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辗转陕北三地办学

作者:谢煜桐 发布时间:2020-07-06 16:41:04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    |  

中央党校瓦窑堡旧址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陕甘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地。193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进抵瓦窑堡,不久即恢复了中央党校的建制。从1935年11月起到1937年2月,中央党校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在这不到一年半时间里,迫于当时的战争形势,党校先后在陕北三个地方辗转办学。

  在瓦窑堡复校后,已不再沿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校名,直接称为中共中央党校,校址在安定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今子长县瓦窑堡小学),这是中央党校在陕北的第一个校址。校长由董必武担任,成仿吾、冯雪峰任教员,并各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不久后,习仲勋、张策等人来到中央党校工作或学习,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和军队干部,以及从苏区外面来的知识分子也到中央党校学习,中央党校遂发展成为三个班,分别由成仿吾、习仲勋、冯雪峰担任班主任。稍后又成立了一个高级班,主要培训党校教员。

  党中央到达陕北时,正值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面对新的时局,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中央党校在瓦窑堡的课程有政治常识(含时事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游击战争等,分别由李维汉、董必武、成仿吾、冯雪峰、张云逸等主讲,此外党校还进行军事训练。1935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党校举行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党校的学工人员都聆听了这个报告。党校的很多同志是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印象极为深刻。据时任班主任的习仲勋回忆:“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会上,毛主席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完整地阐述了我党的政治策略,批判了党内过去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我凝神谛听毛主席的报告,觉得他讲的完全合乎实际,路线完全正确。我感到迷雾顿散,信心倍增。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毛主席的讲话,心里高兴极了。”1936年2月17日,中共发布《东征宣言》,2月20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的率领下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由于蒋介石、阎锡山阻止红军东进抗日,1936年5月,毛泽东率东征军返回陕北,跟随部队从山西回来的部分知识分子和工人被安排到党校学习,党校规模有所扩大。

  党中央在瓦窑堡的时间不算太长,东征红军从山西返回后又举行西征以扩大苏区,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作准备,此时国民党军队乘虚进攻瓦窑堡,1936年6月21日,党中央主动撤离瓦窑堡,7月初中央党校随中央机关到达保安(今延安市志丹县)。到保安后,中央党校在刘家坪和任家坪两村之间修建了临时校舍,这是中央党校在陕北的第二个校址。当年的一棵古槐树至今还在,当时党校学员曾在这棵大槐树下上课、讨论。在保安,党校设研究班、高级班和四个普通班。研究班就是教员班,当时党校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董必武、成仿吾等人给研究班讲课,然后再由这个班的学生(教员)分头去给其他班讲课。与在瓦窑堡相比,课程没有大的变化。

  1936年10月,红军西征占领定边等地后,因工作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吃粮问题,中央党校由保安移至定边,这是中央党校在陕北的第三个校址。

  总的看,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到进驻延安之前,中央党校辗转陕北三个地方,条件虽然艰苦,办学却一直顽强地坚持着。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造成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党校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及时地培养了一批批急需的领导骨干。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