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发掘语言宝藏的价值

作者:曹志耘 发布时间:2021-05-03 09:35:01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意义


  编者按: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信息沟通的钥匙,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然而与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很多语言和方言正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日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二期建设,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促进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

  语言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看待一种语言或一个国家语言资源的价值,从交际工具的角度或文化现象的角度去看,结论可能会有所出入,甚至大为不同。本文主要在文化现象的范畴内谈论语言资源价值及保护的意义。

  我国语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价值也可以像其他资源一样,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衡量。

  从数量方面来说,语言的种类、方言的种类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语言资源价值的基本标准。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当今世界上共有约6700种语言,我国拥有130多种语言,占比并不算大。不过,从语系和语族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5大语系,另外还有1种语言(朝鲜语)语系不详;在5大语系下,共有13个语族,28个语支。这在世界九大语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另一方面,汉语拥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土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又可分为成百上千种小方言土语。例如,吴语内部分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6片,有的片内部还分为若干小片。实际上各片、各小片内部的差别仍然很大,有的竟达到无法通话的地步。浙江省金华市范围内的方言都属于金衢片,但金华和义乌无法通话,义乌和东阳无法通话,东阳和永康无法通话……基本上一个县一种话甚至几种话,各县之间都无法通话。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方言的种类及丰富性堪称世界之最。

  综合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两方面的情况,可以说,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资源的质量体现在资源的功能、质地、储量、再生性、便利性等方面。如何衡量语言资源的质量?似乎少有人探讨过。笔者认为以下这些因素较为重要:使用人口和分布地域,历史和文化内涵,独特性和稀缺性,战略性。

  “使用人口和分布地域”好理解,汉语就是最好的例子,相反的例子是有的语言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个人使用。“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指语言起源时间的早晚,发展演变过程是否复杂,沉淀积累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否丰厚,书面文献是否发达丰富等。这方面主要关涉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的学术研究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独特性和稀缺性”则指该语言是否为本国所独有,在语言结构或演变方面是否具有独特性,在语言特征、认知方式或文化表达方面是否属于稀缺种类等。“战略性”是指该语言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是否具有特殊或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战略性有时可能会与使用人口和分布地域负相关。例如,满语在今天的使用人数极少,但它对于解读清代海量的满文档案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具有战略性。

  综合以上多种因素来看,也许可以说中国语言资源的质量价值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中国既有使用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的语言,如汉语、藏语;也有很多具有独特性、稀缺性、战略性的语言,如分布在我国边境地区的语言中有几十种属于跨越两国甚至多国的跨境语言。汉语中粤语为粤港澳地区共用,闽南话为闽台地区共通,粤语、闽语、客家话等方言还大量分布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甚至太平洋诸岛,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沟通海外华人华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

  一种资源要不要保护,一方面要看它的价值,是否值得保护;另一方面也要看它的存在和生存现状,是否需要保护。如果这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不存在保护的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如今连水和空气这两种最常见的资源也到了亟须保护的地步。

  我国是语言的宝库,我国的语言资源极富价值。然而,我国的语言资源正处于急剧减少和消失之中。当然,这种现象不限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字是全球大约有40%的语言已处于濒危状态,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2019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明确提出:“应将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纳入联合国相关发展议程中,确保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平等、互鉴、理解、对话、包容,捍卫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应根据本国语言国情制定科学规划,及时有效地开展本国的语言资源调查保护,并让相关语言群体参与到有关工作中来。”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语言资源,传承语言文化,高度重视语言多样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特别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2020年10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利用语言资源的方针。

  语言资源保护的意义

  我国在2015年已启动实施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今天看来,语言资源保护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科学有效保护语言资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日渐萎缩之际,通过科学规划,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调查保存当今我国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文化的实态语料,及时抢救保护濒危语言方言,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语言大数据平台,为掌握语言国情、政府决策和社会应用提供服务。通过数千个地点的语言资源调查和持续开放的语言数据汇聚,构建覆盖全国各地语言且资源不断增加的语言大数据库,使之成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国语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提升我国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为全面掌握语言国情、提高政府语言决策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开展语言数据挖掘、开发语言智能和文化产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创造新的广阔空间。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独特作用。语言是民族、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对我国语言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整理的基础上,科学保存保护好方言及各民族语言,实现以语言生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语言文化文明融合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及时防止和化解语言矛盾冲突,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

  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语言濒危已成为世界性课题,我国成功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语言保护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语保工程的经验、标准、技术等将为推动世界语言资源保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曹志耘,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