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桂永浩 发布时间:2020-04-16 10:02:19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整建制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里,两次被抢救回来的患者和华山医院、同济医院的医护团队一起比心。周健摄/光明图片

4月4日,参加全国哀悼日默哀活动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位抗疫英雄与30位学生一起,面向医学生誓言碑宣誓。王芸摄/光明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医科新思考】

  3月3日,在武汉抗疫前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通过网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学生们开讲特殊一课。课前,他对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这段时间,我在武汉的感慨是,医学是一个好专业,希望大家珍惜。”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成为新时代最闪亮的英雄。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健康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能级,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公共卫生拔尖人才?

  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疾病谱和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发生转变,这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绝不会是我们人类面临的最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更需要精准发力,为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打出“组合拳”。

  新时期医学教育要以整体思维贯穿

  3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临床医学相比,公共卫生被称为“看不见的战线”,而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此次疫情中两者的紧密关系更为凸显。因此,当下的医学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整体观念,打破限于各自专业系统内培养人才的局面,形成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整合行动的大气候,让更多顶尖公共卫生人才脱颖而出。

  在学科布局方面,医学教育尤其应注重基础、临床、公卫“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既各自发挥学科优势,又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领域的“预防医学”是所有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公共卫生学院专设预防医学教研室,给非公卫专业医学生开好相关课程。此外,还在社区医院等建立实习基地,让临床医学生也能接受公共卫生系统的训练,将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培养既有良好的临床技能又有宽广的公共卫生视野的医防结合的临床拔尖人才,应成为未来的目标。

  学科的融合不应仅限于医学内部,当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除了要肩负起应对传染性病和慢性病的重任外,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变化、新发再发传染病和人口结构改变等重大挑战。除了医学专业素养外,信息学、基因组学、传播学、文化能力、基于社区的参与性研究、政策和法律、全球健康和道德等,都是新时代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用好、用足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的整体优势,全力推动实施医学各学科在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上的重大改革,致力于培养一批医、工、理、文融通的,适应全领域、具备多种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新时期医学教育要做到顶天立地、放眼全球

  时代纷繁变化对于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传承,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理念要有一以贯之的坚守。

  对于公共卫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几代公共卫生专家达成一致共识的是,一个优秀的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一定是能够顶天立地的。所谓“顶天”,即在国际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学习吸收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开阔眼界和思维,以扎实基础和前沿理论武装头脑。所谓“立地”,即脚踏实地深入群众,到现场到一线基层摸爬滚打。从血吸虫病防治,到抗击甲肝、SARS、H1N1流感、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每一次历史上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有“公卫人”以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在一线为国民健康奋战的身影。

  就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尤其应注重依托国家和地区重大任务,引导专业学位学生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论文选题,在课题论文、课程实践中将学生推向一线进行锤炼。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显示了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疫情没有国界,健康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进一步放眼全球。在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建设中,聚焦公共卫生重大问题和政策,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路径,通过推进全球健康研究加速拓展国际合作路径。全球化视野下的公共卫生人才应该更加关注超越国界的健康议题、决定因素和解决方案,提倡学科间的通力合作,促进人群预防和临床治疗之间的有效结合。

  此外,医学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面向未来的能服务于全球公共卫生保障事业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目前,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已在坦桑尼亚、马拉维、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建研究中心和学生实践基地平台,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暑期学校、海外名师讲座和海外教学基地,探索面向全球健康发展的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实践模式和经验。通过分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中国故事,发挥国际智库作用,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新时期医学教育更需要人文情怀的底色

  医学本非冷冰冰的科学,它有着人文关怀的“温度”,综合性大学的医学生更需要有人文关怀,要成为“有温度”的医者。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先后派出497位白衣天使驰援武汉;更多的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坚守上海抗疫一线,守护上海的城市安全。医学生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一线志愿者行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在很多抗疫动人瞬间流露。

  此次疫情也更凸显出人文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课程应成为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阵地。人文医学课程建设应形成合力,推进“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引领人文医学教育的新发展。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无论怎样,疫情终将过去,留给医学教育的思考始终在延续。从此次抗击疫情可以看到,医学教育关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领域,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读医科。因此,医学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也需要持续地改进,包括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政府的投入等等。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双一流”建设为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也提出新要求。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教育,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作者:桂永浩,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颜维琦、张春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