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姚忠泰:回忆往昔端午节

作者:武汉 姚忠泰 发布时间:2016-06-09 08:17:1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又到了中华农历端午节,各地人民群众可能要纷纷动手划龙舟、包粽子,这种风俗习惯,是对古代伟大爱国者屈原的祭祀。屈原出身贵族家庭,自幼聪明过人,很早就担任朝廷重臣,具有远大抱负,主张内修政理起用贤能,外抗侵略反对投降。由于奸佞小人的陷害,他遭到罢官流放;通过接触底层百姓,他对人民疾苦更加充满同情;在偏远荒野的居住地,他写下许多忧国爱民堪称绝唱的优秀诗文;都城陷落消息传来,他因理想破灭毅然投江而死。

  童年时代我所在的乡村端午节,总是充满那么浓郁温馨的人情味。当然,那也是共和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时代的普遍社会风气。

  记忆中第一次过端午节,大约在我两岁时。奶奶在厨房里面一边用锅蒸着粽子,一边在饭桌上继续包着粽子。粽子蒸熟放凉以后,四岁的哥哥伸手抓起粽子就吃。我在一边看着很是觉得奇怪,那种东西怎么能够吃呢。当时奶奶把一个粽子递过来,我吓得哭着连喊“不要”。奶奶无奈地摇着头,觉得我很奇怪。

  又有一次,是在我学龄前,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基础上逐步走过来,那时老百姓日常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饭桌上很少见到营养食品。过完端午节不久的一天全家吃着中午饭,哥哥由于伤风感冒,吃了一点米饭,就放下碗筷,接连咳嗽几声,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母亲看见状,就把家里过节仅剩的唯一咸鸭蛋从瓦罐里取出来,放到锅里煮熟以后,递给哥哥。哥哥剥开蛋壳,刚吃了一小块蛋白,见我站在一旁眼馋,就把咸鸭蛋递了过来。“弟弟,你吃蛋吧。”然后他背着布袋书包,转身上村里小学去了。当时我真不懂事,竟然津津有味地吃完了整个咸鸭蛋。

  还有一次,我刚读村里小学不久以后遇到的那个端午节。当天我们在家吃上午饭的时候,邻居刘阿婆(五十岁以上农村妇女习惯称呼)到我家来串门,看见饭桌上一个菜碗里面摆着几片腊肉,当场几乎流了口水。她家经济条件很差,每逢过年才能吃点猪肉。细心的母亲留意到了,赶忙用筷子选了一片大块的腊肉递过去,刘阿婆激动得细嚼慢咽了好一会儿,之后还不停地舔着嘴唇,连声感谢母亲,说自己享受了一次人间口福。恰在当天下午,刘阿婆的老伴从生产队驻外做工地方(县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放假回来过节,挎包里装着两斤左右粽叶。刘阿婆想起我家没有买到粽叶,立即从自家粽叶里面拿出一半送到我家,交给母亲的手中,说是“还情”。母亲推迟不过,只得接受了刘阿婆的一份心意。

  以上几个故事都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半期,而且是我亲身经历过国的,虽然已经度过许多沧桑岁月,乡情依然梦萦魂绕。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经济虽然还比较落后,但是民风格外纯朴,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充满无产阶级感情。可惜,几年过后连土地、空气和湖水都变得愈加污染。

  社会主义时期端午节的美好情景,永远留在亿万劳动人民心里。如果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劳动人民就必须重新当家作主不受奴役。

  忠于祖国,情系百姓,坚贞不屈,舍生忘死。屈原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如今特色时代,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