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读懂朴素的真韵

作者:马祖云 发布时间:2019-06-17 10:01:11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何为世间至美的品格?庄子论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寓意在于,大繁若简、大美若素,越朴素的,才是越本真的、越恒久的、越高尚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静水流深,看似深邃的天地万物,其实简约朴素,平凡安然。”之于人亦然,淡泊朴素者,追求的是内心的纯净、精神的富有、事业的收获。人生绚丽的硕果,每每根植于简朴而深厚的生活沃土中。

  作家柳青曾说,我喜欢并习惯于陕北庄稼人的朴素。他为了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于1952年毅然作别京城优越生活,举家迁往陕北长安县皇甫村。抵达当地,他找了一座破庙安家,同百姓一样吃粗粮、穿粗布。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直是这样的形象:褂子对襟,裤腿高挽,满口乡音,一副地道的关中老农模样。他能在地头间盘腿坐着与群众拉话;哪个婆姨有家事纠纷,便上门调解言和;哪个乡亲生活有难处,就靠上去帮一把,将一颗赤子之心和一腔质朴情怀融入了生活深处,创作出鸿篇巨著《创业史》。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往今来,举凡大德大智者,每每低调生活在淳朴的无形中。他们是一座挺拔的山峰,近之,令人景仰高大;他们是一片波澜不惊的大海,观之,让人心胸开阔;他们是一部蕴含博大的厚书,阅之,使人感悟深刻。

  他在美国是顶级科学家,是享有“上流社会”待遇的著名人物,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后,他总是身着绿色军装和旧式中山服,功成名就后,依然住在不足百平米的老房。他给自己定下“四不原则”:不题词、不为他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斯人,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他是享誉世界的显赫专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对住房和用车从不讲究,夏季总穿着数十元的T恤衫,年愈高龄依然跋涉在泥土中。斯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做官平易,任领导干部后,简陋的办公室里仍然是一张旧式写字台,一把修补过的藤椅,室内不安空调。斯人,即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

  这一系列名家大师,腰包里并不缺钱,但除了工作生活必需外,几乎都捐给了公益事业。他们没有潇洒飘逸的风采,却有挺立伟岸的风骨;没有张扬傲世的气派,却有可敬可佩的气质;没有荣华富贵的奢求,却有坚毅执着的追求。正是这些质朴而伟岸的身躯,撑起了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在追寻党和人民军队的精神谱系中,会令人感叹,艰苦朴素原本就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是不忘初心的精神底色。共产党人从立业、创业到成业,一路走来,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铸就了自强不息的特质和品格。

  1949年,党中央从西柏坡进京“赶考”时,毛泽东欲见民盟主席张澜,让卫士长李银桥给他找件“像样”的衣服。李银桥翻箱倒柜,但皆为补丁衣裳,便喃喃说道:“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呀。”毛泽东笑答:“历来是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嚼得菜根,百事可为嘛。我们会考出好成绩的!”正是这种“嚼得莱根”的艰苦精神,使共产党人坚韧不拔、无往不胜。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始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曾几何时,一些党员干部沉湎享受、养尊处优,甚至以权谋私、徇私敛财、挥霍无度,把为官从政作为通向“及时行乐”的途径,最终断送了政治生命。

  今天倡导艰苦朴素,绝非让党员干部刻意去做“苦行僧”,也不是把俭朴作为衡量干部品质的唯一尺度,而是要弘扬朴素中蕴含的那种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情操,不求奢华、甘于平淡的品格,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意志。只有提振这样的精气神,才能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中,取得新时代“赶考”的优异成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