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天翻地覆慨而慷

作者:汪建新 发布时间:2019-05-17 09:47:20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毛泽东诗词里的新中国

 

  毛泽东诗词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宏伟史诗,反映时代呼声,顺应时代潮流,描绘历史风云,纪录伟大实践。毛泽东诗词的主题和内容,可以新中国诞生为界来划分和把握。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近代中国更是苦难深重。民生多艰,水深火热。毛泽东所面对的旧中国,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民族危亡激发了毛泽东的救国热情,他立志要“改造中国与世界”,毅然投身到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堪称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诗意总结,毛泽东纵情欢呼“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人民共和国横空出世,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50年10月5日晚,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期间,毛泽东欣然赋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中国社会进入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新时代。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搏击风浪时,遥想起曹操当年的文治武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但内心却情不自禁地赞美新中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地动三河铁臂摇

  “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中国人民不仅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千方百计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诗词也告别炮火硝烟,转向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挥毫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他十分欣赏中国大地呈现的“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大好局面,高度赞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愿望是如此迫切,想象奇特地勾画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发展前景。

  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我国南方地区长期横行肆虐,危害极其严重,是旧中国遗留的历史包袱之一。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特写《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的经过》。毛泽东读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一首诗写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第二首诗反映新社会人民改天换地的壮举和驱逐瘟神的盛况。“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只用两句话就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场面,已经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改天换地,洋溢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魂牵梦绕的韶山。他深入田间,走访群众,请乡亲们吃饭,可残羹不剩的情景使他内心隐隐作痛。他百感交集,吟成《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不是现实的场景体验,与其说是诗人的一种浪漫笔调,不如说是人民领袖对未来美好前景的一种热切期盼。

  1965年5月,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他抚今追昔,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接连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当年的流血牺牲和不懈探索,已经换来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井冈山已经“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多了楼台亭阁”“江山如画”。恰恰是这种巨变,使“千里来寻故地”的“寻”字显得更具回味余地,使“旧貌变新颜”的“变”字更具有称心如意的意味。

  高天滚滚寒流急

  树欲静而风不止。1950年6月,开国大典才几个月,中国人民刚刚投身于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之际,我国东临的朝鲜半岛又燃起了战火。1950年11月《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妙香山上战旗妍”的“战旗”,是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战旗,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间正义的战旗。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国际社会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美苏争霸,西方势力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而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势不可挡。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梅花欢喜漫天雪”。他蔑视各种国际反动势力,视其为“蚂蚁”“蚍蜉”“苍蝇”“蓬间雀”。“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他坚决反帝反霸反修,坚定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深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又踏上“赶考”的漫漫征程。毛泽东十分注重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代新人。“南京路上好八连”正是“赶考”路上涌现出来的一个英雄集体。1949年7月,八连进驻上海南京路执勤。敌人曾预言: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红”着进来,将“黑”着出去。而八连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永不变色。1963年8月1日,毛泽东为“好八连”赋诗《杂言诗·八连颂》,这是他唯一一次为一个部队单位写诗。“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这是对好八连的热情礼赞,是对党和军队的谆谆教导,也是对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拒腐蚀,永不沾”“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成为八连精神的诗意表达,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作者:汪建新,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