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从美帝国主义的本质出发分析“朝核”问题 (一)

作者:宫德顺 发布时间:2016-04-02 12:37:1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世间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需要条件有原因的。在冷战期间,朝鲜的经济比韩国强大,人民生活富裕,那时朝鲜也没有搞核武器。通过《历史的全面的唯物辩证的分析“朝核”问题(上)》和《历史的全面的唯物辩证的分析“朝核”问题(中)》两篇文章,我们可看出:前苏联解体后,原先苏美争霸导致的实力平衡遭到破坏,出现了美国一支独霸的局面。美国随即抓住这一时机实施扩张政策,在解决了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后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矛头主要指向中国。由于朝鲜连接中俄的地理位置,又以美国为死敌。因此美国必须颠覆这个中俄的“桥头堡”!

  这就是为什么朝鲜无论怎么显示善意,极力建议签订和平条约,积极创造弃核条件,金大中、卢武铉时期南北和平在望,都不能改变美国颠覆朝鲜的政策。

  现代战争“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产生的(《俄共(布)第8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29卷168页)

  美国等之所以如此霸道、到处使枪弄炮、蛮不讲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由其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帝国主义本质规律的体现。因此,若想了解“朝核”问题的实质和发展,就必须知道帝国主义的本质以及与战争的本质联系。

  可能有读者以为此文章离题远了些,其实不然,不了解这些就不知道今日“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以及战争的实质及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追求利润。马克思对此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论第一卷679页)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多赚钱而展开!资本家为多赚钱会采取一切手段!这是分析、认识、理解资本主义一切现象的入门钥匙。

  资本主义的初期是自由竞争的时代。那时,“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蓬勃发展”。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自由竞争造成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又用更大的生产来代替大生产,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从中产生了并且还在产生着垄断,即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以及同它们相融合的十来家支配着几十亿资金的银行的资本”。

  因为规模大会使成本降低,垄断会得到超额利润。

  “经济上的基本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性;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面-----”。

  垄断就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独占生产和市场。他们控制生产和流通,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统治地位,操纵销售价格和原材料的购买价格,以保证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1865年德国最先出现卡特尔。1882年美国出现了托拉斯,紧接着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也出现了垄断组织。

  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最本质的经济特征。

  “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首先瓜分国内市场,把本国的生产差不多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市场必然是同国外市场相联系的。资本主义早已造成了世界市场。所以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殖民地联系和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

  “自由竞争占统治的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期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0世纪初“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这是全世界资本和生产集中的一个新的、比过去高得多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这时,“帝国主义完成了极少数国家对世界的瓜分,”

  “资本家瓜分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心肠特别狠毒,而是因为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获取利润的道路”。为了追求超额利润他们必然这样做,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由于“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由此便产生了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殊死争夺。

  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工业部门和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跳跃式的。”因此,开始落后的国家后来可能超过先进的国家,即“实力则是随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变化的”。还由于虽然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但“不排除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如果实力对比由于发展不平衡、战争、崩溃等等而发生变化的话。”这就会产生后来实力强大起来了的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重新瓜分是可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这个行星上无主的土地都被霸占完了。世界已第一次被瓜分完毕,所以以后只能是重新瓜分,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

  既然要把有主的土地占为己有,想用友好协商、和平会谈的方式能行得通吗?

  政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由于垄断而“在政治方面,帝国主义是力图使用暴力和实行反动。”“统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暴力,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典型现象,正是万能的经济垄断组织的形成所必然引起而且已经引起的结果。”“垄断组织在一切地方用一切办法为自己开辟道路,从偿付‘微薄的出让费起,直到像美国那样’使用‘炸药’对付竞争者为止。”(以上摘自《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著)

  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规律,决定了重新瓜分土地必然使用暴力,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就这样出现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公开提出战争的目标和重新瓜分领土的具体要求。

  后起的德国企图从英、法、葡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手中夺取南美的殖民地。从俄国手中夺取乌克兰、波兰及波罗的海沿岸。

  奥匈帝国要夺取俄国、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的一部分,并吞并塞尔维亚和蒙特内格罗。

  英国要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独占土耳其。

  法国要夺回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占领德国的萨尔矿区。

  俄国要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并夺取加里西亚。

  日本要夺取德国在中国的胶东半岛以及英、法在东方的殖民地。

  列宁对此说:“无论德国或英、法资产阶级进行这次战争都是为了掠夺别的国家,为了扼杀弱小民族,为了确立对于世界的财政统治。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列宁全集23卷306页)

  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召开了分赃会议,缔结了《凡尔赛合约》。英、法因扩大了殖民地而得到了便宜。美国只是发了横财,但没有取得新的殖民地。意大利和日本虽然也是战胜国,但意大利仅仅分到了非洲东部约17万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日本只在太平洋上获得了一些岛屿。德国由于战败,不仅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还被迫割去了本土的一部分。对此,意、日、德极为不满并力图打破这种局面。

  40年代初,意、日、德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实力超过了英、法,由于实力出现了不平衡,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掀起了。

  二战后的分赃会议于1945年2月4~11日在前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由于内容是秘密的。亦有“雅尔塔密约”之称。会议的规模很大,仅英美两国代表团的成员及工作人员就将近七百人,然而却只是俄、美、英三国决定世界人民的命运!

