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李旭之:印度疫情及如何看待对印关系

作者:李旭之 发布时间:2021-05-06 23:12:2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一

  印度爆发疫情,成了威胁世界的又一个炸弹,未来情况怎样,现在还很难预测。世卫组织公布印度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在3.5亿到5.3亿,就印度人的贫富差距,生活习俗与卫生条件,或许感染的人数还要多,染疫和死亡还将继续增加。印度富豪们逃往英国等国家,多数国家与印度断绝交通、人员往来,但很难防范不出纰漏。我国与印度为邻,又是个邻国最多的国家,现在我国在经历一年多之后,管控情况非常好,国内经济秩序、人们的生活正在恢复正常,这次变异病毒却突然在印度爆发了,不知道病毒会从哪里侵入。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时显得更为重要。

  印度这个南亚国家,让我们中国人喜欢不起来。从近现代历史上说,尽管印度也是一个饱受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国家,但自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政府就全盘继承了英印政府的侵略扩张本性,不仅侵占我国的藏南地区,对我国还怀有更大的领土野心,还是藏独势力的幕后支持者。一九六二年我们反击印度的侵略,印度一败涂地,至此以后长期与我国为敌,不断主动挑事欲图复仇,去年中印又发生边界冲突,双方都有伤亡。我国一直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但印度政府从不领情,对我国极不友好,充满敌意,但印度又极端自大狂妄,处处想比我国强,但又自不量力,显得很无能,长期为世界所笑。

  这次印度疫情失控,国内哀鸿遍野,死者尸体不能正常处理,死者家人只得自行抱柴焚尸,发出来的视频和图片,让世界看到了一种地狱般的惨状。

  我国领导人向印度政府发去慰问,我国政府表达了可以提供援助的意愿。我国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向印度伸出的援手,但印度却无任何回应。印度的敌意,也让我国国内舆论愤然,表达对印度对其国内民众的无情和对我国援助的不识好歹。其中尤以某中央级的官微发出的中印两张图片的对比,将舆论推向热点,在评论中又形成两种对立,一是责备官微的幸灾乐祸,一是责骂印度的不识好歹。

  当今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都是奉行主权独立的国家(二战后国际秩序下的极个别国家除外)。从道理上讲,印度国内疫情失控,尽管成为威胁世界最大的一颗病毒炸弹,但就解决途径,只得通过印度政府的作为,因为印度国内的任何问题,都首先属于它的内政,但这次它的一个内政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威胁整个世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着想,印度的这个内政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且不单印度,就这次波及世界的新冠病毒,也不是任何一国所谓的自己的内政问题,它第一次成为全人类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因此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显示它的光辉。

  二

  其它都且不论,之所以造成这个舆论热点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我们国内部分人的心态出现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不知觉的。为何要先说到我们自己而不是印度,是因为这个舆论是我国的某个官微引发的,印度驻华大使还向我国提出抗议,再则我们舆论如何,也并不能左右印度政府,也不能遏阻印度国内这场灾难的扩大和更多的死亡,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远没有形成,仍是各自为政的各国状态。

  反省自身总比谴责别人更应该,所以有必要先反省我们国内部分人为何对印度要么幸灾乐祸,要么责其不识好歹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心态。

  这两种态度也是无罪的,任何一个个体人对身外或人或物,都有表达其任何情绪的自由和权力,尤其对于其所恨或不喜欢的,更有这种自由和权力,但对应的也有要承担因其情绪所引来的反作用,如被人谴责或挨打。无论怎样,这些都属于任何一个自然人。正因为不仅仅包括这两种的诸如此类,才会有社会舆论的存在。但社会舆论之所以称为社会舆论,其本质是诸多一个个个体的组成。与个体相对的是集体,那么用集体的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态度,与个体相比就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个体所适用的某些原则对集体不再适用。换句话说,作为一个集体所表达出的某种态度,是这个集体的共同态度,那么集体在表达态度时需要遵循一种符合集体的原则。从常识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原则的差异,比如外交人员代表国家说话,就一定不会出现象个体人那样随意表达情绪,而个体人可以用谩骂、嘲讽等表达他的某种情绪,但代表集体的言行就一定不能如此。虽然有差别,但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个体人在言行上反映出他的做人,集体言行有时也会反映出来,因为任何一个集体都是由人组成的,组成其人怎样,集体有可能也会怎样,但是集体言行可以说是每个个体态度的最大公约数,在要求上首先就限制了某些个体态度的表达。因此在从属上,集体原则从属于做人原则,如通常违背做人原则的言行,在集体中通常难以允许发生,它只得沦入社会,但在社会上,违背做人原则将会受到社会道德的批判或抵制,其所承受的代价是生存困难。基于此,所以从古至今,圣人和社会都要求我们要好好做人,坚持做人的道理。

  三

  话题再转到说印度上。以此次引发舆论的某官微为例,如果这种对比是个体人的情绪表达,是允许存在的,但以集体形式表达则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印度驻华使馆的抗议,那条官微也删除了。

  尽管印度对我们很不友好,但印度国内疫情失控,死亡严重,我们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门代表国家致以慰问和伸出援助之手,展示了我们的友好、关切之情,其他的有关集体部门,应该遵守我们国家的友好态度,不该另行搞出一种幸灾乐祸式的语式,给党和国家添乱,降低国家形象。

