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人民群众为何对这支队伍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作者:雷少逸 发布时间:2023-08-08 21:28:35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字体:   |    |  

  洪水呼啸着涌向村庄,不少房屋瞬间被摧毁。所到之处,都是洪水冲刷过留下的痕迹,倾倒的树木横亘在布满碎石的山路上。沿途道路受山洪影响严重、多处中断,车辆无法通行。

  一名13岁的女孩双腿、右臂受伤严重,失去知觉,病情恶化。陆军某合成旅官兵决定尽快转运送医。他们遇到河水阻断就用肩膀扛,穿越横枝断木就用双手举,途经狭窄路段时就手递手地传递通过,一组队员体力不支就由另一组队员接力……经过13小时的艰难跋涉、连续奋战,女孩终于被成功转移至疏通道路,就近送往医院救治。

  这一幕发生在北京房山。救援视频发布至网上后,受到网友广泛点赞,“看到你们就有满满的安全感。”

  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连日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坚决贯彻习主席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积极参与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一仗接着一仗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在河北涿鹿县也有这样暖心的一幕。在当地断水断电的情况下,受灾村民架起柴火给前来救援的子弟兵煮面。为了让辛苦的子弟兵吃得好点,他们在物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给每碗面里加了鸡蛋。有网友评论,“人民和子弟兵,就是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这些天,不少被子弟兵爱护的群众,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感谢和敬意。虽然遭遇自然灾害,遇到挫折困难,但人间真情汇聚成的暖流在每个人心间悄然流淌。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群众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仍为奋战在妙峰山的武警北京总队官兵送去矿泉水等物资。

  在K396列车乘客撤离途中,一位70岁老奶奶把分到的饮用水倒给搀扶她的小战士,拉着他的手心疼地直抹泪:“他夜里都没睡觉,太心疼了,比我小孙子还亲。”

  暴雨中,一位刚脱离困境的母亲面对镜头时感动落泪。“我的孩子是被一路背过来的,那名战士和我的大儿子一样大,22岁。”

  在河北涿州,一栋楼千余名群众被困,大家心急如焚。暴涨水势中,一声“解放军来了”的最强音盖住了翻滚的激浪。人民子弟兵暖心喊话安慰,“别着急,我们大部队马上到。”群众高喊:“谢谢人民子弟兵!”

  而当任务完成时,军车缓缓启动,道路两旁不停地传出“谢谢”“辛苦了”“珍重”的道别声。车内官兵和车外自发前来送行的群众相互挥手,依依惜别。不时有群众给子弟兵送去水果、饮料、小食品等,表达谢意。这就是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在群众眼里,人民子弟兵浑身透着一股英雄气,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为什么?因为军心连着党心民心,每个军人心中都装着沉甸甸的人民情怀。宗旨所向是人民,胜利之本是人民,力量源泉也是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植入血脉,铸成这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

  于是,我们看到:堤坝边,陆军某旅官兵排水清淤、加固堤坝;湍流里,空军某部官兵用搭人墙和填沙袋的方式减缓水势,驾起“生命之舟”转移受灾群众;城镇旁,武警某支队争分夺秒筑起一道阻隔沙墙;山路上,某工化旅搭建机械化桥梁打通生命道路;暴雨中,联勤保障部队某医院救助伤员,为受困群众问诊送药……当人民身处险境时,一句“子弟兵来了”总能给予安全感。“感谢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才是我们要追的星”……一句句感言,汇聚成一句话——“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实践证明,人民有难,军人当先。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在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的一栋老宅墙壁上,当年人民军队留下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历经90多年的风雨,依然清晰可见。

  从建军之初,这支军队就视人民的利益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守护者、笃行者。从抗洪抢险到抗震救灾,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疫情,人民军队总是舍生忘死、迎难而上、冲锋陷阵,用忠诚担当守护万家灯火,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铮铮誓言,用血肉之躯铸起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

  面对这样一支心中只装着“人民”的队伍,人民群众又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不敬重、不拥护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