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从美帝国主义本质出发分析“朝核”问题(二)

作者:宫德顺 发布时间:2016-04-13 21:42:17 来源:作者自著 字体:   |    |  

  美国的实力超过苏联后便开始寻机进攻!

  石油是现代经济生命的血液,它维系着每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与军事的运动。在这个世界上,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

  中东石油几乎都埋藏于波斯湾及其周围约100×104km2的范围内,主要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伊朗5国。这5国亦即是当今世界排序前五位的储油国,2001年它们依次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比重为24.9%、10.7%、9.3%、9.2%和8.5%,合占中东石油探明储量的96%和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的62.6%。因此,一般所指的中东石油,实际上就是海湾石油。美国对此早就垂涎三尺!

  伊拉克地处海湾的心脏,是波斯湾南北两翼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美国若控制了伊拉克就有利于从南北两翼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但伊拉克是苏联的传统盟友,在苏联实力强大时,美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阿富汗战争后,苏联大伤元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新思维,放弃对抗立场积极向美国靠拢,这导致美国对苏联的传统势力范围发起了攻势。

  恶人打人总要找个理由,美国在想------,施展阴谋诡计的机会终于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科威特是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伊拉克的一个自治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占领科威特并促使其独立。有一个说法绝妙地概括了这个故事,“伊拉克是丘吉尔发神经病时造出来的,丘吉尔要把基尔库克和摩苏尔这两个毫不相干的油井连成一体,又要把三个水火不相容的人民凑到一块儿,即库尔德人、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百度百科)

  “两伊战争”前后,伊拉克已成为地区霸主。萨达姆·侯赛因想“收复”科威特,便召见美国驻伊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皮进行摸底谈话。

  格拉斯皮说:美国“对阿拉伯内部的争执如伊科之间的边境争执表示中立”。为了强调这一点,她还说:“(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指示我们的发言人强调这一点”。(百度百科)美国副国务卿凯利当面对萨达姆说:“你们是地区的温和力量,美国希望与你们发展关系。”老布什致信萨达姆,希望“美国与伊拉克的关系将有助于中东的和平与稳定。”就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一周,萨达姆又一次向美国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皮直率地说:“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一种解决的办法,伊拉克不能等死。”这位女大使对于萨达姆再明显不过的讲话和伊拉克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不但没有对萨达姆进行警告反而说:“不自由毋宁死。”还说:“布什总统期望伊拉克对中东和平和繁荣作出贡献。”(以上摘自时事资料手册2003年第二期《美国为何执意推翻萨达姆政权》)

  对此舆论过后都认为,这是美国为打击伊拉克驻军海湾控制石油而设置的圈套。伊拉克上套了!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推翻了科威特政府并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一个省。

  伊军侵入科威特后,美国总统老布什随即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百度百科)同时命令2个航母战斗群驶向海湾。8月7日美军进驻沙特阿拉伯。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同年2月28日结束。美国取得了胜利并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

  苏联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却落得主动将自己的“狗”送上门去任人殴打宰割。

  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变颜色。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原各加盟共和国成立了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松散的独联体。华沙条约组织也解散了,持续四十余年的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寿终正寝。

  俄罗斯初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美国的3%,726枚战略导弹中60%过期,21艘战略核潜艇中50%无法使用,军费是美国的1/40,经济实力与美国比较由冷战时期的1:9下降到2002年的1:30。人民日常饮食都成为了问题!

  巨大的实力差距使俄罗斯只能认美国宰割了。

  既然实力平衡被打破了,有矛无盾必然使矛猖狂起来。美国立即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制订了称霸全球的战略,其名称为“世界新秩序”,即“唯美国领导下的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美国还提出了《联盟战略概念》,强调捍卫所谓的北约“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实际是他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为此,“北约可以在其成员国以外地区采取军事干预行动”。小布什一上台又制定“新战略”, 进一步提出对敌对、流氓国家可“先发制人”、“改变政权”和“实行军事占领”,(《美国为何执意推翻萨达姆政权》时事资料手册2003年第2期)并为此大力加强军事实力,2000年军费288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80亿,2001年3100亿美元,2002年3435亿美元。

