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九零后读通鉴:伏羲如何用音乐稳定国家115年?

作者:赵丹阳 发布时间:2015-07-15 15:32:2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摘要:《礼记·乐记》曾经有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确,治世中盛行的音乐和安而且快乐,说明其政治太平和谐;乱世中风靡的乐声则悲怨而且愤怒,说明其世政动乱而不协调;濒亡国家的主旋律悲哀而又伤心,说明奸盗横行、人民困苦。“音乐”是人之情感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它所寓寄的思想与百姓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是紧密相联的,它能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九零后读通鉴》卷一:三皇纪

 

  原文:帝作荒乐,歌扶徕,咏网罟,以镇天下之人,命曰《立基》。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弦二十有七,命之曰离徽,以通神明之贶,以合天人之和,亘桑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而乐者自是兴焉。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

 

  大意是,伏羲探索到了天地自然之元声,欲用之以德化四海,于是开始垂创“音乐”。其咏《扶来》之曲,唱捕猎之歌,并以其中深刻的奥义和美妙的旋律来安定人心,更著述作谱,名为《立基》,想把这当成兴致太平的根本。又因为桐、桑二木,其材均能发声,于是斫桐木以为琴,绳蚕丝以为弦,弦有七十二条,唤作离徽。而后将之演诸庙堂之上,以感格神明,使其歆享降福;奏诸江湖之间,以合和众心,使其互贤互敬。又绞丝作绳,缠于桑木之上,造为三十六弦之瑟,并教授百姓弹拨之法,以期净化民心,令人调养性情,正本清源。于是五音、十二律、六十调由此大兴,致令辅成王业,邪僻不生。伏羲氏凭此承运践祚115年之久,然后才寿终正寝。

 

  丹阳讲评:古来的先贤“审音制乐”,其用有三:首要的是“察民情”,其次是“正风俗”,最后是“图治体”。

 

  一,察民情

 

  《礼记•乐记》曾经有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确,治世中盛行的音乐和安而且快乐,说明其政治太平和谐;乱世中风靡的乐声则悲怨而且愤怒,说明其世政动乱而不协调;濒亡国家的主旋律悲哀而又伤心,说明奸盗横行、人民困苦。“音乐”是人之情感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它所寓寄的思想与百姓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是紧密相联的,它能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所以《乐记》希望在上者能够关心音乐,以此作为考察时政、纠偏补漏的手段,从而实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的道德理想。

 

  二,正风俗  

  《史记》中曾就音乐对人身所起的作用有精辟论述:“闻宫者,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者,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所以,性情急躁者,当咏《风》章,以慢其心志;桀骜少礼者,宜歌《颂》篇,以增其谦退;优柔寡断者,应吟《齐》律,以成其速捷;自私寡爱者,须歌《商》乐,以导其慈善。

 

  三,图治体  

  世有五音,国有六政,其欢欣交通,始泄太和之秘:

 

  王化之政宜于统大,其弊也迂,迂则乐散,散则纠之以术;策术之政宜于理难,其弊也谲,谲则乐诡,诡则施之以亢;矫亢之政宜于治侈,其弊也残,残则乐哀,哀则匡救以仁;仁德之政宜于养民,其弊也慢,慢则乐逸,逸则齐之以威;威猛之政宜于讨乱,其弊也暴,暴则乐怒,怒则反施以技;技略之政宜于治富,其弊也困,困则乐懑,懑则复归以王。由是贤圣以乐审法,因时为业,动不失机,其道光明。

 

  故曰: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鉴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