建议,源自关心乡村教育事业的两位基层教师,并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赏。

  为此,中国乡村基础教育迎来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千万个乡村儿童像天空飞鸟一样,自由而轻快地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

  二十几年后,他们的孩子同样也在这里长大、生活、读书,让他们多数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虽然物质得到改善,但远远没有他们童年幸福与快乐。

  根据教育部编著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显示:

  1965年全国小学为1681939所,在校小学生数量为11620.92万人。

  到了1976年,全国小学学校为1044174所,在校学生为15005.5万人,多个省市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80%以上。

  全国初中教育方面。

  1965年中学只有18102所,在校初中学生802.97万人,在校高中生为130.82万人;

  1976年,普通初中学校猛增至192152所,在校学生数为5836.58万人,其中初中生4352.94万,高中生1483.64万人。

  在新增长的学校中,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学校,这完全得受益于毛主席对中国教育的革新。

  111

  1965年至1976年。

  中国乡村基本做到了“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队,高中不出社”,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儿童、青少年教育境遇。

  我们要知道,那时许多农村,通出行主要靠步行或自行车。

  如果学校都集中,在远距离的公社或县城,山路遥远且崎岖不平,势必会影响乡村儿童上学。

  而把学校办到村里、大队、公社,就极大地改善农村孩子就近接受教育的境况。

  历史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我们都必须要承认一点,在物质并不富裕的毛主席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惠及了数亿普通老百姓。

  现在物资极大丰富了,按理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让教育变得更加均衡与普惠,但事实上却沿着反的方向靠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