  根据“雅尔塔密约”,1 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2 按照有利于苏联利益的原则成立波兰新政府。3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外蒙古独立。原属中国由苏、日占领的库页岛归于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可怜的国民党政府虽然也是战胜国,却四个月后才得知“雅尔塔密约”的内容。这就是霸权!这就是实力!

  雅尔塔会议(又称为“克里米亚会议”)是美、英、苏三个大国的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制定二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巨头会议。它与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召开的《凡尔赛合约》分赃会议不同。巴黎分赃是完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分赃。而雅尔塔会议中有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利益。在对待我国利益上,斯大林有非马列主义的沙文主义思想成分,但也有对社会主义长远利益有益的因素。当时美国正武装国民党政权,短期内共产党还看不出希望。(斯大林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如果未来国民党掌权对苏联威胁会很大。尤其苏联当时的实力是远次于美国的。新中国成立后,雅尔塔协议中,中、苏之间大陆上的不平等条约也都取消了。

  二战后,世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一个是以苏联领导的进步、正义的华沙条约组织,另一个是美国控制的反动、非正义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总体看,美国及所控制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实力远比苏联及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要强大,但苏联的实力是明显增强趋势,而且1949年也有了原子弹。因此,美、苏两家都极力避免直接大战,而是支持、策划本阵营成员或本势力范围成员与敌方进行局部战争,以及除大战以外,在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使用间谍、暗杀、围剿、封锁、制裁、拉拢、援助、恐怖、宣传、战争等一切手段,达到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目的。由此产生了自二战后至苏联解体间四十余年的“冷战”。

  “冷战”即双方实力在势均力敌条件下,为避免两败俱伤而产生的争夺形式。美、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在二战结束前,政治家们就开始考虑未来的势力范围争夺了。

  1945年4月1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一份咨文中声称:“在世界各国,美国将要展开与共产主义的斗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的对外政策咨文声明:“世界已分成两个敌对营垒,苏联的‘极权主义’,‘危害着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承担责任,通过经济和财政援助的途径,‘支持各国的自由人民’,‘采取果断的行动’来‘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浪潮’。”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被人们称为“杜鲁门主义(《环球视野》第340期)

  由于当时两大阵营将重兵主要布在欧洲主战场,双方针锋相对又势均力敌。美国就到苏联的薄弱环节——身后东南亚加强攻势。斯大林在“雅尔塔密约”中夺取中国的利益的目的,就是谋划在其身后东南亚加强防御。美国的长远战略是要以日本作为基地,伺机进攻。

  二战前朝鲜被日本侵占,二战后美、苏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分别占领。美苏在占领期间,各自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对所占地区施加影响,推行各自的政策,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机构。北朝鲜在苏联占领期间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倾向社会主义。在南朝鲜,美军的“托管”却造成经济和政治陷入混乱,仅一九四六年间,大规模的示威、抗议、罢工、罢课等活动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甚至产生了针对美军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十月抗争”。后来还产生了亲北方的政治组织和游击队。

  政治和经济形势自然对北方有利。因此,金日成数次提出南北自由选举朝鲜和平统一。苏联军队也为此首先撤出了北朝鲜。

  南方李承晚自然反对普选,他一次次拒绝北朝鲜和平统一的建议。面对岌岌可危的政权,他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并为此制订了“北进统一”计划。为了解决战争一旦爆发后的“后院”安全问题,李承晚对南朝鲜人民游击队和爱国人士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较量》摘自《朝鲜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一九五○年初,李承晚在“新年祝辞”中称:“我们应该记住,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必须统一南韩和北韩。”二月,他率领军界高级官员前往东京,当面向麦克阿瑟汇报他的军事准备计划。四月,美国的高级军事官员先后到达日本,以加紧美军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较量》摘自《朝鲜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十七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顾问杜勒斯来到三八线对南朝鲜军说:“没有任何敌人,能够挡得住你们,无论他多么强大。可是我希望你们做进一步的努力,因为显示你们巨大力量的时候已经不远了。”(《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较量》摘自《朝鲜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从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鲜南北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 00多起武装冲突,而且冲突不断升级。1950年6月25日,大规模的内战终于爆发了。

  朝鲜停战后由其是近几年,前苏联及美国公开一些秘密档案后,有些人提出:是谁开的第一枪挑起了朝鲜战争!

