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真面目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真面目
在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提出希望中国能向外资进一步切实大幅开放市场,继续减少外商投资目录和自贸区的行业限制,简化外国直接投资程序。在中美两国强力推进双边投资协定的同时,我们应该警惕外资大量收购和外资不公平收购。
根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数据,在我国已开放的产业当中,每个产业排名前五位的企业都是外资企业。不仅如此,中国进出口贸易中55%是外资,其中高科技出口的87%是外资。根据工商总局的数据,轮胎行业的80%是外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75%是外资,整车品牌的80%和销量的90%是外资或者合资等等。这样惊人的外资企业覆盖率让我们不得不担忧,这些能够左右行业发展的外资公司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在《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中分析了外资大量收购中国企业带来的隐患和应对之法,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外资大量收购的后果
既然外资企业效益这么好,它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我们也是有利的,不但聘用我们的工人,还增加消费,那么我们何必排斥外资?原因很简单,我举个例子,深圳的家乐福和沃尔玛,供货商供货,它们不付钱,找理由把货款扣光的事情时有发生。企业财大气粗,供货商打不赢官司只能被剥削。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外资引进缺乏法制化管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发布报告称中国零售市场的70%-80%将为外资所席卷,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等等。如果预言真的发生,一旦外资占领中国80%的零售业市场,它们会联合垄断,然后上抬消费价格、下压供货价格剥削供货商,将利润合法地汇出中国。如果缺乏法制化的游戏规则,外资将有可能大量收购我们的企业,并且垄断市场,而最大的受害者则是我们的老百姓。
如何应对外资的大规模收购
沃尔玛在美国是绝对不敢克扣供货商的货款的。举个例子,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只要沃尔玛连续欠三名供货商超过5000美元,任何一名供货商都可以到美国的联邦破产法院宣布沃尔玛破产。所以沃尔玛根本不敢欠钱。外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有效的法制化规则。
警惕不公平收购
浙江有一家电器制造企业叫做正泰,德国的施耐德公司想收购它,如果是在美国的话,说不让收购就不让收购了,可是在中国,施耐德想收购正泰,正泰不愿意被收购,你知道施耐德做了什么?到处告,在北京告,在美国也告,在欧洲也告,告正泰仿冒。结果正泰要花40%的经营时间去上法庭打官司,准备各种材料应付施耐德。它们就是采用这种策略,聘请庞大的律师团队、最厉害的律师到处跟你打官司,等到把你打烦了,说不定你就卖了。不过好消息是正泰扛住了没卖,而且还打赢了官司。可是另外一家同样著名的电气公司德力西以19亿人民币的价格卖给外资了。
什么叫不公平的收购?举个例子,德国的博世收购无锡的威孚,其实很多类似的收购都有一定的模式。什么样的模式?一开始,外方出钱,中方出厂房、土地批文,股权各占一半。你认为这公平吗?如果你认为公平的话就太小看外资投资方了,你要注意,我们中国的工厂是纯制造,像博世这些公司,它们收购国内企业的时候是用制造企业来收购我们的制造企业,可是它们还掌控着其他所有环节,包括原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整个链条。所以收购完成之后,成立了双方各占50%的合资企业,它们就会通过价格转移支付体系把收购来的制造环节的利润全部转移到销售环节去,比如转到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环节。虽然对于这家公司的整体财报而言数字是相同的,利润也是一样的,可是对于分割的企业而言,由于把制造环节合资部分的利润全部转移到了非合资的部分,因此造成合资部分亏损。连亏三年,然后双方注资,外资一注资就是20亿美元,中方没钱,怎么办呢?中方股权就被稀释掉了它们就是利用这种方法一步步把中资吃掉。
这就是目前外资企业收购国内企业的常用手法,一开始看起来都是公平的,最后通过一些财务技巧把中方一脚踢开,它们就可以为所欲为。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几年我们的政府开始积极推动相关的法制化建设,比如《反垄断法》的实施。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国内企业?不是我们不喜欢国际化,也不是我们不欢迎外资企业收购,而是因为目前很多收购是不公平的收购。
上图是《反垄断法》落实以来,我国对几家大型垄断企业的判罚。其中对国际芯片巨头高通的罚金高达60.88亿元,虽然只占其2013年在华市场销售额的8%,但是这一反垄断处罚终结了高通依靠其市场支配地位,在业内推动“免费反响授权”的专利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
对于《反垄断法》,我们已经迈出了法制化建设的第一步。我认为我们的政府还应该做得更好、更多,有效地规范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收购行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