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参与引力波探测华人科学家:中国到了突破性发现的时候了

作者:彭大伟 发布时间:2016-03-14 20:4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    |  

  上世纪80年代,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曾在中国掀起科学热。眼下,随着“引力波”、“阿尔法围棋对弈李世石”等新闻一夜爆红,科学热在中国民众心头重现。

  如何理解新一轮“科学热”?引力波的探测由欧美主导,中国在重大科学领域能否奋起直追?记者11日就此专访了此次完成引力波探测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观测站)实验组成员、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又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博士后邵立晶。

  邵立晶在中国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2015年9月加入LIGO,并参与到此次引力波的探测发现进程中。

  在邵立晶看来,引力波的发现可谓是耗时一整个世纪的科学之旅,“从爱因斯坦1916年提出引力波,到2016年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这中间刚好一百年。”

  事实上,邵立晶作为LIGO合作组成员,比世界上大多数人得知这一消息早了近半年。

  “作为LIGO成员,从去年9月中旬知情到现在,连向内人和女儿都没泄密,也是够拼的。”今年2月,当这一重磅消息总算放出后,邵立晶不无调侃地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道。

  谈及引力波的被探测到,邵立晶坦言,“主要是美国与欧洲合作,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不断地资金与人才投入的一个结果。”

  令他欣慰的是,中国已经决定奋起直追。日前,中国科学院发起了空间探测引力波的“太极计划”,中山大学亦发布了引力波探测工程“天琴计划”路线图。

  身在海外,邵立晶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国内上述进展,他还实地探访过中国贵州即将建成的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项目(FAST)。

  据他介绍,中国的引力波探测方案正在讨论中,今后有可能通过发射三颗卫星的形式,以比美国放置在陆地上的两个探测仪更宏大的尺度去探测引力波,“这样的好处是在不同的引力波波段上互相有验证关系”。

  对于中国的太空科研计划,也存在不同声音。有质疑认为,中国目前还有大量贫困人口,是否有必要将巨额资金投入这些“虚无缥缈”的领域?

  针对这些观点,邵立晶认为,从事重大科学探索是否“合算”,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布局,“是平均用力,想着把大家从贫困线中一起拉出来,还是先发展一些先进的科技,通过科学上的某些东西去造福更多贫困人口。”

  他举例指出,先投资在科研领域并取得突破,也许对全人类中的贫困人口会更有益,譬如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

  此外,类似引力波的重大科研项目,其持续时间极长、涉及学科广泛,从而带来非常多的衍生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互联网,就是日内瓦希格斯玻色子项目发现的合作组的技术所衍生的。”邵立晶还举了一个更加日常的例子,人们每天离不开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实现米级的精度,竟然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关,“如果只有狭义相对论,那精度一天累积会偏将近100米,而且天长日久,误差会累积。”

  “欧美启动引力波项目的1970年代,那时的中国还很贫穷,现在的中国和当时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可以向欧美叫板。”邵立晶认为,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应该更多地参与全球重大科学研究前沿的阶段。

  展望未来,邵立晶认为,中国与欧美科学家及机构在这类重大课题上将更多的是合作大于竞争,“可能采取一种分工合作的模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