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奉贤:为了核事业,他用生命书写无私奉献
1、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作为爆炸力学方面的技术骨干,时年26岁的林俊德参加了“争气弹”核试爆炸任务。他发明的“林氏”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核爆实验中首战立功。自此,作为功勋装备,它应用于各种高尖端武器试验之中,出现在试验场的各个角落。
2、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场区实验,林俊德总是尽可能地离炸点近点、再近点。一次在野外搞实验,爆炸物等了好久都没响。对讲机中,只听他大声命令:“你们都不要动,我来弄。”便匍匐向前,迅速拆除引信,排除险情。每次他都把危险留给自己。
3、做实验,林俊德更是精细把关。一次,某技术研究需要制作钢丝网筒,到底是用1毫米还是2毫米的钢丝、中间留多大空隙?为了这个技术细节,林俊德和课题组成员跑了十几个商店,逐一比较。有人不解,林俊德严肃地说:“不要小看这些细节,搞科学就要一丝不苟,差一丁点儿都可能功亏一篑。”
4、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核试验到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始终瞄着最前沿、最难啃、最急需的课题攻坚克难,争分夺秒,马不停蹄。一年300多天,他几乎都在大漠戈壁、试验场区度过,艰辛不言而喻。
5、2012年2月,林俊德院士向马兰基地领导汇报工作,司令员发现他神色憔悴、身体消瘦,劝他进行全面体检。在领导和家人多次催促下,林俊德赴北京看病,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6、面对猝不及防的重大变故,他没有慌,更没有乱。此时,他想到的是手头上已到关键时刻的国防重大科研项目还未完成。为了科研工作,抢时间完成任务,林俊德先后拒绝了北京301医院和西安唐都医院的手术和化疗方案。
7、从5月4日发现病情,到5月31日去世,林俊德度过了28个艰难而非凡的日日夜夜。特别是入住西安唐都医院生命的最后8天里,他数次下病榻,几度在电脑前向学生交代他的重大国防尖端科研思路和已有成果;而对妻子儿女和家人,他却没有留下一句话。
8、“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使我们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这是我们的传家宝,千万不能丢。”这是弥留之际,林俊德最后的交代。
9、林俊德为了铸造大国重器,为了中国国防事业,隐姓埋名扎根于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核试验基地马兰,长达52年,直到生命终结。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地说:“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全军英模挂像里多了林俊德和张超两位同志……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文字素材来源自2019年第15期《求是》文章《梦牵罗布泊》。本文插画/刘晓亮)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