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靠什么用兵如神

作者:孙玉柱 发布时间:2019-09-06 09:51:09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浅析四渡赤水的战略决策

  编者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党和军队苦难辉煌的历史画卷,被称作“世界战争史奇观”的四渡赤水,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四渡赤水令人眼花缭乱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能实现用兵如神?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四渡赤水的“桥”和“船”在哪里?本文尝试给出答案。

  习主席强调,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的火炬总能引导人类摸索的脚步。面对当前更加复杂深刻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挖掘四渡赤水富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宝藏,探析战略决策背后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于掌握现代战争“游泳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

  恩格斯曾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正是遵循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党突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客观实际不断发展变化和人的主观认识的滞后性,导致“从实际出发”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滑入主观主义的深渊。

  被迫离开根据地的中央红军经过湘江之战后锐减至3万余人,40多万国民党部队对遭受重创的红军主力围追堵截,一直以来敌强我弱的实际发生阶段性变化。但由于遵义会议后“思想上主观主义的遗毒仍然存在”,中央红军仍选择从强敌守防的泸州至宜宾之间渡江,又“在叙永一带北进”,结果在赤水、土城、叙永接连受挫,连朱老总都被迫上了一线。“失利”无情地戳破主观主义幻想,迫使中央红军把变化了的敌强我弱更彻底地作为战略决策根本出发点,为科学处理现实矛盾、实现正确军事指导奠定重要基础。

  立足与转移。遵义会议决定北渡长江建立川西根据地,北进受阻又决定“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扎西会议再决定重返黔北建立根据地。找一个落脚点休整,是失去根据地、遭受重创的中央红军最急切的愿望。但对比更加悬殊的敌强我弱,决定了中央红军不能因为地区问题牺牲有生力量,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创造“战斗的胜利”来解决立足与转移的矛盾。通过“大踏步地前进与大踏步地后退”,中央红军“一面‘牵牛’,一面‘宰猪’”,奇袭贵阳、佯攻昆明、强渡乌江,以对弱敌的连续胜利为实现“立足”创造重要条件。

  走与打。处理走与打的矛盾,是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前提。但无论走还是打,最重要的还是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中央红军向东、向西,走大路、走小路,走老路、走新路,唯一的目的是规避强敌、寻找弱敌,创造局部“我强敌弱”的有利条件,“求得作战的胜利”,实现走与打的高度统一。在这一正确战略决策的指导下,中央红军以四渡赤水的走,为再占遵义创造战机,又以强渡乌江的打,使转入川西出现“有利的时机”。

  集中与分散。集中优势兵力是打的重要战术原则,但土城一役,红军三个主力军团也没能“吃掉”川军一部。敌我力量更加悬殊的客观实际决定了抽象的集中原则必须结合实际改变实现形式。中央红军通过声东击西、声南击北,把集中与分散有机统一起来,三渡赤水时派出一个团“逼近古蔺方向之敌”,四渡赤水时派出红九军团制造北上假象。实行必要的分散,中央红军既充分调动敌人,又确保主力相对集中,为跳出包围圈、最终实现战略转移铺平了道路。

  费尔巴哈说,最简单的真理,人们恰巧总要在最后才能获得。“一切从实际出发”看上去一点也不难理解,但之所以“总要在最后”获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客观实际”从不在脑门贴醒目标签,没有艰苦的调查研究甚至受挫的头破血流,主观认识不可能符合客观实际。

  习主席强调,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这是对我们党无数“流血的经验”的深刻总结。当今世界,现代战争形态已经发生深刻剧变。只有不断调整主观认识紧紧跟上已经发展了的客观实际,才可能形成正确战略决策,再现“用兵如神”的传奇。

  主观努力是决定因素

  习主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是问题的一面,但正如恩格斯所说,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战争胜负取决于多种因素,当客观条件具备了胜负的可能,主观努力就成为决定因素。

  四渡赤水前的中央红军态势上退却、战略上防御,战斗极其艰苦,处于极端被动的不利局面。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军事家凭着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的舞台,与强大敌人展开主观能力竞赛,牢牢掌握决策和行动主动权,积极扩大局部优势,导演出四渡赤水这部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

  退却中的前进。面对穷凶极恶的强大敌人,遭受重创的中央红军为保存有生力量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客观上形成退却态势,但从未放弃前进的努力。从决定“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一开始,就赋予此后行动明确的战略目标。土城之战后决定“向古蔺南部西进”,叙永失利后决定“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鲁班场遇挫后又决定“由茅台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西岸”,不久又“决东渡”等,局部的每一次战斗都有鲜明的指向,都是扫除障碍的向前。这些退却中的前进,有力保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不是逃跑而是长征。

  防御中的进攻。敌我物质力量的悬殊对比,决定了中央红军在战略上不得不处于守势。但在战术层面,中央红军强攻土城、抢占桐梓、直下遵义、决战老鸦山,“以全部力量和毫不动摇的决心”猛攻国民党中央军重兵防守的鲁班场,在局部反而造成我攻敌守的局面。持续猛烈的进攻动作,不仅让围追的敌人心存忌惮,“有匪阻我,前进即止”,也利于佯攻形成更大迷惑性,更赋予战略防御以“积极”的性质,以局部战斗的主动权为掌握战略防御的主动权奠定坚实基础。

  持久中的速决。弱小的中央红军与强大敌人的斗争在战略上注定是一个持久而艰苦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战斗都要打成“持久战”。恰恰相反,土城一役,中央红军凌晨开始攻击,次日凌晨即脱离战场一渡赤水。遵义之战,五日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每一战都是速决。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中央红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战术上的速决,以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不仅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在局部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而且以战斗的时间为生存的空间创造条件,使坚持更持久的斗争成为可能。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四渡赤水中,我们党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形成正确战略决策最终实现被动中的主动,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印证。

  习主席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也历来认为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我们从来都不是唯心论者,历史的经验充分证明,掌握现代战争“游泳术”,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完全可以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打赢任何一场现代战争。

  形成正确的战略决策

  四渡赤水险象迭出又绝处逢生,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恰恰是客观实际与主观认识矛盾复杂运动的现实表现。真理总为自己开辟道路。用兵如神,根本在于我们党和军队自觉遵循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原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形成正确战略决策,科学处理立足与转移、走与打、集中与分散、退却与前进、防御与进攻、持久与速决等现实矛盾,从而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四渡赤水是我们党和军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重大军事问题的生动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军事斗争领域的丰富与发展。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根本的是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最重要实际出发,用政治头脑思考军事问题;最关键的是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认识,用实践丰富备战打仗的战略指导;最可贵的是自我革命,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任务勇于打破思维定式,从发展变化了的实际出发通过不间断地正确指导,牢牢掌握制胜下一场战争的主动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