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维和营里的文化使者

作者:于东海 王学勇 发布时间:2020-03-01 10:18:38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一根红绳,两端各系了一个盛满水的碗,被一名杂技表演者拿在手中、衔在嘴上,不断变换着方向旋转。经过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后,碗里的水依旧未洒。水被倒掉,换成汽油,用火点着,绳子被表演者高高抛向空中再稳稳接住……台下的观众看得心惊肉跳,不由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今年除夕夜,在南苏丹朱巴“联合国之家”中国营春节联欢会上的一段表演。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既有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的官员,也有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孟加拉国等国的维和官兵,中国杂技表演让他们赞叹不已。

  进行“水火流星”杂技表演的并非是专业演员,而是中国第六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的队员张亚朋。当晚,他成了晚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是“出镜率”最高的演员,整场晚会的12个节目中,有6个他参与了演出。

  张亚朋,皮肤黝黑,别看外貌平平,却“身怀绝技”。来自“中国杂技之乡”——吴桥的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熏陶,9岁便开始跟随姐夫学习杂技,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参军入伍后,在新兵营一次训练间隙,张亚朋一串难度颇高的后空翻让新战友们一下子都记住了他。新兵下连后,张亚朋被分到装甲步兵连,担任车长职务。在练好专业技能的同时,他也不忘在业余时间继续磨炼自己的杂技特长。在他心里,中国杂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每次团里举行联欢活动,张亚朋都会主动请缨为战友们表演杂技,他的表演也总能为大家带来惊喜和欢乐。

  2016年,张亚朋跟随中国第七批赴南苏丹(瓦乌)工兵分队出国维和。“走出国门,便代表国家,如果有机会,我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技艺展现给世界!”临上飞机,张亚朋在心里暗暗期许。那一年中,他为当地群众和外军官兵表演了多场中国杂技,不但增进了友谊,还成为维和营里的一名文化使者,受到大家的喜爱和称赞。

  2018年,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张亚朋入选维和待命部队,参加“可汗探索”集训。他利用休息时间,又自学了川剧变脸、舞狮和魔术等新技能,在共同联欢时,为来自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的官兵进行了表演,让许多外军官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9年底,张亚朋跟随中国第六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部队再次出征。刚到任务区两个月,便迎来庚子年春节。领导将组织一台春节联欢会的任务交给了张亚朋。这台维和营里的春晚,将邀请外国友人参加,是增进友谊的一次联欢。

  与以往不同,张亚朋既是晚会的演员,又首次担任了晚会的副导演。刚开始时,他毫无头绪,身边的战友都是扛枪的汉子,平时训练没得说,但是一说表演节目,大家都挠起头来。学习杂技的经历让张亚朋懂得,再不可能的事儿,只要肯踏踏实实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做成。他带着战友们一遍遍地排练,一次次的修改调整节目,经过紧张地筹备,12个演出节目逐渐成形。

  演出当晚,张亚朋既期待又担心。几个节目过后,台下外国友人和战友们热烈的掌声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演出非常成功。联欢会结束后,联合国的官员和外军指挥官纷纷主动找他合影留念。

  春节刚过,维和步兵营组织队员去当地的孤儿院慰问,张亚朋又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带去了中国杂技表演。孩子们的脸上洋溢起久违的笑容,临走时,孩子们都拉着张亚朋的手,不舍得让他走。

  身在异国他乡,张亚朋觉得作为一名“蓝盔战士”,带着和平使命出征,既是和平的维护者,也是文化与友谊的使者。他愿将自己深深热爱的中国杂技艺术带出国门,展现给外国友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