  关于“谁开的第一枪”至今也无法做结论。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南方的经济出现危机人心向北,而政府企图用战争稳固政权。其次要看谁是正义的!谁是反动的!北方打倒南方统一朝鲜是社会进步是正义行为。美国如不干涉就只是内战而没有朝鲜战争。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与苏联对抗争夺势力范围的目的而挑起了朝鲜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美国又以同样目的挑起了越南战争!

  根据瑞士日内瓦(1954年)决议,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裂,越南北方由越南共产党执政,越南南方由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统治。1955年,亲美的吴庭艳在西贡市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1959年越南共产党决定武装推翻越南共和国,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越南共和国组织武装颠覆。1960年,受北方共产党领导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到1961年底,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已经解放了南方大部分农村。革命的大好形势使美国总统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局势(施莱辛格语)。”(百度百科)于是他们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

  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从1961年打到1973年。最多时有52万美军参战。最后美国有60000人死亡、305000人受伤、5000人失踪。财政赤字由此剧增。国内反战浪潮此起彼伏。最终不得不以惨败而撤兵!

  越南战争是美苏两大阵营实力转变的转折点。此后,美国衰弱了下去,苏联强大起来。美国的世界战略处于守势,苏联的世界战略处于攻势。由于此时的苏联已转变为了极富侵略性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因此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发动了侵略阿富汗战争。

  苏联于1971年11月21日支持印度军队向东巴基斯坦发动全面进攻, 1972年1月东巴独立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亲美的巴基斯坦遭到了截肢。苏联在赢得这一胜利之后,又把矛头对准了阿富汗。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南部,是个内陆国家。西可控制波斯湾和中东石油,南可进入印度洋,东可控制东南亚、西太平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早在五十年代苏联就着手控制阿富汗的经济命脉和军队。70年代,苏联为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即以阿富汗为南下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并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可见,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决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动,而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1979年以后,阿富汗总统阿明与苏联的矛盾日益激化。为防止丢失阿富汗这块长期经营的战略要地,12月27日晚,苏联悍然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军事入侵。之后,苏联扶植卡尔迈勒组成了亲苏政权。

  尽管苏联有用现代化装备武装起来的15万军队,可阿富汗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大大小小各种抵抗组织多达数百个。1980年由七大派抵抗组织建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统一战线,在战场上协同作战。并接受了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达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

  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结束了长达9年多的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成为了美、苏实力变化的又一个转折点,从此苏联的实力急剧衰落。在苏、美矛盾中,美国又转化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实力虚弱的苏联成为了次要方面。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联已无力与美国争夺了。

 

  参考资料: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王荣堂主编

  半月谈2001年第5期《制裁伊拉克何时休》

  半月谈2001年第9期《美对台军售》

  半月谈2002年第5期《美国何时对伊拉克动武》

  半月谈2003年第5期《解不开的美伊恩仇》

  时事资料手册2002年第1期《二战结束后美国经历的经济衰退期》

  时事资料手册2003年第2期《美国为何执意推翻萨达姆政权》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2期《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

  时事资料手册2002年第4期《“9.11”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3期《美国新政府调整军事战略》

  时事资料手册2004年第4期《伊拉克局势:回顾与展望》

  时事资料手册2005年第5期《大国能源外交解析》

  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4期《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大事记》

  《世界史·现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吴于廑等主编

  新华网 2004-03-10《伊拉克重建大事记》

  新华网 2006-08-11《塔利班卷土重来的五张牌》

  乌有之乡2010-12-30《阿富汗战争种种神话》朱安.科尔 著美国中东和南亚问题专家,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伯松译

  新华月报2002年11期《透视美伊战争的幕后》《欧洲人为何对美国说不》

  新华月报2002年1期《美国坚持退出反导条约》

  新华月报2002年5期《别了南斯拉夫》

  新华月报2003年2期2002年《国际军事热点扫描》

  新华月报2003年第5期《海湾战火:都是石油惹的祸》

  世界知识2003年第22期《谁在制造核危机》

  南风窗2001年12月(下)《面对不确定性的新世界》

  《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较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摘自王树增著《朝鲜战争》

  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1日《解密文件:美国与塔利班曾密谋用导弹炸死拉丹》

  《广州日报》2009年12月01日

  工人日报2007年01月20日《伊拉克展开石油“暗战”》

  新民晚报2007年04月03日《伊拉克石油姓伊还是姓美》

  新京报2007-1-28《伊拉克石油变法搅动中东能源格局》

  环球时报 2007-2-28 《按美国蓝本伊拉克出台新油气法案》

  新华网 2010-10-13 《克林顿:懊悔没访朝》

  环球视野 第340期

  朝鲜日报中文网2010-12-05《重新思考朝鲜核问题》

  百度百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