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通海夷道》纪录片今日开播 华侨华人讲述海外创业故事

作者:孙秋霞 发布时间:2020-10-13 13:03: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    |  

《通海夷道》纪录片今日开播华侨华人讲述海外创业故事

摄制团队在肯尼亚纳瓦萨疟疾疫区采访 吴泳斌 摄

  七年前,在深圳华强北做手机生意的冯秋宏,遇上了市场饱和以及经济下滑。当时,中国正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懂外语的冯秋宏决定到迪拜试水。

  尽管刚开始起步艰难,如今冯秋宏和他的欧乐手机,足迹遍布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月均出货量150万台,甚至在埃塞俄比亚也设立了自己的工厂。

  像冯秋宏一样的人还有许多,他们背井离乡,到热带沙漠城市谋发展,靠勤劳与智慧闯出一片天地。

摄制团队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采访 彭蓉 摄

摄制团队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采访 彭蓉 摄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地,广东具有通道与地缘优势,向海而生的广东人逐潮而居,遍布世界各地。

  为了记录华侨华人的生存现状,从2017年8月开始,《通海夷道》总导演吴泳斌带领团队从广州出发,走访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拍摄制作了6集纪录片,并从10月12日起播出。

  “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海外创业的广东人这么能吃苦。”谈起这部纪录片时,吴泳斌感叹道。他告诉记者,在所拍摄的39个故事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广东人在迪拜的艰辛创业故事。

  “广东人在迪拜的工作条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好,他们深夜12点才能吃上晚饭,早上10点多就要到店铺。在异国他乡,为了吃上一口中国菜,他们要用淡水种菜,请朋友将腌制好的肉带过去解馋。”吴泳斌说。

  在肯尼亚也有不少广东人做生意。《通海夷道》执行总导演彭蓉告诉记者,来自中国的抗疟药物在当地颇受欢迎,该药物的经营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名叫吴洪金。

  1990年,吴洪金初次来到非洲,在这里待了整整五年,由于最后一年得了四次疟疾,整个人瘦到不足80斤,他不得不回国治疗。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洪金接触到一款抗疟疾产品。不久后,他便带着这个药物到了肯尼亚。

  十余年间,这款在广东研发和生产的青蒿素复方药物,在非洲二十多个国家推广和使用,不单用于治疗疟疾,还开始用于帮助疟疾高发的国家或部分区域,展开全民消灭疟疾的推广。

摄制团队在迪拜与阿联酋粤商会两位会长合影 李彬彬 摄

摄制团队在迪拜与阿联酋粤商会两位会长合影 李彬彬 摄

  “吴洪金每年都会感染好几次疟疾,他冒着风险,带着老婆女儿在那里安家,感觉他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也是为了当地人的健康,在肯尼亚守了十几年。”吴泳斌说。

  在走访过程中,吴泳斌团队还见到了不少功成名就的华侨华人,包括泰国“黄金大王”陈振治、华人知名室内设计师高文安、著名提琴制作大师曹树堃等。按照吴泳斌的话说,他们都是“走出唐人街”的人。

  “一百多年前,中国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华人出去打工谋生,部分人留下来在当地生活。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用勤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吴泳斌说。

  彭蓉告诉记者,最令她感动的,是祖籍广东的巴拿马华裔工程师黄华昌说的一句话。他说:“我多次到中国寻根,想了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决心背井离乡,从广东到了巴拿马。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祖先,要以他们为荣。不要忘了我们的传统,这是我们最好的遗产。”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