  为实现“世界新秩序”的目标,美国总的战略是控制中东打击欧亚。

  控制中东就是控制中东石油,统治、称霸世界。为此就要占领伊拉克、伊朗控制欧佩克,扶植帮凶以色列抵制阿拉伯国家的反抗。

  打击欧洲就是首先加紧夺取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进一步通过北约控制、打击、破坏欧盟的军事力量和团结,防止欧盟强大和欧元威胁美元。

  打击亚洲就是美国通过美、日、韩、澳军事联盟控制这些国家,遏制中国的崛起。

  美国为此实施了具体步骤:

  1 1999年美国国会拒绝批准联合国于1996年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01年美国单方面退出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加紧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保障美国“不受任何威胁”,“又可威胁任何人”(《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2期)

  2开辟太空战场,成立太空司令部。

  3 2002年美国出台“核态势报告”,提出努力研究小型核武器,威胁要对无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列出主要核打击的国家有伊拉克、伊朗、朝鲜、利比亚、叙利亚、俄罗斯和中国。

  4将朝鲜、伊朗、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并暂停朝核会谈。

  5将原认定的中美为“战略伙伴关系”修改为“竞争对手”关系。(《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2期)将原先一些对准前苏联的核弹头改为瞄准中国。辅助印度围堵中国。

  6苏联解体前,美对台军售已由每年8亿递减至4亿。苏联于1991年解体,老布什随即在1992年对台军售就增至60亿。2000年克林顿又制定“加强台湾安全法”妄图强化对台军售,并宣布“要用一切手段保卫台湾”。小布什一上台就售台武器40亿。另外,对台湾军售不但数量激增而且进攻性武器占了相当份额。(半月谈2001年第9期《美对台军售》)

  7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指使日本由过去的国土防御型向积极、主动干预“周边事态”转变,美、日共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如此下来,美国就可以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以“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去肆意侵略、干涉别国内政了。

  吃柿子先挑软的。美国首先向俄罗斯发起更大更猖狂的进攻,夺取其势力范围。由此就谋划了北约东扩、颜色革命、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中国的理论称“冷战”后的时代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这是个极端无知、错误的理论,是对人民极大的误导,是毁灭国家的理论。持这种理论的人同时也认为“冷战”不好是令人憎恨的。其实他们没有懂得,“冷战”是矛盾双方总体力量大致平衡而处于的相持阶段。恰恰是相对“和平”时期,“冷战”后,世界已进入了频发战争的年代。

  1994年1月,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北约东扩,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完成了北约第一次扩大。紧接着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于2002年加入北约。结果使北约的战略前沿大大向东推进,拥有了一道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不间断的战略防线,北约战机可在3分钟内飞至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被蚕食,战略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面对北约将军事力量直接推进至俄罗斯家门口的直接、现实威胁,俄罗斯自然强烈反对,但俄罗斯的反对因没有实力做后盾已没有意义,北约东扩将继续进行。

  北约东扩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美国利用北约控制欧洲。二战以来,法国排斥英国团结欧盟抗衡美国。东欧的国家是亲美的,东扩增加了北约内的亲美力量,制约了法、德利于美国控制北约。目前欧盟成员已有25个,人口4.5亿,年产值10万亿,总体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2002年又实现了货币统一,经济的强大必然要通过政治表现出来,因此,美欧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短期内俄罗斯不具备抗衡美国的实力,对美国威胁有限,而欧盟则是美国的主要对手。在世界范围内,欧盟与美国在争夺势力范围中互为主要敌人和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

  “颜色革命”就是用和平、民主选举的手段推翻政府,夺取政权。独联体国家中有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栗子花革命、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

  通过颜色革命而上台的执政者,都是得到了美国、欧盟资金上的支持和人员上的培训而实现的,如白俄罗斯选举后,欧盟国家的大使们明目张胆地来到现场,向反对派表示声援,这是对一个主权国家内政的粗暴干涉,是一种严重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

