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子午:申纪兰是如何打脸易中天和胡锡进的?

作者:子午 发布时间:2022-02-21 08:11:23 来源:子夜呐喊 字体:   |    |  

     按:针对丰县铁链女事件,易中天和胡锡进都在说“贫穷是万恶之源”,笔者曾撰文予以驳斥,相比讲道理,摆事实或许更有说服力。申纪兰不就是妇女解放的楷模吗?而她从“劳动模范”到“扶贫模范”的身份转换,似乎也为我们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农村至今贫困的根源。今天把笔者在申纪兰同志去世时写的这篇文章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吧。

  ————————

  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老人去世了。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她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化石”。

  2011年,申纪兰沉思之后认真地对媒体说道:“当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我)就不投票。”

  这段话算是针对此前几年时间里,某些媒体称申纪兰“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两会,从未投过反对票”的舆论炒作的回应。

  相比奇葩提案频出的代表,申纪兰的提案可谓“中规中矩”,她曾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独立提出和参与的提案有: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列车、飞机场建设、赤壁电站、集中供热工程……这些提案基本都是围绕改善当地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那些“私字当头”的提案相比,立场清晰可判。

  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连在一起,载入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

  申纪兰生于1929年;1946年,申纪兰嫁入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西沟村——过去的西沟村曾经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

  早在抗战初期,西沟村的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1953年,李顺达、申纪兰同时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毛主席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那时,申纪兰是合作社副社长。

  到70年代,西沟村农民人均粮食达到210公斤,追平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1972年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大队农业学大寨经验选编》一文中介绍,

  李顺达和申纪兰同志带领西沟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批示,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的斗争,在河滩上打起六千多米大坝,五百多亩乱石河滩变成了良田,沟里扎了五百多座谷坊,社员们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

  西沟大队党总支遵照毛主席关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教导,把管理财务的大权交给贫下中农……党总支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依靠贫下中农民主理财……

  大队领导班子成员和财务会计人员,多年来都能自觉地坚持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申纪兰同志的工作很忙,可是每年都要做劳动日三百来个。

  1972年 劳模李顺达与申纪兰在平顺西沟开荒劳动照

  西沟大队坚持勤俭办社的原则,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粮食亩产一九七O年就过了千斤关。现有储备粮六十多万斤。全大队仅林业一项总值三百九十多万元,每户平均一万多元。社员生活逐年提高,每人平均全年收入由初办社时的三十多元增加到现在的八十八元。

  这个人均年收入88元在今天看起来是不值一提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两个因素,一个是西沟村本身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适合人类居住”;二是那时的西沟公社承包了社员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尽管那时住的是窑洞)等多项福利;第三个方面就是通货膨胀因素,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我们再来对比那个神话般的小岗村,它在分田单干前夕,也就是1978年的人均年收入是多少呢?——22元!

  安徽卫视节目截图

  相较而言,小岗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比西沟村可以说是好到天边了。

  如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李顺达、申纪兰在西沟村取得了怎样了不起的成绩。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都非常恶劣,早在抗战时期,巍巍太行就是八路军活跃的重要根据地,“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太行一代,而“与天奋斗”的边区合作化努力也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始了。

  同在平顺县,除了西沟村这个模范村,还有一个模范村就是川底村。

  川底村和西沟村同样是石厚土薄,自然条件恶劣,两个村的很多人都是民国年间从河南林县逃荒过来的。实际上这里比林县的自然条件恶劣多了,实在是国民党政权极端反动,逼得老百姓到人迹罕见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地方讨生活。

  川底村的故事与西沟村非常相似,也出了个全国劳模——郭玉恩,1952年农业部授予郭玉恩“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在集体农业三十年期间,川底村治山治水不止,除了沟里改造梯田之外,山地种树种草。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业已成为全国农业的先进典范,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得到协调发展。

  1975-1977年川底村开山取石(左图),修筑大坝(右图),建成小水库一枚

  当时自然条件恶劣的川底村和西沟村人均收入却超过了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这是足以令人佩服的。

  1981年,川底村被当作包产到户的“钉子户”强制分田,后面的故事就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差不多了……

  郭玉恩“领到”的农业生产承包合同

  西沟村的这段经历比川底村更加波折。

  李顺达、申纪兰在70年代已经是毛主席那个年代提拔起来的一线工农兵干部。官至副省级的李顺达在1976年-1978年,接受了近两年的审查,随后恢复职务转至山西省政协工作。1983年7月1日病逝。

  1973年,组织上任命申纪兰为山西省妇联主任,级别是正厅级。省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与陈永贵、吴桂贤他们做法相似的是,申纪兰直接拒绝了。她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回长治环保局工作,曾悄悄地把她的户口迁了出来。申纪兰知道后,第二天就从派出所把户口追了回来。

  1983年,申纪兰坚决要求不再担任省妇联主任职务回西沟,她说:“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做官更能出上力。”这是那个时代的工农兵干部的普遍结局。

  笔者不知道当时在申纪兰身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媒体的公开报道都称1983年申纪兰回到西沟村带头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西沟合作社就像申纪兰的“亲儿子”,是李顺达、申纪兰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她为什么就不能抵制这个事?看来真的应证了“从不投反对票”?——说实话,在“无一是男儿”的情况下,苛责的人有什么资格指责作为妇女的申纪兰呢?

  1985年,申纪兰外出考察,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1987年,西沟将农业合作社升级为“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先后办起了磁石厂、饮料厂等10多个企业,成了西沟村的经济支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全都是集体经济性质的企业。在得以保留的一部分集体经济托底的情况下,西沟村的状况在当地还算不错的。

  俯瞰西沟,绿树成荫

  而与之毗邻的川底村如今已经从当年的先进模范村发展成为当地的扶贫对象:

  郭玉恩“爱国丰产金星奖章”模型背后标牌是川底村的扶贫标语

  但是,在市场大潮中,因为缺乏社会主义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保护,申纪兰创办的村办集体企业很多陆续荒废了。剩余的集体经济能够解决的就业和托底的村民毕竟是有限的。

  晚年的申纪兰从当年的劳动模范又转变成了“脱贫攻坚”的模范。“她心中牵挂着西沟村159户396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媒体语)

  2016年,申纪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从“全国劳动模范”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这种身份的转圜,在笔者看来是极其苦涩的。但申纪兰身上的这种“老黄牛”精神是完全值得我们钦佩的!

  埋头拉车,抬头看路。深切哀悼申纪兰同志之时,对那句“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也有了更深的感触。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