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平子:序·在插队下放的日子里

作者:平子 发布时间:2016-12-16 15:20:3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文革回忆系列

e9a359abf78eb3427686204b70295570.jpg

在插队下放的日子里

  文革中的一九六九年底,十四岁的我随父母下放插队,来到了苏北农村,直到一九七五年五六月份,十九岁的我才随父母一起回到生我养我的省城,苏北农村便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魂牵梦绕。

  像我这样的插队,与一九六六、六七、六八年毕业的初高中老三届知青的插队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都是由城镇户口转为农村户口,国家按老三届知青标准给我们下拨盖房子的经费,以后与老三届知青一样,靠参加生产队农业劳动,挣工分、分粮食养活自己。不同的地方是,老三届知青第一年每月可以领取到国家很少的生活补贴,我则没有;老三届知青至少已达到十六岁才成为农民,而对我这样的人却没有年龄限制,要在更小的年龄就必须学会承受非常沉重的农业体力劳动;老三届知青与城市里的父母家庭相分离,我则因为父母也下放到生产队来了,与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顾。

  当时像我这样随父母下放农村的年轻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父母为城市个体经营者,下放后父母与孩子等一家人都成为了真正的农民,与农民一样,完全靠挣工分为家庭唯一经济来源,这部分城里人到农村后,叫“下放户”,他们的孩子叫“下放户子女”,由于全家人均不擅长于农业,生活非常艰苦。另一类就是我这样的,父母为国家干部,带工资下放,叫“下放干部”,我这样的人被称为“下放干部子女”。于是,农村就出现了三种城里来的年轻人:老三届知青、下放户子女、下放干部子女。这三种人中,生活和精神最艰难的是老三届知青,最宽松的是下放干部子女。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与当地农民一样,在艰苦的体力劳动中过日子,都是免不了的。

  也许青少年时代的四五年在一个人全部的生命时间中并不算长,但是如果是在艰苦中渡过、在不加任何修饰的真挚中渡过、在纯洁的激情中渡过,就会在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然后生根发芽,影响几十年的生命品质,即便遇到复杂社会环境,在变化莫测中生活,也不会因“风雨”和“嘈杂”而丢失做“大写人”的道德底线。

  现在有些人似乎对那个年代深恶痛绝,但作为过来人的我,感觉却不一样。

  我愿意以真人、真事写下那个动乱年代的真实,既不隐讳被“左”的思想所扭曲的政治行为,也揭示:劳动人民、经过战争考验的革命干部、正直的知识分子才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真正的脊梁,同时写出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成长。

  我们这些随着共和国出生的一代人,即便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也比父辈们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要好得多。而我们的后代又比我们的那个年代生活富裕,却普遍缺失了信仰,丢失了幸福的感觉。

  我写这些文章,至少可以告诉他们,劳动者是美丽的,在任何时候生活中都有美好和幸福,关键从哪个角度去观察,脚踏实地的去创造积极的生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