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简化字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作者:司罗红 发布时间:2021-07-11 11:51:17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中国国家博物馆5月31日发布的《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收录《汉字,一笔一画写文明》分册。新华社发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庆市丰都县5月23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比赛。熊波摄/光明图片

  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质疑汉字简化之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厰空空”,割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只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其法定地位。经过历史沉淀、专家整理的简化字,不但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提升了文字沟通效率,而且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

  简体字是古代文字的组成部分

  虽然简化字是在简体字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但简体字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更不是专家在屋子中面壁冥想创造出来的,简体字在历代手写文献中均有出现,是古代文字的组成部分。比如,“马”的简体形式在东晋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中就有出现。有网友质疑博物馆展品为赝品的所谓“证据”之一,即简体字“乱”更是在北魏时期就已经作为“亂”的俗字而存在。《颜氏家训·书证》已有“自有讹谬,过成鄙俗,乱旁为舌”的记载,颜真卿所书《颜氏干禄字书》中也标明“乱”是“亂”的俗字。在欧阳询、米芾等书法大家的碑帖中,简体的“乱”也时常见到。

  简体字与繁体字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两者并非依次出现,简体字也不都是繁体字的机械简化。简体字出现的时间非常早,部分简体字甚至远早于繁体字。例如“虫”一般被认为是“蟲”的简体字,但实际上“虫”作为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比“蟲”出现的要早得多。

  简体字在古代主要是俗字,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的个人信件书写和非正式作品的抄写等。简体字与常用于印刷和正式场合的正体字形成互补关系。《颜氏干禄字书》通常将俗字与正字并写,并指出正俗,同时还专门指出俗字、通字和正字的使用范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卷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进士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贵介经注本文,碑书多作八分,任别询旧则。”

  简体字在古代的使用频率已经很高,王力先生就指出,“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不少……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当今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大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简体字,它们的出现时间早且在许多文献中都有使用,是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化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上有部分人认为,由于推行简化字,许多人读不了古书,从而阻断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形成“繁体字文化”和“简体字文化”两个断裂的阶段。其实,字形的演变并不会阻隔中华文化的传承。记录中国文化的不只有以楷书为主的印刷作品,也包括手写、手抄等竹牍简帛,还包括镌刻文字的甲骨和青铜器。汉字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正式字体,还有常用的草书、行书等辅助性字体。虽然这些字体出现的时代不同,使用的场景也有差异,但这些文字都以自身的形体特点与形式,记录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字体系。

  文字形体伴随历史进程而逐渐改变,特别是由篆书向隶书的演变,使汉字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汉字形体的改变并没有隔断中华文明,同理,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形体转变也不会隔断中华文明。

  汉字由繁到简的转变符合汉字的演变规律,是汉字自然发展变化的结果,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容易实现“用简识繁”,许多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被官方接受并认定为正体。比如,“礼”通常被认为是“禮”的简体形式,但早在唐朝“礼”就已经被认为是正字。

  简化字对繁体字的改造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形体构造符合汉字的“六书”理论,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保留轮廓和特征,如:飞(飛)、齿(齒);草书楷化,如:长(長)为(為);换用简单符号,如:鸡(鷄)、汉(漢)等。这些简化字符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并通过类推构造了大量的简化字。简化字很容易与原有的繁体字对照起来,经过简单训练阅读经典文献并不困难。此外,当下电脑的普及和科技手段的加持,繁简之间的转化能够瞬间完成,繁体字转化为简化字的准确率已经非常高,不使用繁体字也能阅读古籍。古典文献学专家张箭介绍,简体字版的古籍比繁体字版古籍要印得清晰,也便宜得多,更利于购买和收藏,对古籍整理也非常有利。因此,简化字是汉字自然发展的结果,具有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简化字能创造更丰富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包括古代文化,也包括当下创造的各种先进文化。简化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提升社会文化程度,为创造更丰富的文化打好基础。难认、难写是汉字公认的痼疾,鲁迅说,“不费他十来年功夫,就很难跨过。”钱玄同认为,“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因此,很多仁人志士力主简化汉字。

  古代读书人多是统治阶层,数量较少,他们穷经皓首只为通过读书博取功名,识字、写字、考证字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近现代以来,科学发展使教育增加了更多传统语文学之外的内容,文字的交际属性被突显。简化字的笔画数和字数都大大减少,使学习者能用最经济的手段最快地跨越文字障碍,提高交际效率,为其他知识的学习留下更多时间。知识分子的增加和知识的多样化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现代的绝大部分作品都由简化字书写,这些优秀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简化字也可以创作出高艺术水准的书法作品。临摹古代书法作品,揣摩古意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路径,因此繁体字在书法界广泛使用,但有人认为书法只能使用繁体字就有失偏颇。中国对书法的认可固然有形态美的追求,但更多是“意象”之美的崇尚,《兰亭序》的逍遥自然,《祭侄文稿》的悲愤痛楚,《寒食帖》的沉郁苍凉才是它们更大的魅力。如上所述,简体字在古代碑帖中也大量存在,临帖揣摩也能探寻古意,进而创作出经典作品。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的许多经典作品都使用了简化字。特别是启功先生,他的书法作品多以简化字为主,常采用行草方式书写,增加了飘逸灵动、自然清新的感觉。

  汉字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脊梁”,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通用的规范汉字大多为简化字,它们在促进文化教育、加速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就,创造了丰富文化。但是,尚有部分人对简化字理解不够,认为后起的简化字隔断了中国文化。其实,简化字符合文字形体的变化规律,不会隔断中华文化的传承;源于古代简体字的简化字本身就是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作者:司罗红,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