  美、欧国家之所以如此热衷在独联体国家搞“颜色革命”,就是力争用和平方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挤压俄罗斯的影响。是他们披着民主和自由的外衣,用来争夺地缘利益的一种手段。

  面对美国的攻势,俄罗斯也积极反制,2010,格鲁吉亚再次进行颜色革命,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重新夺取政权。

  美国向俄罗斯发起攻势的首次战争指向了南联盟的科索沃。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塞、阿两族长期不和。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1980年铁托逝世后,科索沃的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阿族的要求得到了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1992年5月,阿族激进分子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阿族极端份子闹事得到了美国暗地的支持。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激进分子的分裂行为,以米洛舍维奇总统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理所当然地派遣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为此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从表面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肆无忌惮地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其轰炸目标不仅有军事目标还有非军事目标,而且丧心病狂地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这是国际关系史、外交史、战争史上罕见的暴行,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粗暴践踏。但深入分析可看出,这是美国从其本质出发针对国际实力的变化而制定的全球战略进攻的一部分。

  美国是以科索沃存在“拉察克大屠杀”,南联盟在科索沃进行“种族清洗”为名而发动的“维护人权”的战争,可事后“法国《人道报》报道:作为战争导火索的所谓‘拉察克大屠杀’,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证据,它只不过是为战争争取支持的一则谎言。”(百度百科)

  实质是,南联盟虽然不服前苏联的管教,但是个坚定的反美派。在美国人眼里,米洛舍维奇领导的南联盟是“欧洲最后一个红色堡垒”。是北约东扩的“绊脚石”。通过科索沃战争,美国排除了“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又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同时,肢解南联盟建立科索沃国使其成为东南欧地区的“以色列”,将有助于使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

  美国在科索沃驻军后,向东可直捣俄罗斯的独联体。向南可直插中东威胁石油资源。打开实现其霸占全球的道路。

  难怪美国为什么蛮横无理非要在南联盟驻军,遭到拒绝就开战了!

  美国的野蛮无理横行霸道必然遭到世界人民的反抗!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自二战“珍珠港事件”以来最重大的袭击。世贸大厦被毁,五角大楼遭创。

  美国为什么在9.11事件刚发生就指定是本.拉丹所为呢?

  奥萨马·本·拉登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富豪家庭,其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数家公司,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拉登离开家庭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展开了反抗前苏联的斗争。当时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而大力支持、援助本.拉丹,甚至还将其称为英雄。

  1989年,前苏联撤军后,拉登认为美国已取代前苏联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恶魔”。 本·拉登说:“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拉登宣称:他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人民网2009年07月29日《“恐怖大亨”拉登》)因此,拉登针对美国及西方国家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袭击活动。

  塔利班普什图语的意思是“学生”。在苏联侵阿期间,塔利班曾是反苏力量。1994年,阿富汗陷入全面内战,国内大大小小上百军阀相互混战,民不聊生腐败横行。在坎大哈省,奥马尔率领800多名伊斯兰学校学生揭竿而起,提出“铲除军阀、恢复和平、重建国家”和消除腐败、实行民主、保护民生的口号,激起了人民极大热情和支持。塔利班一路挥师北上,很快在1996年就几乎占领了整个阿富汗,并建立了塔利班政权。塔利班掌权后,取消重重关卡、减免老百姓赋税等措施,促进了阿富汗生产力的发展。使阿富汗有史以来破天荒停止了鸦片原料的生产!

  事实证明塔利班是推动阿富汗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

  美国推翻塔利班的借口是塔利班拒绝交出本·拉登,那塔利班为什么拒绝呢?

