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慷国家之慨:当年管理者收购使多少蛀虫成了亿万富翁?

作者:绝对机密 发布时间:2015-06-08 10:29:0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ddd41a6d979e484bc2475d645950bc9.jpg

  朱主政国务院时倡导实施的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和管理层收购(MBO),造就了如今中国股市上一大批亿万级的富豪,对于这些当年MBO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朱对他们而言是恩同再造。如果不是当年推行MBO,他们可能就会在某个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的老总职位上退休,他们能赚取的收入也是可以预计的,这辈子没有可能成为亿万富豪。

  说起MBO,资本市场最近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件事,就是原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重出江湖,老郑当年就因为MBO时分赃不匀,被独董告发,最后自己糊里糊涂地被重判六年,估计老郑到现在也心理不服,只是自认倒霉罢了。就象如今很多贪官被抓的心理一样,并不觉得自己贪有什么过错,只是怪自己平时不烧香,菩萨没保佑,运气不好。因为当年搞MBO旋风时,老郑的这种操作手法在国内很多企业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一些企业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跟当年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老黄也重获自由,我想他肯定也觉得自己是个“冤大头”,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这种事在国内不过是“小菜一碟”,在国内挪用上市公司上亿也不过是事后谴责一下,哪象老黄才三千来万就换来六年大牢,老黄肯定后悔当年没有选择在国内上市这步棋是大错特错了。

  目前中国的股市上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是从原国有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变性”而来的。这些企业每家的屁股都是干净的吗,我看未必。记者大学刚毕业就在广州市的一家国有企业当厂长秘书,深知以前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的老总那怕是承包经营,在合法的收入这一块其实比员工多不了多少,比如说,一个中层干部一年十万元收入,老总撑死了也就个二十来万,即使有高额的承包奖,他们一般也不敢拿,因为人言可畏。那么当年搞MBO时,管理层收购,动辄数千万的资金是从哪来的,就算是东挪西凑,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如果从银行贷款,也不过是用公家的财产来抵押,事实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为了能实现顺利收购,管理层会采取什么招?首先就是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弄得半死不活的或濒临绝境,如果效益好,政府肯定舍不得搞MBO,只有那些不死不活或濒临破产的企业,政府为了卸包袱,才会卖得爽快。然后在收购时因为是自卖自买,所以他们一方面收买当地主管的政府官员和一些资产评估的中介机构,尽量将价格定得很低,一方面或转移财产,或隐瞒收益,双管其下,他们就用一点少得可怜的钱分期付款收购了价值不菲的原国有企业,往往一家上千人的大厂,一二千万就买下了,首期也就付个几百万。国企MBO的结果就是“黄金卖了个稻草价”。有些地方政府,亏损企业以一元钱的象征价格卖给管理层,更有离谱的是有的甚至倒贴。

  另外,在MBO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家原企业的财务总监几乎都会成为新公司的有一定股权的高管,因为国企的原老总们不管如何做假,如何瞒天过海,但有一个人肯定瞒不过,这就是财务总监,结局就只能是狼狈为奸,利益均沾。

  当年,政府搞抓大放小时,有些城市甚至将一些营利能力很强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也搞MBO,美其名曰“靓女先嫁”,那么就是这些“靓女”最后嫁给谁了呢?“肥水不流外人田”,都嫁给了自己人,嫁给了公司的管理层。

  中国目前的1600多家上市公司,可以调查一下,究竟有多少是私人控股的公司,这其中的控制人又有多少以前是国企或集体企业的高管,他们在国企MBO过程中,是否损公肥私,再运作成上市公司后,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们才是当年MBO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记者奇怪的是:为什么庙还是那个庙,和尚还是那些和尚,方丈还是那个方丈,同样的庙一经“换姓”(由姓公换成姓私),香火就旺得不得了,以前法术平庸的方丈一下子就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如来佛?就算人性真是自私的,难道只有私有化才是国企改革唯一的“灵丹妙药”吗?

  中央政府一再倡议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对于一些当年MBO的国企业说,往往是地方政府“拉郎配”,职工几乎没有发言权,这就是说起点不公平,过程也不公平。他们不是自愿改制,而是“被改制”了。尽管当年实施MBO时,公司管理层为了安抚人心,为了怕员工造反,只得高姿态承诺:不裁人,不减薪。现在反思,如果说在实行MBO前,那些国企的高管们充其量不过是个十万富翁、百万富翁,那么通过MBO后,他们再捣腾成上市公司,他们的身价马上呈几何级数字上升,他们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亿万富豪、十亿富豪甚至百亿富豪。他们从小资产阶级迅速跻身于中资产阶级甚至大资产阶级,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

  “龙门一跃,身价十倍”。资本市场的大门一跃,他们的身价就翻了百倍甚至千倍,可是那些公司的老员工们几乎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他们大部分还停留在温饱型,极少数达到小康型。但他们是以自尊受损作为代价,因为他们的身份变了,以前是帮“阿爷”(广东话就是公家)打工,他们感觉是企业的主人,现在是帮老板打工,感觉是名副其实的打工仔。

  尽管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年不是伊利的独董从内部反水,郑俊怀如今可能就是资本市场上翻江倒海的大鳄,也是数十亿身价的超级富豪,轮不到牛魔王(牛根生)成为“乳业教父”,老郑心中肯定愤愤不平:“老郑时运不济,遂使竖子成名”。

 

  那些以前老国企的“吸血鬼”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的控制者,如果不好好经营企业,回报社会,回报员工,而是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糊弄股民,有朝一日,新帐旧帐一起算,胡润的富豪榜沦为“杀猪榜”也就丝毫不足为奇。

  希望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官员们擦亮眼睛,对一些企业的历史沿革严格把关,将那些当年MBO过程中或巧取豪夺,或蚕食鲸吞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而发家的企业拒之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