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回望长征第一渡

作者:宋海峰 发布时间:2023-10-20 14:26:18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江西赣南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旬,在于都集结的中央红军8.6万余名将士,星夜渡过于都河,随后在中华大地勾画出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

  “胜利不忘哪里来,红色源头记心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9周年前夕,我走在“长征第一渡”——赣南于都县城东门渡口,追寻“万里长征起于都”的红色记忆,感悟伟大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秋日骄阳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寓意中央红军从这里渡河、开启一场史诗般的远征的日期。碑身为迎风远航的双帆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远征。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份份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记录着中央红军长征前后那段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

  毛泽东、朱德创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是照亮黑暗中国的一支火炬、革命武装中的一面红旗,也是全国最大的一块“红区”。在这里,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指挥红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胜利。

  正当毛泽东、朱德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反“围剿”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照搬苏联经验,致使战局连连失利,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

  回望“长征第一渡”,我在思考,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缘何将于都作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集结出发地?

  经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负责人交流,结合国内党史专家的研究成果,我的疑问迎刃而解:中央苏区中心腹地于都,政治基础、物质条件好。该地区多为丘陵地带,自然环境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转移前夕,红军与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部秘密达成了合作反蒋抗日的协定。

  回望“长征第一渡”,我脑海里想起了正遭受“左”倾教条主义排挤的毛泽东顾全大局,审时度势,为红军选择渡河点的往事。

  9月,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深入茶梓、小溪、罗江等地,了解当地情况、为红军选择路线。时任少共(共青团)中央局组织部长的刘英后来回忆:“中央红军安然地过了于都河,走的就是毛主席选定的路线。”

  行走在于都这片红色热土上,我在思索,中央红军主力从各地集结到于都后,缘何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内,就补充了兵员、粮食、物资、武器和弹药,踏上了突围转移的漫漫征途?

  答案就在伟大长征精神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正是这种“军民团结一家人”的鱼水深情,帮助红军在短时间内完成准备工作,开始了转移。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悬挂着一幅由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当年,于都的妇女和老人们,为红军赶做了一双双结实的草鞋,期盼他们穿着草鞋打胜仗,早日凯旋。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于都人民筹集粮食、菜干、衣物,收集大量子弹壳、铜锡、土硝、废铁等兵工材料供给红军,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坚强的物资保障。

  长征前夕,于都县有近万人参加红军。行走在于都的山山水水,我仿佛在历史时空里看到了当年于都人民父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

  人民是铜墙铁壁,人民是强大的力量。当年,于都河有400多米宽,水深浪急,红军渡河的8个渡口中有5个需架浮桥。架设浮桥需要大量的木板、船只和船工。为了帮助红军架桥,沿岸的百姓将自己所有能用来搭桥的家当都捐献出来,并先后汇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红军才能在短短4天架起5座浮桥。

  在于都河两岸,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历代兵戎民之害,惟有红军为吾民。”这句话也蕴含着于都人民对红军的信赖。我在纪念馆展陈的资料上看到,当年架设浮桥时,广大红军指战员严格遵守中革军委的规定,对架设浮桥时损坏的船只和木材,折价赔偿给老百姓。如果木船无法再使用,将建造新船的材料费、雇工费等费用折算清楚,一起赔给老百姓。

  一幕幕感动人心的场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9月17日,在渔翁埠渡口,3名船工用船将红军第9军团的伤病员和后勤部队摆渡过河后,红军给了每位船工3块银元,这在当时可以换来两担谷子。过河后,天色已晚,为了不惊扰百姓,红军将士们就在渔翁村各家各户的屋檐下席地而睡。

  聆听当地百姓的讲述,我深深感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爱民为民,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也是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

  站在杨成武上将题字的“长征渡口”石碑前,我不禁感叹,8万红军是怎样在4天内悄无声息地完成渡河的?在丰都战役中中弹致残的刘伯承元帅曾这样说:“只要你是为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战,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还给你千万只手!”正是无数只手、无数双眼,让敌人成了聋子、瞎子。为防止敌军飞机侦察、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于都人民与红军工兵一起,头天傍晚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不留痕迹。30万于都人民严密封锁消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直到8.6万余红军官兵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敌军仍然对此一无所知。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伫立于滔滔于都河畔,举目远眺,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的场景仿若昨日。

  张闻天曾说:“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渡过于都河的红军将士,胸中燃烧着信仰的火焰,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以一往无前、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浴血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踏过空气稀薄的雪山,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依靠顽强意志突破生存极限,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中国大地上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崭新画卷。

  秋日的于都,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回望“长征第一渡”,我对长征精神的认识有了升华。长征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信念、勇气与意志书写的壮丽史诗。

  伟大长征精神丰碑永矗,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激励人民军队接续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