  因为在伊斯兰教义的基础上,塔利班、本·拉登、人民大众对侵略者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塔利班与人民大众并不反对本·拉登反美,人民大众认为本·拉登是英雄。如果塔利班抓捕本·拉登定会遭到人民大众的反对,进而影响政权的稳定,再说,也很难去抓。在阿富汗真正的恐怖分子也只有50——100人。

  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权,塔利班不得不在暗地里与美国勾结出卖本·拉登。

  1998年11月至12月期间,塔利班与美国多次会谈。塔利班希望“由美国来杀死他(本·拉丹)或安排对他的暗杀”。 塔利班表示:“如果美国选择这么做,可以用巡航导弹或者其他手段杀死本·拉丹,塔利班将无法阻止这一切。”塔利班还表示:美国的另一个选择就是向塔利班提供巡航导弹,以便塔利班“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塔利班“敦促美国不要再次轰炸阿富汗”。(2005年8月21日北京青年报《解密文件:美国与塔利班曾密谋用导弹炸死拉丹》)

  美国为什么不杀本·拉丹而非要推翻塔利班呢?美国为什么不去推翻本·拉丹同样存在的巴基斯坦、苏丹、索马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美国在下一盘大棋!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山国,地处战略要冲号称中亚枢纽,19世纪起就是英俄角逐的场所。沙皇彼得制定的“南下战略”首先就是夺取阿富汗。前苏联为控制亚洲也是首先侵占了阿富汗。控制了阿富汗就可西顾中东油田,南下印度洋看住波斯湾出海口,北面威胁中国的石油管道。难怪9.11事件发生后,小布什高兴地说:“机会来了”。所说的机会就是美国自苏联实力衰落后就想侵略阿富汗,但苦于没有借口或理由。

  可是对于小布什认为的天赐良机,一些美国人却提出了怀疑。

  以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凯文·巴雷特和扬伯翰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斯蒂芬·琼斯,为代表的75名学者成立了“揭露‘9·11’真相的学者”组织。他们来自于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莱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德卢斯大学等顶尖大学。他们都是有正义感有良心的科学家。

  该组织在网站上指责政府不诚实,说:“几乎可以确定,世贸大楼是被遥控炸弹摧毁的。政府不仅允许‘9·11’事件的发生,甚至也许导演了这件事,以方便推动政治议程。”

  他们在世贸中心废墟上发现了熔化金属是一种高温铝热剂所致(铝热剂常被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因此他质疑政府的解释,并提出了可能是人为使用炸药炸毁了双塔,否则建筑不可能倒塌得那么快,而且大楼倒塌是底层首先开始倒塌后引起的连锁反应等等论据。

  还有就是,政府承认布什在半年前就得到可能发生恐怖的情报。特别是在2001年8月6日中情局给布什的每日简报中,国家出现一些可疑活动,但布什没有采取预防行动。这是为什么!

  由于社会对9.11事件议论纷纷,政府的解释又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因此,纽约时报和cbs调查发现:只有16%的人相信政府,而81%的人认为政府有隐瞒或者说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民调显示:89%的人认为政府有意隐瞒真相。

  虽然真相没有公开,但是这不影响对美帝本质的认识。

  2001年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入侵了阿富汗,至今战争尚未结束。美国进行阿富汗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夺取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中亚,与俄争夺油气资源。最近公开的“维基泄密文件”表明,美国清楚地知道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是一场灾难。但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为了钱就不能在乎别人的灾难了!(2009年12月01日《广州日报》)

  按照美国控制中东和夺取俄罗斯势力范围的部署,阿富汗之后就该解决伊拉克了。

  伊拉克的历史是遭受欺压凌辱的历史。1920年4月25日,英、法拒绝美国参与而制订了瓜分伊拉克石油的“圣雷莫协议”。美国为此与英法打了8年经济战,终于在1928年7月31日,三国又重新制订了瓜分伊拉克石油的“红线协定”。

