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抗美援朝老兵李春华:60余载扎根深山守护群众健康

作者:熊勇 张淑娴 刘洋 发布时间:2023-09-12 10:51:37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字体:   |    |  

  盛夏时节,艳阳高照。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马南社区一个小院里,86岁的李春华蹒跚着在院子里走动,细细翻晒着晾在笸箩里的中草药。

  “妈,天气这么热,您腿脚又不方便,别总在太阳底下站着了。”小女儿张若寒将母亲搀进了堂屋,转过身接着翻晒起中草药来。

  “这活都干了好多年了,一天不干浑身不自在!”李春华坐在竹椅上,眺望着屋外的远山,享受午后的静谧时光。年过八旬,满头白发的李春华依旧耳聪目明,只是因为年轻时上山采药、给村民们看病,走了太多的山路,落下了风湿病,如今腿脚不太利落。

  68年前,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李春华脱下军装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用大山里的草药为贫苦的乡亲们看病治伤。年岁渐长,她把衣钵传给小女儿,两代人共同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图①:20世纪70年代,李春华在大队农村合作医疗站制药。作者供图

  图②:李春华晚年腿脚不便,不能上山采药,就教授乡邻辨识草药。作者供图

      “在战场上心里没有‘害怕’二字,救治伤员最要紧”

  1949年9月,47军南下湘西剿匪,麻阳的穷苦百姓翻身解放。一个瘦小的姑娘挤到了征兵干部面前,“我叫李董云,今年12岁,要报名参军。”

  听到小姑娘说不同意她参军也要跟着部队走,征兵干部实在拗不过,笑着对她说:“要不改名叫李春华吧,到了部队要像春天一样大放光华!”

  小姑娘使劲点了点头。从这个新名字里,打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李春华,开始憧憬“大放光华”的美好人生。

  因为年纪小,李春华被分到47军140师文工团。她特别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有空闲就在地上默写汉字。一次被上级领导看到,就把这名好学的小战士送到医疗队学习。经过短暂培训,1951年4月,李春华随部队奔赴朝鲜,成为一名战地卫生员。

  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李春华为了及时救治伤员,把罐头盒倒扣在地上,俯身把耳朵贴在罐头盒上,听到哪边有响动,就去哪边的阵地抢救伤员。一次运送药品,炮弹落在卡车旁边,司机受伤脚不能动。从来没开过车的李春华,在司机指导下把车开回了救护所。

  李春华最难忘的事,是一次抢救伤员时,她和战友刚出战壕,炮弹就在不远处爆炸。从昏迷中醒来环顾四周,她发现护士长已经牺牲。此时,爆炸声还在耳边不断响起,李春华抹掉眼泪,戴上护士长的袖章继续去抢救伤员。

  上甘岭战斗,李春华亲眼目睹战友们在坑道中浴血奋战,她记不清多少次冒着枪林弹雨去抢救伤员。一次,1枚炮弹在她身边不远处爆炸,她正在救治的那位战士用尽力气侧身护住她。战士咧嘴笑着对李春华说:“你是医生,作用比我大。”遗憾的是,那位战士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李春华心痛得号啕大哭。

  回忆军旅往事,除了战场上的烽火硝烟,李春华的记忆深处,还留下很多温暖的瞬间:战友们看她瘦瘦小小,主动背着她过河;在野战救护所,伤员忍着伤痛逗她开心;休息时,她在战友们的指导下学会了打枪,手枪步枪都会打……

  后来,有人问李春华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害不害怕,李春华说:“在战场上心里没有‘害怕’二字,救治伤员最要紧!”

      “长春不缺一个保健医生,但长坪的乡亲更需要我”

  1953年,16岁的李春华参加了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毛主席说我年纪这么小就参加抗美援朝,我对毛主席说,我虽小但走得快,不影响为人民服务。”李春华说,“毛主席说战场上要争当英雄,回到祖国更要在建设中争当模范。我一直记在心里,一刻也不敢忘。”

  1955年,李春华被分到吉林省长春市一所幼儿园当保健医生。不久后,她探亲回到老家麻阳长坪村,看到苗乡医疗条件落后,群众缺医少药,李春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起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再怎么起早贪黑劳作全家也吃不饱饭,是乡亲们省下口粮接济他们。

  “长春不缺一个保健医生,但长坪的乡亲更需要我,回家乡我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李春华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当医生。

  李春华脱下军装,背起医药箱,成为一名跋涉在崎岖山路、奔波在村村寨寨的乡村医生。哪家媳妇到临产期,哪家小孩爱闹夜,哪家老人患眼疾,哪家大嫂该换药……她都时时记挂在心。在当地村民眼中,李春华有“三快”:说话快、走路快、做事快。丈夫是乡干部工作忙,父母公婆也不在身边,大女儿出生后李春华就带着孩子出诊。

  一个风雪夜,李春华刚刚出诊回来,就听到急促的敲门声。邻居大妈说隔壁村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突发急病,已经来找过李春华两次了。李春华顾不上暖一暖冻僵的双手,背起女儿挎上药箱,提着马灯又出发了……

  李春华说,自己认准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1963年,她随丈夫迁到绿溪口乡羊古脑村,把城镇户口转成农业户口,“身份不重要,守在老百姓身边、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最重要。”羊古脑村与麻阳县城一水之隔,当时没有桥相连,出行只能靠小木船摆渡。环境的改变,没有改变李春华的医者初心。她照样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看病送药。

     “只要还走得动,我就要为乡亲们服务”

  “要继续战斗,提高医术,积极为党工作。”转业回乡时领导的嘱托,成为李春华后半生山村行医的追求。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征求大队同意后,李春华带领村民们开荒种药材,收获后卖给当地药材公司,挣的钱给村民们购买药品。她还摸索出用板栗花浸膏或片剂治疗细菌性痢疾,用黄花和鱼腥草制药注射治疗脉管炎,都很有疗效。

  1967年,李春华在羊古脑大队办起湖南省第一家农村合作医疗站。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到1979年上半年,医疗站共采药3000多公斤,自制黄连素片17万片,研制脉管炎注射液1万多支。

  经过多年实践,李春华探索出一条解决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新路子,她在乡村医疗一线的坚守和付出也得到各级认可,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当选湖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面对荣誉,李春华不改初衷扎根农村。张若寒回忆,1981年母亲曾让担任公社领导的父亲把回城指标让给医疗站的一个同事,自己选择继续留在农村。

  “这么多年过去,我永远忘不了自己叫李董云时的苦难,也感恩叫李春华时过上的好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感谢共产党。我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只要还走得动,我就要为乡亲们服务。”如今在村医疗室,人们还是常常会看到80多岁的李春华慈祥地和来看病的乡亲们聊天,虽不坐堂开方,却不时传授祛病保健的招法。

  在李春华的影响下,儿子当了兵,一个女儿成为教师,另外两个女儿学医毕业后,一个在乡卫生院工作,年纪最小的女儿张若寒“留”在村医疗室。

  如今年过半百的张若寒,已经沿着母亲的足迹,当了20多年乡村医生。“在母亲身上,我看到老一辈医者如何救死扶伤,学到的不仅有仁术,还有仁心。乡亲们称我一声‘张医生’,是对我的信任,我要把他们的健康放在心上,像妈妈那样一辈子为乡亲们服务。”张若寒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