  至于为之点赞、叫好的个体态度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情绪,无可厚非,但其本人自己所要承受的是他个人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他本人的做人。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即使再恨某个邻居,若那个邻居家出了丧事,高尚的是放低自己,即便心里再高兴,也不要流露出来,再高尚一点,可以向他表达自己的慰问或者某种哀痛,即使对方不接受,也不气愤。相反若在此时,在门前又唱又跳,就是小人之举,恶人之态,如果引来邻家或观者暴打一顿,只能是自取其辱,怨不得别人。

  印度不回应我们的援助之手,我们也不会强制,毕竟接受不接受别人的援助,是出于对方的自愿,而非我们强制对方接受。我国表达我们的援助之情,是出于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做了我们该做的,至于结果怎样,并不由我们来决定,也即常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至于印度,揣度印度对我国敌意不浅,难以即刻消除,或出于什么“自尊”等等,那都是它自己的事了。

  我们国内部分人如此气愤印度,是他们认为我国现在富有了,强大了,又有抗疫的初步成功,对比印度疫情失控,自以为我比你强,我比你好,施援无反应是不识好歹,说白了从中流露出倨傲的部分人对印度的一种嘲讽及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我援助你你就得接下。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心态,不仅非常不适合官微的言行,也不符合做人的原则。即使内心厌恶之,此时不作声即可,但高调以自秀优越的心态表达内心情绪,只能让别人另眼相看了,其实有损形象的是自己。

  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这种心态下,还有部分人扬言我国复兴将再现“万国来朝”的盛况,这不仅不符合现代国家理念和交往原则,也给别国对我国心怀芥蒂,这对我国自己的发展并没有任何益处。“厉害了,我的国”所造成的国际负面影响足以警示了。

  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的援助,都是一种两相自愿的原则,从来没有强要的援助,也没有强迫接受的逻辑。不论哪种援助,都有一种情在其中,无论有偿还是无偿,真正朋友之间的援助还好说,一般关系下的援助,其实都是要偿还的,但因此产生的人情债有时很难还。因此,我国以前可以真心援助别人,但不接受任何援助。这种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其实是明智的。我们真心援助别人,可以换来别人的真心回报,受益至今;不接受援助,因为一旦接受,因为情有远近和关系的厚薄,就会有接谁的不接谁的,谁的多谁的少,谁的好谁的更好,很可能中间会出现不友好问题,尽管别人嘴上不说,但内心会有看法。后来我们接受了国际援助,但有一些好事者,将每次的国际援助以多少排名,不知这种排名让某些援助国看到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古话说“礼轻情意重”,在排名时就丢了。

  部分人这种自秀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心态,还因为我们丢了很多传统美德,衡量标准只剩“钱和物”,不再知道“道义”的价值和力量。出现嘲讽别人和高高在上的这类暴富心态也就不奇怪了。

  别人怎样无关自己,但自己首先要做好自己。我们的很多传统美德,有必要再重新进行学习,不能富了物质,低了精神和品性。

  四

  关于如何处理好当前的对印关系。

  在原则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将印度人民与印度政府分别对待的原则。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说,我们说要把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但日本的民意调查表明,日本绝大多数视我国为敌;当我们把美国黑人视作朋友时,黑人专门欺负弱小的华人,连日本人韩国人都遭殃;当我们把台湾省人民与民进党区别开来时,我们发现台湾省人民用选票把蔡英文推上地区领导人宝座。最后呼吁善良的人们醒醒吧。

  可以说,在表象上是如此,但深入分析,便可以发现,不是这条原则错了,如果这条原则错了,就不可能历史地成功改造日本战犯、国民党战犯,就不可能诞生三个世界理论,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学懂建立这条原则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使用这条原则的本事还远远不及毛主席,或者说可能还不会使用这条原则。

  对印度也是一样。印度人民在这场疫情失控的灾难中受难,某些集体不该看笑话,更不能有幸灾乐祸的心态,而应该给予必要的同情和关心,即使不能做什么,最好不要说过分的话,更不要做小人之举。首先,谁都有面临灾难的可能,没有谁永远没有灾难,今天受难的是他人,也许明日受难的是自己,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印度政府的性质和无能,加重了广大底层人的苦难,最该谴责的是印度政府,而不是广大的普通民众,虽然很多普通民众跟随印度政府敌视我国,一是因为现有的传统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二是因为他们很多人还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印度已有广大的印共毛队伍)。如果我们以此机会向印度人民表达和致以我们的同情和支援,一定会得到部分印度民众对华态度的转变,就像我们至今不忘抗日时期来华支援的印度医生柯棣华大夫一样。

  中印关系是要永远对抗下去,还是走向一条友好的道路,这决定于两国之间如何选择。如果走向友好,也决定于中印两国之间谁先表达出友好的意愿,总要有一方先表达出友好的意愿,是印度还是我们?如果想永远对抗下去,非常简单,就如社会舆论中对印的某些态度一样继续下去就行,而且颇能自我感觉爽心痛快。如果想促进中印友好,就需要努力改变一些作法,如现在宣扬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一定也会得到部分印度人民的亲近感,用我们的真心援助和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思想赢得部分印度民众的心。如果援助仍不能公开得到印度政府的回应,也可以通过商业、民间的渠道施以援助,这种援助可以无偿或有偿,也可以以商品交易的方式,毕竟在困难时,别人能卖给自己也是要心存感激的。切忌伤口撒盐永远是增添仇恨的愚蠢之举。

  若只图一时口舌之快,只会无利反增弊。如果能借此援助印度换来一定的民心,那么将来假如印度政府再有犯华之举,其国内就会增加一种遏阻力量,那对我们是有利无弊的。

  2021-5-5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