  二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英国大使说:“波斯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我们两家分,沙特的石油是我们的”。( 新华月报2003年第5期《海湾战火:都是石油惹的祸》)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苏联实力的强大,美国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动权。那时,苏联以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独立为名,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世界各地都敲响了殖民主义丧钟,民族独立风起云涌。当时的萨达姆还是个朝气蓬勃的革命者,他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从西方石油公司手里夺回来进行国有化,人民生活迅速提高。萨达姆还积极参与“制造”了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多次通过对石油的限产、提价和禁运打击美国及其势力,维护阿拉伯民族利益。萨达姆给了巴勒斯坦人民长期、大量的经济援助,直至伊拉克战争前还通过停止石油出口一个月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几十年来,伊拉克是苏联的坚定盟友,属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对其恨之入骨。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欧佩克”(OPEC)成员的2/3,是“欧佩克”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欧佩克”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欧佩克”日产量的1/2左右。美国的60%、日本的65%、西欧的52%的石油来自海湾。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与“欧佩克”产油国的关系相当脆弱。

  另外,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在伊西部沙漠下还埋藏着2200亿桶石油。如果这一推测属实,伊拉克石油储量将超过沙特,跃居世界第一。这怎能不让垄断资产阶级忘乎所以!

  如控制了伊拉克,就可以摆脱美国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掌握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同时使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亚失去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能力。美国如果能进一步控制伊朗(这将是美国“倒萨”战争后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垄断的时代。到时美国将控制OPEC卡住世界经济大动脉,钳制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遏制中国的崛起和欧盟的强大。使美国从世界政治经济中获得巨大的权力与租金。

  首先控制伊拉克接下来是伊朗,最后是沙特这就是美国控制海湾石油的步骤!

  另外,美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即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否则美国经济必然崩溃。因为战争一起经济必然不稳定,资本为了避险自然向美国流动。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比已超过或相当,但政治发展暂时还没有跟上。欧元挑战美元是必然的。欧盟挑战美国也是必然的。因此,美国当前最怕、最恨的是欧元和欧盟!其次是中国崛起!

  以下官方言论是美国的决心,

  小布什的竞选纲领之一就是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其一上台就讲美国有“改变巴格达力量对比的打算”。 2002年,国务卿鲍威尔指出“伊拉克必须改朝换代”。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直言不讳地说:“下一个战场显然是伊拉克”(半月谈2002年第5期《美国何时对伊拉克动武》)

  以下官方言论是美国的目的,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此人被美国国防部推荐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担任重要角色)对德国《明镜》杂志发表的谈话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伍尔西说:“……但是这(指对伊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从短期看,我们的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沙特人对油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百度百科[美]詹姆斯·伍尔西:《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

  《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百度百科)

  2001年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报告提出:“必须解决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三个产油大国的问题”。同年四月,兰德公司的报告提出:“看来中东还将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才能解决石油问题。(《美国为何执意推翻萨达姆政权》时事资料手册2003年第2期)

  以下官方言论是美国的手段,

  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美国人的讲话再露骨不过了!

  海湾战争中美国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而伊拉克战争,却遭到联合国及绝大多数国家的坚决反对。然而美国却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践踏人权”为由于2003年3月20日强行发动战争。战后美国人将伊拉克挖地三尺也没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于是就把责任推给了情报部门。

  伊拉克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遭受国际原子能机构10多年的核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每次核查报告都证明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英因此对国际原子能机构不满,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偏袒伊拉克,并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查,一定要查出来!

  据英国后来揭秘的资料暴露,英国战前就知道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告诉了美国,但英国还是参加了战争!通过揭秘的资料得知,美国自己掌握的所谓资料完全是为进行战争而捏造的。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就讲道:“由于美国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百度百科)美国政府战后成立“伊拉克调查小组”,第一任负责人由前联合国核查官、美国人戴维·凯担任。2004年1月,凯突然辞职并称在伊拉克问题上“我们几乎都错了”。(百度百科)

  美国占领了伊拉克后,2003年4月10日,美国国防部指定美国退役将军杰伊·加纳任“伊拉克重建和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主任。

  5月6日,布什任命布雷默为负责监管伊战后政治和经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7月13日,由布雷默任命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临管会)宣告成立。9月1日,伊临管会公布伊临时政府25名部长名单。

  美国完全不在乎世界的强烈反对,硬是通过战争推翻了一个合法的、享有主权的政府,然后指定一个亲美的代理人控制伊拉克。这就是帝国主义!这就是实力!

