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光明日报:青年科技人才打头阵当先锋

作者:张蕾 发布时间:2021-10-06 08:06:34 来源:光名日报 字体:   |    |  

  在我国航天事业走过的60余年光辉历程中,航天人才队伍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数据显示:1956年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职工只有1200余人;199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职工约10万人;截至2020年年底,集团公司在岗职工16.31万余人,其中45岁及以下的占到76.5%。

  “我们始终将人才作为事业兴旺发达的核心要素,通过打造老一辈航天专家言传身教、新一代青年人才接续奋斗的人才培养链条,涌现出以孙家栋、包为民、李东、孙泽洲等‘老中青’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群体和以‘嫦娥’‘神舟’‘北斗’和‘长五’等为代表的大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爱学习、善创新的人才队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介绍,集团公司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解放和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为根本,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激励创新创造、鼓励干事成事的人才成长环境。

  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航天科技集团培养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目前,集团公司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级专家130名,累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841名;集团级专家690名。众多团队与个人获得“共和国勋章”“人民科学家”“七一勋章”“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高质量的航天人才如何培养和造就?通过20余年的摸索和实干,航天科技集团给出了答案:

  其一,坚持“人才高度就是事业高度”的理念,在重大工程主战场识别、培养、用好领军人才。近年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众多高精尖航天人才的支撑。如今,集团公司一大批科技骨干走上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两总岗位,其中8名当选两院院士,入选数量在中央企业位居前列。

  其二,坚持重大工程和重大研发项目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跟进一批、储备一批。建立由院士、国家级专家、集团及院所级专家构成的专家队伍,打造由型号两总、主任师、副主任师和主管师构成的型号研制骨干队伍,形成以领军人才为引领、科技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格局。

  其三,注重厚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沃土,让青年骨干打头阵、当先锋。目前,型号两总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30%,技术研发队伍中45岁以下占比达83%。集团公司每年拿出数千万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探索性、前瞻性和颠覆性项目攻关,并在团队组建、助手配备、经费使用、薪酬激励等方面予以特殊政策支持。

  其四,大力弘扬航天精神,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航天强国重任在肩”成为新时代航天人的坚定信念。在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下,一群“90后”成长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展现着新一代航天人的责任、使命与担当。“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参与进来,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保证它的成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队总装工艺员刘洋说。

  “新时期,集团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发展目标,结合航天强国建设路线图,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远期战略谋划,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作用。”吴燕生说。

            (本报记者 张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