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由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领导人气候峰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宣告我国为此所作出的努力和承诺。今年及“十四五”期间,我国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都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领导人气候峰会讨论的主题“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正是当下全球关注的焦点。就在前几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提供的所有关键气候指标及相关影响信息归结起来只有一点——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持续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以及其带来的重大损失和破坏,都正在影响着全人类。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强调,即使我们的减缓措施取得成功,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趋势仍将持续数十年。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异常严峻。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为最大程度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作出努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并践行各项承诺。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2020年的降幅已经达到48.4%。去年9月,我国首次向全球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今年通过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纳入其中。五年规划是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纲领,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彰显了中国的决心。
一直以来,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减少和抵消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努力践行碳中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通过退耕还林等方式,使得绿色净增长面积占全球净增长总面积的25%,相当于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净增长面积之和,其中植树造林占比达42%。日常生活中,民众也不断改变生活方式,更多人选择骑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参与各种形式的植树造林等。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为碳达峰和碳中和作贡献。
“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保护和珍惜这个淡蓝色的光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这段话,是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从那张由迄今为止人类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一号”所拍摄的地球照片《暗淡蓝点》所得到的启示,也曾被用于强调停止全球暖化进程迫切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地球是为当代人着想,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世界地球日提醒人们,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
(本报评论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