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毛主席时代的教育革命:一次伟大的探索

作者:美好毛时代 发布时间:2023-11-04 14:32:0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毛主席时代是如何搞教育,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呢?

  毛主席时代是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的呢?

  毛主席时代是如何防止将升学变成拉开阶层差距的渠道的呢?

  1966年,由于群众运动形势的影响,教育部推迟招生工作的决定维持的不是半年,而是成了三年;随着大规模群众运动的退潮,恢复招生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运动之后)这个厂的技术人员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动技术“权威”被赶下了台,实践证明,从工人中提拔的技术人员比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人员要强。由此,调查报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问题,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调查报告刊出前,毛主席还为这篇报告的“编者按”亲笔加写了一段说明:“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这段话加于刊文的前一天——7月21日。此后,各地相继仿效兴办这类学校,学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等,统称“七·二一大学”。

  1970年,部分高校首先开始以“群众推荐、组织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而另一方面,从1968年底开始,就有大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去,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基础,大大充实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

  另外,当时高校招生基本的处理原则是:“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杜绝将升学作为阶层上升、拉开阶层差距的渠道。

  断绝了阶层上升的渠道,并不是为了固化阶层;恰恰相反: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城市工厂实行“鞍钢宪法”,工人参与管理;农村兴办“社队企业”,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好”——这样的做法,大大加快了三大差别的缩小,离真正的社会主义公平目标越来越近,这不比治标不治本的空喊“高考公平”强一千倍、一万倍?

  有人污蔑说:毛主席时代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科技。

  1975年的电影《决裂》,其实就是对毛主席时代的这场“教育革命”浪潮的艺术化阐释。

  电影《决裂》里讲,南方农村没有养马,照本宣科的讲“马尾巴的功能”是脱离实际,工农兵大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是那些能够满足生产实践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思想被80年代的知识精英反复嘲笑,被用以指责毛主席时代不注重基础教育,教育水平低下……事实上,无论从教师队伍数量、中小学学校数量,还是在校中小学学生数量等关键数据上研判,丝毫得不出“毛主席时代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科技”的结论,公知精英只好反复搬出关于“臭老九”的谣言、嘲弄电影《决裂》。

  毛主席时代结束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专业院校逐步被综合大学替代,简陋的土坯房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替代,专业课被大大压缩,“文化素质”课大行其道,生产实践被模拟实验所替代。

  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林学专业的学生在黑板上“造林”、在纸上“育苗”……

  我们不可否认,那个年代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偏技术、而非偏基础科学,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可应用性,但这绝不意味着“低水平”!

  1972年12月,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刊登了一篇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到中国参观观感的报道,指出:“他们看到了集成电路生产,受控核聚变实验,超导重力仪,望远镜……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全部产自中国。”

  并且,那个时代,我们还进行了引领全球教育的探索——使高等教育系统更加民主化。

  美国人在调出报告中说: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更加友善,“已经没有考试了,而是代之以类似考试的课后作业”,“学生们现在有机会吐苦水,而不是像以前的教学体系那样。”

  即便不采信美国科学家的观察,那些对于毛主席时代耽误了教育、耽误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指责,也根本无法解释毛主席时代快速工业化的历史事实。

  没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通道,毛主席时代又怎么让新中国从解放初落后的农业国,跻身到世界六大工业强国呢?

  毛主席的教育革命,在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同时,又促进了教育的均等化和社会的平等化,与之同时却阻断了掌握更多资源的精英将阶层优势进行代际传播,因而才遭遇了大量的误解和诋毁。

  而今天的人们,在思考教育公平这个大问题时,也一定会把目光投射到那个伟大的毛主席时代。

      (文/红色小兵,来源:美好毛时代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