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游行组织者讲述“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作者:白云怡 发布时间:2016-02-25 21:05:13 来源:环球时报 字体:   |    |  

游行组织者讲述“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2月20日,数千华人在洛杉矶游行示威。  2月20日,数万名华裔在全美40多座城市展开抗议游行,声援被判决二级误杀等5项罪名的华裔警员梁彼得。这是美国历史上华人群体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不少分析认为,它超越了单纯的“挺梁”,而是一次在美华裔的“政治觉醒”。记者采访数个美国城市的大游行联络人,听他们讲述了这场维权活动的始末,了解到新一代年轻移民对改善华人在美地位的期待和做出的努力。大游行华盛顿地区的一名联络人直言,“北美的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改变。”海外华人向有“逆来顺受”“自扫门前雪”的名声,“2·20”大游行给了他们一个团结的契机,不过,这一切也许仅仅是个开端。

 

 

  “无意中点燃的一把火”

  在美国的华人圈里,一个叫“天天”的微信名字最近为很多人所熟悉。数天前波及全美四十多个城市、参与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的华人大游行,与“天天”最初在微信上“无意中点燃的一把火”有很大关系。

  “天天”的真名叫王湉,是个80后,也是这次全美大游行的总联络人。“2月12日那晚,我一宿没睡,因为惦记着梁彼得的事。第二天早上,我决定做点什么,就花两分钟时间匆匆写了一段名叫‘集结号’的小文,发在朋友圈和一个叫‘京范儿’的洛杉矶华人微信群里,说自己想以个人名义发起一个游行,抗议梁彼得遭遇的不公正,如果其他人愿意,欢迎加入。”王湉接受采访时说,“说真的,这个小文写得挺烂的,也没那么政治正确,因为写的时候挺随心所欲,没想到通过微信转出去以后,4个小时不到,就有15个城市1万多人响应。哎呀妈呀,当时我就跟我老婆说,看来这事要大!”

  王湉的“集结号”像是被扔进了石头堆里的爆竹,炸开了很多东西,而社交媒体则像一个放大器,让这把火得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迅速、野蛮地燃烧起来。据王湉讲,“集结号”发出后,全美各地的华人都在添加他的微信。“平均每秒钟就有10个人要求加我为好友,要我建群。我都快累死了,几天几夜都没睡觉。”最终,全美国有四十多个城市加入了“挺梁”大游行,甚至还有3个加拿大的城市也参与了进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微信真的挺‘恐怖’的”,王湉对记者感叹道,“3年前,我号召过一次反对‘辱华’的游行抗议,当时社交媒体还不像今天这么普遍,所以我们主要是用网站、电话联系。很困难,我们自掏腰包花了很多钱,在报纸上、电台上、电视上打广告,呼吁大家参与。但这一次,至少在我所在的洛杉矶,我们没有在联络召集上花一分钱。”

  个体成功与整体被忽视

  在“2·20大游行”组织者眼中,此次游行并非仅是“挺梁”,而是一次为在美华人权益“发声”的群体性行动。对华人来说,半个多世纪前的《民权法案》将“种族平等”定为美国“政治正确”的绝对红线,但“看不见的歧视”仍然无处不在。

  “我们从出生就被贴上黑眼睛黄皮肤的标签。在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我们是少数族裔,虽然我们有了表面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但是大学录取时,我们的孩子被贴上亚裔的标签,职场上我们有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同样一件事儿,他,他,还有她做,都对,唯有我们去做就不对。这也是我们发起这次大游行的根本原因”,大游行休斯敦组织者卿梅对记者表示。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路阳博士告诉记者,作为少数族裔,华人自踏上美国土地伊始便面临着种族等方面的歧视和冲突。1882年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排斥某特定种族的歧视性法案。直到二战期间中美成为盟友,美国才取消若干排华政策。1964年平权法案实施后,华人的地位逐渐得以改善,但歧视氛围一直存在。

  如今,美国华人的职业结构早已不局限于早期的洗衣、餐馆、杂货、制衣等传统行业,尤其是二、三代以上华裔及部分中国新移民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美国华裔也实现了从“低人一等”到“模范少数族裔”的转变。但如骆家辉、李昌钰等个体华人的成功案例,反衬的却是整个族群遭到忽视的处境。甚至“模范少数族裔”的称号也受到部分华人质疑,认为这掩盖了华人长期面临的困难。

  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刘卫东用“游离于美国的主流社会之外”来形容。他对记者说,“非裔已经出了一位总统,也有很多议员和高官。犹太裔早已进入美国政界、经济界和法律界,甚至说他们主导了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不为过。就连同为亚洲裔的韩裔在美国也相当强势,甚至能在好几个日本驻美机构前设置起韩国慰安妇的雕像。相比而言,华人在美国似乎仍是一个被忽视、边缘化的群体。”