  在伊拉克战争后的重建中,美、英独揽重建大权不许联合国、法、德、俄参与项目竞争,美元都流入美国资本家腰包。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美国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个委员会出台了一部新的《石油天然气法》法案。该法案规定,现有全部80个油田中的65个及所有未来勘探的油田交由外国石油公司开发经营。外国石油公司在合同初期获得75%的利润,待收回全部开采成本后,再按20%的利润提取。这种以产量分配利润的形式开了外国公司同产油国合作的先河。外国公司的收益将大大超出产油国的收益。伊拉克巴士拉大学经济学教授纳比利·马苏米说:“如按照《石油天然气法》开放伊拉克油田,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伊拉克已探明油田的2/3将被美英等外国石油公司控制。”(《环球时报》 2007-02-28 第03版 )

  《石油天然气法》法案将给予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和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30年的原油开采权。英国《独立报》对此报道说,这一石油法将使西方石油巨头在伊拉克的石油财富中大捞一笔。

  一切事实都充分说明,美国为占领伊拉克石油进而垄断中东石油,不仅用炸弹还耍了一系列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占领伊拉克后接着就要替伊拉克制定有利于美、英国际垄断集团利益的法律,至此,美国征服伊拉克,控制伊石油资源的程序就算完成了,但其原始动机却暴露无遗。

  为控制伊朗,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伊朗更严厉的经济制裁方案,在投票前赤裸裸的威胁中国:“如果行使否决权,美国将不再保证中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利益。”(联合早报2010-2-17 《港评:以沙特要胁中国 美无所不用其极》)

  这也说明美国确实掌握了伊拉克的石油。美国是一个为了钱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的恶棍。

  通过以上史实,伊朗成为美国下一个目标是注定的了,不容怀疑,因为这是早已被美国列入战略计划的了。伊朗不但有油而且战略位置重要,世界每天有40%的石油通过霍尔姆斯海峡。控制了伊朗不仅得到了石油还控制了霍尔姆斯海峡!美国控制了两伊就控制了OPEC,卡住世界经济大动脉,钳制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美国控制伊朗的目的能否实现,还要看多方力量对比、斗争意志及斗争艺术了。

  至此,还有读者可能认为本文偏离了主题,其实本文试图通过列宁的帝国主义经济政治规律的思想,分析一战、二战以及以来的几次较大战争,使我们认清一个规律,即帝国主义的经济规律使其必须垄断、争夺,而经济上所处的垄断阶段又决定了帝国主义政治上的反动性、暴力性,因此,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的本质需要争夺,争夺必须战争,战争为了争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争夺的目的是掠夺超额利润,只要帝国主义还有一口气在。争夺是每时每刻体现在每一项方针政策和实际行动之中的。争夺是靠实力的,实力强大的一方会残酷无情地宰杀弱势一方,这就是战争。如双方实力均衡时,各自都在养精蓄锐准备大战,此阶段争夺的特点是除大战以外的形式,有经济战(贸易战、货币战、汇率战、)政治战、局部战争等。此阶段属矛盾的相对静止状态。待一方实力一旦下降大战就来了。

  美国挑起朝鲜战争是错误地估计了双方实力对比。由于当初签署的只是停战协议,因此从理论上讲朝鲜战争并没有结束。之所以60年来没有再战,是因为两个集团实力基本处于均势状态。

  按照国际思维,朝鲜属于的中国势力范围。(中国没有这个想法)当前,朝鲜的传统盟友前苏联解体后,继承者俄罗斯无力与美国争夺。美国的全球战略随即转向亚洲指向中国。因此,在朝鲜半岛地区诸矛盾中,中、美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中美国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强势地位,中国则处于次要方面,又有承认美国为世界领导的思维!而朝鲜却不屈服于美国强权,敢于与美帝斗争!这必然导致美、日、韩对朝鲜进行肆无忌惮有恃无恐的武力威胁。

