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云梦郑家湖:见证秦汉大一统

作者:罗运兵 赵军 发布时间:2022-04-17 08:51:29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M225出土的葬具木板画 图片由作者提供

 

郑家湖墓地出土的漆奁(上为盖) 图片由作者提供

 

M274出土的长文觚 图片由作者提供

  【考古中国】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即“十大”)日前揭晓,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几乎是没有悬念地入选;而在此之前,这个项目还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即“六大”)。

  郑家湖墓地考古工作公布了许多重要发现,其中有珍贵的木牍文本,有罕见的板画图像,还有大批精美绝伦的秦文化漆器,共同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机缘巧合,它们幸存于千载难逢的饱水古墓中,正是在这种相对稳定的“恒温恒湿”环境里,历史的细节存留得依然鲜活。风云际会,墓主们正值秦汉大一统的重要历史节点,在波澜壮阔同样也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里,它们见证了楚秦汉号令三嬗、终归一统。一座座饱水墓,倒映着一个个历史场景;郑家湖墓地,刻录了大一统进程的缩影。

折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的历史

  云梦,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东周时期原属楚,不晚于战国中期建有云梦楚王城,其南为有名的楚王云梦苑囿。公元前278年秦拔郢占领安陆,设南郡安陆县,云梦楚王城为县治所在,从龙岗秦简出土地点与相关记载来看,秦之云梦禁苑、驰道的管理衙署也在附近。秦亡汉兴,这里又成了汉王朝安陆县治所在。因为历史的积淀,云梦战国秦汉时期的古代遗存异常丰富,尤以楚王城城址周围分布最为集中。殊为难得的是,在这方寸之地先后有四批战国秦汉简牍出土,成就了云梦“简牍之乡”的美名,其中睡虎地秦简更是享誉中外,睡虎地秦墓也因此入选了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郑家湖墓地就位于楚王城城址东南郊,它西距睡虎地墓地约三千米,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清理古墓300多座,墓地东南片区为楚文化墓葬,西北片区为秦文化墓葬,二者毗邻而葬。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周围的睡虎地、龙岗、大坟头、江郭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年代都是自白起拔郢至汉初,墓主人多是楚秦汉更替这些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正式建立与文化大一统格局的最初形成。

  自秦占领安陆至秦一统的57年时间里,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当时云梦楚王城水陆流通,北扼随枣走廊咽喉,南临千里云梦古泽。秦之南郡安陆县,县境所辖自随州以南直抵长江,顺涢水而下,可封控江汉;东面则接壤楚境,臂指淮陈,为秦楚交战的前沿。云梦楚王城成为秦人殖民固守的政治重镇,更是秦军东进南下的桥头堡,后来也是始皇帝南巡狩猎祭祀的云梦行宫所在。郑家湖等云梦秦墓是战国末至汉初整个南方地区秦文化色彩最浓郁、特征最鲜明的秦墓,特别是随葬的日用陶器组合(即当时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锅碗瓢盆)与西北秦墓高度一致,还有屈肢葬、西头向等典型的秦文化要素也同时涌现。典型秦文化墓葬在云梦的出现,正是秦人占领安陆并开展有效治理的体现。郑家湖墓地秦墓可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最低的第三等级墓葬也都有葬具木棺和5件左右的陶器,没有一例赤贫如洗者,睡虎地、龙岗墓地也是如此;云梦秦墓中秦文化因素如此浓郁,整体接近西北秦墓而有别于其他关东秦墓。这些都表明云梦秦墓的主人可能并非外地迁来的刑徒或罪人,而是西北秦人直接殖民所致,他们多是征召而来的秦人士兵和留守官吏及其家属。从殉牲习俗特别是头蹄葬来看,这些广义的西北秦人中还包括不少西北戎人及其后裔。这些秦人有不少亲历了秦统一战争,如睡虎地秦简墓墓主“喜”曾两次入伍,参加了灭赵、灭楚战争;睡虎地家书中的“黑夫”兄弟也参加了攻打楚之陈郢(淮阳)战争。

  郑家湖墓地中编号M257的墓也是如此。这是整个墓地级别最高的一座墓,从其随葬日用陶器组合、屈肢葬、殉牲习俗来看,墓主应是西北秦人;稳定同位素检测数据也显示他出生在西北旱作区,但在少年时期就来到了江汉平原直至死亡。墓主是一个男性,死亡年龄在45岁左右,其棺内人骨架两侧共摆放有三把铜剑,剑锋上疤痕累累,表明墓主应是一名多年征战的武士或将军。考古类型学分析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均显示墓主下葬年代在秦代,如此算来,他至少为秦统一征战了近20年。