  “不团结”的传统

  “美国政客们只要两种票,选票和钞票。从选票数量来说,华人在美国还是太少了,所以政客们经常会牺牲掉我们的利益,去讨好人数更多的拉美裔和非裔群体,不得不说这一点我们天生就很吃亏。比如我所在的加州,之前有政客提出一个SCA5法案,大意是大学录取名额按照族裔人口比例来分配,这对一向学习成绩都很好的华人学生非常不公平。这个法案表面上是为了所谓‘平权’,实质上就是因为当时加州在选举,政客希望博取拉美裔和非裔的好感”,王湉直言,“华人也并不像犹太人,形成用金钱支持政客的传统。”

  实际上,华人人数并不少,在所有少数族裔中仅次于墨西哥裔。但华裔选民一向参政意识淡漠,投票率很低。另一方面,华人议员、高官虽然在增多,但这些个体对华人群体的“反哺”似乎很难看见。王湉和大游行华盛顿地区联络人钟家钰都提到,在政界取得成功的华裔很难对所在族群的地位起到明显改善作用。不同于其他少数族裔的参选官员,几乎没有哪个华裔打自己的种族牌。同样,华人选民投票,更多也是看参选人的党派属性。

  在卿梅看来,华人的某些“传统”也应为今日的困境负责。她对记者说,由于深受“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传统影响,华人普遍谨慎、温和。华人家庭常常教导自己的孩子“枪打出头鸟”“凡事忍三分”,尤其在美国“屋檐下”,更是不要去惹事。这固然有好处,但也导致很多华人受到欺负而不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另外就是,我觉得我们华人内部不够团结”,卿梅说,“以前在一些维护华人利益的活动中,一些朋友原本说好来参加,但当天却告诉我说,要陪孩子去参加补习班,不来了。可是,如果是你自己遭遇了不公,如果是你的家人发生不幸,你还会因为要陪孩子去补习班而放弃对自己权益的争取吗?再比如一些站出来为华人说话的人,却不得不面对华人内部一些冷言冷语和嘲讽。”

  刘卫东表示,长期以来,在美华人“各扫门前雪”的思想十分严重,他们更为关注个体利益而忽视群体利益,更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政治利益,同时不太热衷参加美国主流社会的社会活动。

  “摸着石头过河”

  或许,事情正在起变化,正如此次大游行所显示的——许多人认为这是华人群体的一次“政治觉醒”。

  常驻美国的华文媒体人孙卫赤对记者说,近几年,每当美国社会出现辱华言论或事件时,越来越多的华人会按照美国的方式走上街头。像2008年CNN主播辱华言论、2013年ABC电视台主持人的辱华言论等,都激起全美华人抗议。可以说,现在只要有损害华人利益和形象的事出现,就会有抗议。

  “我们不能老不发声,而且光靠游行还不行,还得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玩他们的政治。”王湉说,“怎么玩?最简单的就是模仿犹太裔,给政客经济支持。去年年底,我们加州华人一起资助了当地一名议员,在我们的支持下,他很快起草并推动了一个法案,把中国农历春节变成了加州一个节日。其实我们华人都不太明白怎么玩政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一些人看来,这既是一种厚积而薄发的自然过程,也有新因素。这次全美华人大游行的参与者众多,几乎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包括王湉在内的数名组织者告诉记者,30岁上下的华人移民充当了游行主力军,他们以“70后”“80后”居多,其中不少人是教授、律师、科研人员、医生。实际上,近几年来几次规模较大的华人群体性维权活动中,这类“新移民”都占据很大比重。

  有人认为,华人新移民与老移民的观念不同,他们对自己的华人身份更自信,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待遇。钟家钰说,比起老移民,新一代移民受到的教育更西化,语言能力强,对政治更热心,愿意更深层次地融入到美国社会。另外,中国国力迅速崛起,使得新移民的自信心更强,遇到不公更乐于发声。年轻移民对先进技术和通讯工具的掌握也使他们有条件组织大规模活动。“总之,北美的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改变。”

  尽管如此,华人为维权而设的团体、抗争经验以及有威望的领袖等都很欠缺,在美国政治社会上话语权继续扩大的前景并不完全乐观。“当下,美国越来越把中国视作一个假想敌,这也意味着如果华裔在美国崛起,美国白人社会势必感到威胁。华裔内部繁杂的思想、不同的派别也是阻力”,钟家钰称。

  “无论如何,这次游行是一次引燃在美华人族群意识的契机”,卿梅说,“这当然是个漫长过程,但我希望多年后当我的孩子问起我为她再美国公平生存的机会做了什么的时候,我可以骄傲地对她说,‘孩子,我做了’。”“很多人说这是华人的一次‘觉醒’,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以前也‘觉醒’过很多次,只是后来常常又睡着了”,王湉说,“也没关系,慢慢来吧。”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