  谈判只是争夺的一种形式,美国最终目的是从中国怀中夺走朝鲜控制朝鲜,即与中国争夺朝鲜。(中国没这么认识)

  美国最终目的的实现并非只用战争,这要看朝鲜的政局和中、俄、欧盟的变化,主要是中国的态度。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朝鲜不是省油的灯!美国实力衰弱,他的主要对手是中、俄!朝鲜只是一个进攻中国的“桥头堡”,是一个不必马上改变的红色“堡垒”。再说经济制裁尤其是有中国全力配合的制裁何必动武呢!因此动武是下策!而空袭、斩首行动是可能发生的。

  如果中俄尤其是中国以不惜武力相威胁,美国肯定不敢发动侵朝战争!

  列宁说:“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其目的与其说是直接为了自己,不如说是为了削弱对方,破坏对方的霸权”。“总想尽量夺取更多的土地,不管这是一些什么样的土地,不管这些土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对于金融资本来说,不仅已经发现的原料产地,而且可能有原料的地方,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当代技术发展异常迅速,今天无用的土地,要是明天找到新的方法(为了这个目的,大银行可以配备工程师和农艺师等等去进行专门的考察),要是投入大量资本,就会变成有用的土地。矿藏的勘探,加工和利用各种原料的新方法等等,也是如此。因此,金融资本必然力图扩大经济领土,甚至一般领土。”(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按列宁的说法,朝鲜还是一个潜在的原料供应地和市场,美国如控制了朝鲜就削弱了中俄在朝的势力,同时抵制了欧盟、南韩对朝的渗透。

  美国颠覆朝鲜是由美国的本质决定的。

  参考资料: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王荣堂主编

  半月谈2001年第5期《制裁伊拉克何时休》

  半月谈2001年第9期《美对台军售》

  半月谈2002年第5期《美国何时对伊拉克动武》

  半月谈2003年第5期《解不开的美伊恩仇》

  时事资料手册2002年第1期《二战结束后美国经历的经济衰退期》

  时事资料手册2003年第2期《美国为何执意推翻萨达姆政权》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2期《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

  时事资料手册2002年第4期《“9.11”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3期《美国新政府调整军事战略》

  时事资料手册2004年第4期《伊拉克局势:回顾与展望》

  时事资料手册2005年第5期《大国能源外交解析》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4期《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大事记》

  《世界史·现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吴于廑等主编

  新华网 2004-03-10《伊拉克重建大事记》

  新华网 2006-08-11《塔利班卷土重来的五张牌》

  乌有之乡2010-12-30《阿富汗战争种种神话》朱安.科尔 著美国中东和南亚问题专家,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伯松译

  新华月报2002年11期《透视美伊战争的幕后》《欧洲人为何对美国说不》

  新华月报2002年1期《美国坚持退出反导条约》

  新华月报2002年5期《别了南斯拉夫》

  新华月报2003年2期2002年《国际军事热点扫描》

  新华月报2003年第5期《海湾战火:都是石油惹的祸》

  世界知识2003年第22期《谁在制造核危机》

  南风窗2001年12月(下)《面对不确定性的新世界》

  《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较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摘自王树增著《朝鲜战争》

  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1日《解密文件:美国与塔利班曾密谋用导弹炸死拉丹》

  《广州日报》2009年12月01日

  工人日报2007年01月20日《伊拉克展开石油“暗战”》

  新民晚报2007年04月03日《伊拉克石油姓伊还是姓美》

  新京报2007-1-28《伊拉克石油变法搅动中东能源格局》

  环球时报 2007-2-28 《按美国蓝本伊拉克出台新油气法案》

  新华网 2010-10-13 《克林顿:懊悔没访朝》

  环球视野 第340期

  朝鲜日报中文网2010-12-05《重新思考朝鲜核问题》

  北方网2004-04-29《9-11遇难者家属追问布什:是否对警报熟视无睹》

  青島新聞網 2002-05-16《布什在9.11前知道可能發生劫機事件》

  铁血网《9·11事件真相:世贸是被炸药炸毁的?》

  百度百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