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云:深刻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特别是首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顾历史,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提出“一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这个实际不仅包括现实的实际,也包括历史的实际,包括文化。也就是说,原来的“一个结合”实际上包含了现在“两个结合”的内容。既然如此,那么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提出来、把“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呢?该如何理解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呢?可以从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与文化的特性特质有关
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积淀,是与人类发展相生相伴的精神支撑,它以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至今仍然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以,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广大人民群众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就会出现文化认同的危机,甚至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有助于我们在把握实际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客观实际,还要关注现实的人——有着独特价值体系传承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也有助于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化文化认同,维护文化安全,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几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传统文化严重受挫,文化自卑之风盛行。一些人把 5000多年中华文明斥为愚昧、腐朽、专制、落后的象征,认为西方文明才是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进步的,主张全盘西化,甚至有人极端化地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西方思想文化猛烈涌入中国。一些人鼓吹西方普世价值,鼓吹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在文化上更加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得以彰显,并被重新评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历史上中华民族饱受挫折而一次次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却从未中断的文化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制和反对国家分裂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中华儿女增强爱国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动力,也是在世界范围的文明激荡中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2021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并不是影响我们前进的历史包袱、负面资产,而是中国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优势。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概言之,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有利于重新摆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激活 5000多年中华文明,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
三、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结经验教训而首先提出的重要命题和结论。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首先是让马克思说中国话,然后再指导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进而对中国化过程本身的内在机制、实现条件等加以反思、完善。
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他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韵,它才更有亲近感、亲和力,才更容易为中国人民接受、在党员和群众中传播。而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说到底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有的放矢”“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知行合一”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韵的词语,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等思想,并多次用“愚公移山”等故事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这既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以典雅、凝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表达其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涵盖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等方面,并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内涵,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有“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有“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精神,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作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齐家、为政的观念已经明确纳入新时代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必须遵循的准则,成为党员干部加强纪律建设、家风建设的明确要求。
总之,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使我们对中国特色、中国具体实际有了更加准确、全面、系统的理解,避免了对实际的单维理解、片面理解;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获得更多的中国表达,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来源:即将出版的《党的文献》2023年第4期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