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花绽放秘鲁
秘鲁首都利马一家中医诊所内,69岁的周克秀医生正在为一位面瘫患者施针,旁边三张病床上躺着的失眠患者和坐骨神经疼痛患者,脸上、腰上和脚上也扎着数量不等的银针。
诊疗室外,7名患者在等待。墙上的挂钟显示的时间为上午11时30分。
施针间隙,周克秀一路小跑出了诊疗室,用流利的西班牙语与候诊患者打招呼。一位首次前来就诊的中年妇女有些担心地问:“医生,我排在最后一个。时间那么晚了,今天不会轮不到吧?”
不等周克秀开口,一位患者抢着说:“不会的。周医生哪怕不吃饭、不睡觉,也会先给你治疗的。”
周克秀开诊所行医27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1989年,时年41岁的周克秀应曾到中国学习针灸的秘鲁学生邀请,只身来到秘鲁。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针灸技术,她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一年多后便开起了中医诊所。
27年来,周克秀坚持每周工作6天,半天门诊,半天出诊,经她治疗康复的患者数以千计,既有政府高官,也有商界精英,当然更多的还是普通百姓。
现年40岁的卡琳·森特诺是一名公司职员,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年,导致右腿麻痹,在当地医院治疗,打针、吃药都没有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经过朋友介绍,知道周克秀医术高明,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登门求医。
仅仅经过两次针灸治疗,森特诺的疼痛便明显减轻。当被问起就诊感受时,她满带笑容地说:“起初周克秀告诉我需要4到5个疗程,我还将信将疑,毕竟患病多年,有些怕了。没想到来了两次,就有明显好转。现在我很有信心。”
她还说起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当地一所秘中学校上学,这所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文化周”活动。“通过中医,我和我的孩子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学校里给学习好的孩子提供了到中国进行短期交换学习的机会,我鼓励我的孩子报名参加选拔,争取能去中国看看,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等他们再大一点,我还会让他们去申请中国大学的奖学金”。
早些年,周克秀还会到秘鲁边远山区义诊。2007年至2009年,周克秀几乎每周都会利用周末时间,跟随当地民间组织,到秘鲁中部和东部的山区和热带雨林为病人免费治疗,路费、住宿及餐饮等全部费用都由自己承担。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周克秀走访了秘鲁十多个偏僻省份,深入到一些交通不便的村落,将中国医术传播到落后地区,惠及更多人群。她回忆道,最多的一天接待了70多个病人,从早看到晚,午饭也顾不得吃。还有一次由于路不好走,扭伤了脚,周克秀硬是一声不吭,坚持看病,等结束后才发现脚已肿得穿不进鞋了。
如今,中医在秘鲁越来越受欢迎,利马城内开设的中医诊所已有四、五十家,除了来自中国的资深中医外,将近七成是秘鲁医生,其中部分人还曾到中国学习过。
奥兰多·莱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86年,他和妻子一同获得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和艾灸硕士学位的机会,属于最早一批到中国学习中医的秘鲁医生。1989年学成回国后,他在利马开了一家私人诊所,专门给患者提供针灸、推拿、捏脊等中医治疗。
据他介绍,当初诊所开始营业时,鲜有患者,即便是少数登门者,多半也是出于好奇,但看到针灸用的银针后,本能地感到害怕,也不敢尝试。于是,莱瓦决定另辟蹊径,开始去医科大学、医院、社区讲解中医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通过太极拳表演、针灸演示等方式拉近了秘鲁民众与中医的距离。
一旦打消了患者对中医的疑惑和不信任感后,莱瓦诊所生意自然也就好了起来。对莱瓦而言,中国传统医学是一个“富矿”,了解越多,越觉得深不见底,因此他不断寻找各种学习机会,以便更好为患者服务。不仅如此,因中医而与中国结缘的他,喜欢中国的一切,不仅是太极拳、乒乓和美食,他还把孩子送到中国读书,希望孩子以后能在中国发展。
秘鲁人胡安·巴斯克斯通过太极拳与中国结缘。现年63岁的他,从17岁开始学习太极拳,并于1993年拜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为师,先后20余次前往河南进修,每次进修一个月。凭借刻苦练习和潜心研究,巴斯克斯的太极拳功底得到多方认可,多次在秘鲁武术比赛中获得奖牌。
1994年,巴斯克斯开始在利马教授陈式太极拳,先后带过100多位学员,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只有10岁,基本上都是秘鲁人。53岁的卡尔奇纳跟随巴斯克斯练习太极拳13年。她说,以前她是一个节奏很快的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因为太极拳,她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中医、针灸、太极拳,是秘鲁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横跨在两大文明之间的桥梁,更是中秘人民之间建立世代友好的情感基础。在“中国制造”已经走进拉美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之花正在秘鲁绽放,芬芳四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