  战争总是残酷的,这些楚地的秦人同样期盼早日安定。如编号M274的墓,墓主为下层小吏,墓中随葬的“中华第一长文觚”,记载东方谋士游说秦王休兵罢战,与民休息,其体例文风与《战国策》一致,纵横色彩鲜明。故事发生在魏公子率五国之兵合纵抗秦取得重大胜利之后,这也表明墓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47年。当时正是秦统一六国鏖战之际,墓主撰写或抄写甚至仅仅是珍藏这份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厌战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与墓主的文人背景相关。

  郑家湖墓地还有不少西汉初年的秦文化墓葬,如M277出土的遣册,字体为早期汉隶,墓葬年代约在文帝早期,该墓与上述最高等级大墓M257同处西南贵族墓区,关系密切。墓主是位女性,死亡年龄在55~60岁。她一生经历了秦统一、秦骤亡、汉兴起,眼看秦人在云梦推行郡县、接管梦苑、修筑驰道,皇帝亲巡、转眼二世而亡。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是,云梦出土的陶器上“安陆市亭”的方形戳印从战国晚期至秦代,再至汉初,一直不曾间断,模印的风格与尺寸也看不出任何变化,说明市亭这种基层监管机构一直延续使用,也表明秦制一统在底层波澜不兴地因袭相承。

记录秦楚共处、民族融合的进程

  在郑家湖墓地,秦人与楚人毗邻而葬,和平共处;相邻的江郭墓地,还可见到秦人楚人杂居,这些都是人群融合的空间体现。多学科检测则清晰揭示了当时南北人群的频繁迁徙和密切互动,是多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我们对郑家湖墓地秦墓12具个体人骨的多种稳定同位素进行检测,重建了他们的迁徙行为和生活史:其中5人出生在南方稻作区,7人出生在北方旱作区,共有9个个体有远距离迁徙。如M276,从随葬的日用陶器组合和墓坑中黄牛头蹄葬这种祭祀习俗来看,墓主很可能是个西戎女子;稳定同位素检测数据显示,她出生在西北,并一直在那里度过了少年,青年时期才来到南方,这进一步证实了她的西戎身份;类似身份的还有M346的墓主。M290的墓主是位出生在南方的女性,在北方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成年后又回到了南方。M225的女主人出生在随枣走廊两侧的灰岩山区,成年后才来到云梦,随葬的日用陶器组合中,以秦式器为主,混有一件典型的楚式陶器——圜底双耳罐。她或许是本地楚人后裔,嫁给秦人后进入墓地,接受了秦文化同时也保留了一点楚文化传统。要强调的是,5个出生在南方的样品中,有4个是女性,她们都是镇守安陆的秦人家属或配偶。很可能,有不少女性墓主如同M225一样,都是通过婚姻关系进入秦人墓地的楚人后裔。秦灭亡后,这些秦人及其后裔大多仍然留在当地,最后融入了汉族。

见证兼容并蓄、百川归流的结局

  郑家湖墓地所反映的文化融合乃至文化大一统过程最为突出。在这里,秦墓和楚墓同处于一个墓地,生动展现了秦人与楚人从坚守各自传统到兼容并蓄,最后融入汉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从秦人入主云梦至汉初,云梦秦墓中一直多见有楚文化要素,如带头厢或边厢的棺椁结构、椁内开设门窗,墓坑内普遍填充青膏泥、随葬圆腹罐等;不少高等级的秦墓中较普遍见有楚式青铜礼器组合与秦式日用陶器组合共存。

  郑家湖M234号墓出土的葬具木板画就是这种秦楚文化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画中可看到鲜明的秦文化标识,如作为祭器的扁壶图案和可能象征苍穹的树叶纹组合图案;扁壶是典型的秦文化器物,树叶纹则多见于秦都咸阳和秦东陵出土的瓦当上。画中共有10个人物形象,表现有祭祷和逢迎等场景;仙鹤形象也很突出,这种仙鹤形象早在长沙子弹库楚帛画已出现,应是楚文化的影响,包括祭祷方式。从板画的题材与载体(板门),都可以看到秦人对楚文化的兼容吸纳。不过,这种文化融合虽然起步较早,但文化大一统的最终形成却要明显滞后于政治大一统。睡虎地墓地的考古材料显示,M77号墓是目前云梦地区年代最早的典型汉墓,表明迟至汉文帝末年,考古学上的文化大一统局面才在云梦地区真正形成。至此秦文化墓葬作为一个整体不复存在,但秦文化因素则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了西汉早期。汉初政治动荡,经济凋敝,当时无暇文化建设,这也是文化大一统相对滞后的另一个原因。

  楚王城头王旗变换,饱水墓里历史辉映。云梦郑家湖,从实物、文字、图像多个层面生动展示了战国末至汉初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代,呈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的缩影。

  文觚“纵横”非旧事,板画秦楚已深融。云梦郑家湖,见证了秦汉大一统!

  (作者:罗运兵,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军,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