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善于学习,勇于创造——评彩色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

作者:齐铸文 发布时间:2019-05-05 02:03:1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1975年01月

bfe6a88a691aa16233234e7ab2836170.jpg

   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正在向着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新成果相继涌现。最近,银幕上又升起了一颗“闪闪的红星”,为“儿童团”唱出了一曲壮丽的赞歌,在广大工农兵观众的心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部彩色故事影片的出现,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新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新成果,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深入发展开放出来的灿烂新花。它为我们如何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塑造成长中的儿童团英雄典型,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革命样板戏是实践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典范。革命样板戏的成功经验,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毫无疑问,这些普遍规律,对于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题材的创作,都是适用的。彩色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的创作者们曾说过,这部影片的拍摄是“学习革命样板戏的一份考卷”。它以自己的优异成绩,在如何学习革命样板戏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闪闪的红星》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普遍规律同自己所选择的生活题材和艺术形式的特点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使革命样板戏的普遍经验,在更多的艺术领域中开花结果,在更多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塑造出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来。在这里,如果否定革命样板戏经验是普遍适用的,就必然滑向修正主义文艺的泥坑;如果不与具体的艺术实践相结合,生硬地套用,就会导致艺术上的“雷同化”。这两种错误倾向,从思想根源上来说,都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作怪。影片《闪闪的红星》,正确地把学习与创造、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闪闪的红星》创作组、摄制组的同志们,曾经深有感触地谈到结合电影艺术的特点,学习样板戏的经验,从路线斗争的高度开掘题材,提炼主题,从而使作品的立意不断升华的体会,完全说明了这一点。即使是一场戏,一个意境、一个细节的创造,也同样不能例外。前面我们谈到的塑造少年儿童英雄形象和抒发革命激情方面的成就,都是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结合儿童题材、电影特点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丰硕成果。

  学习的过程,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艺术革命,是一个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书,向工农兵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和艺术观的过程。扮演影片主角潘冬子的红小兵祝新运说得好,“演冬子,学冬子,演完冬子还要学冬子”,“走冬子的道路,做党的好孩子”。正因为祝新运这样想的,这样做的,因此银幕上的小冬子富有革命激情,冬子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亿万观众的心里。

  毛主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影片《闪闪的红星》向我们表明,不管哪种题材、哪种艺术样式的创作,只要坚持“有的放矢”地学习和运用革命样板戏的普遍经验,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就能够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彩色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创造性地运用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塑造了一个可爱、可信、可学的小英雄的典型形象。不仅在无产阶级英雄谱中增添了新的光彩,而且为塑造成长中的青少年英雄典型提供了新的范例。

  毛主席早就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里所说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当然包括少年儿童英雄人物。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中,无数的“红小鬼”、“儿童团”、“红小兵”,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为革命的儿童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影片《闪闪的红星》,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从生活中深入开掘,以两条路线斗争为纲,把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潘冬子作为作品中主要英雄人物来加以描绘,艺术地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儿童团斗垮还乡团”的革命历史,深刻地体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个伟大真理,塑造出一个战斗的儿童团员的高大、完整、深沉的英雄典型。

c5c0c68d7ce03e9daa9d0f2f149f835d.jpg

   冬子是一个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是正在成长的儿童,而在作品中,他又是一个英雄人物。怎样突出这样一个少年儿童英雄,使他在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在这里,用反面人物反衬正面英雄,用椿伢子等儿童形象来陪衬冬子,这些方面都还比较容易处理。恰当地处理革命长辈与小冬子的关系,则是影片面临的新课题。如果单纯着眼于主人公是“小”的英雄,因此在“小”字上大作文章,孤立地突出革命长辈的形象,那么,主人公就会变成浑身稚气的“鸡雏”,不断捅漏子的调皮鬼,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小英雄便成了革命长辈的陪衬和补充,根本无法实现一个高大、完整的儿童团英雄形象。如果表现小英雄“非同寻常”,使他的思想高度超出于革命长辈和群众之上,那么,就不仅贬低了革命长辈,而且使小英雄的性格和行为变成了无源之水,变成了空中楼阁。而《闪闪的红星》在塑造冬子这个形象的过程中,从能动的反映论出发,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地解决了教育与被教育、陪衬与被陪衬的关系,既表现了处于“老师”地位的革命长辈的陪衬作用,又突出了处于“学生”地位的冬子这个主要英雄形象,为我们积累了运用“三突出”原则塑造少年儿童英雄的可贵经验。

  影片中陪衬小冬子的革命长辈,主要是党的领导者吴大叔、冬子的爸爸和妈妈以及革命群众的代表宋大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斗争及对于冬子的教育和影响,构成了小冬子的英雄性格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环境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冬子英雄性格的阶级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以生动的艺术说服力体现了“雨露滋润禾苗壮”的伟大真理。

c6dc19704201cbfd7f3d3ffea674e2ee.jpg

  影片紧紧扣着冬子思想发展的脉络,对于吴大叔等革命长辈的活动进行了精心的选取和剪裁。在冬子成长的几个转折关头,都安排了革命长辈言传身带的镜头,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把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点点滴滴注入成长中的儿童团员的心田。尤为可贵的是,影片中总是用重要镜头来表现小冬子思想上带来的反响、认识上产生的飞跃。例如在爸爸治伤时,影片中便出现了子弹取出后冬子攥在掌心,听到父母话别时冬子抑制着内心的激动佯装熟睡而流下了两行热泪,妈妈入党宣誓时冬子也庄严地举起了小拳头,妈妈牺牲时冬子压抑着悲愤劝阻大家。在这些地方,艺术彩笔描绘的重心最终都落在小冬子身上。这样,就使冬子始终居于作品的中心,居于观众思考的中心。写“老师”是为了写“学生”,着重写“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使革命长辈有力地陪衬小英雄,突出了冬子这个英雄形象。

  影片中吴修竹的形象,是一个久经锻炼的、坚定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红军干部形象。这个人物的再创造,突出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正确领导,深化了主题,也有力地体现了党在小英雄成长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吴修竹是冬子的引路人。是他,率领红军战士亲自从胡汉三的虎口中拯救了冬子;是他,“又当爹又当娘”,关怀冬子,教育冬子;是他,启发冬子要自觉地跟敌人“斗”,不能“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他,根据共产党人的斗争哲学和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把冬子安插在茂源米店,为冬子开拓了新的斗争舞台,把小鹰引向广阔的天空,得以创造搏击风雨的英雄业绩。这样描写的结果,小鹰飞得越高,越是显示出吴大叔的高度的路线觉悟、远大的政治视野和宽广的革命胸怀,既很好地陪衬、铺垫了小英雄,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革命长辈应有的思想风貌。在这里,真是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冬子是个苦孩子,一出场就具有朴素的反抗精神,这是他性格的阶级特色,也是以此区别其它革命儿童的地方。在以吴大叔为代表的党组织的精心培育下,冬子强烈的阶级爱憎,很快地升华为革命自觉性,升华为敢于斗争、善于学习、对党和毛主席无比热爱的性格特征。“我是党的孩子”,冬子的这句话正是他的革命自觉性的自我概括,使他在革命实践中产生了高度的革命智慧,产生了砍索断桥、筹盐过卡等一系列英雄行为。在影片后半部,冬子打进茂源米店,这时“老师”退居次要地位,冬子已成为斗争的主角,他机智地掀起一场群众夺米风暴,沉着地应对胡汉三的狡诈盘诘以至最后火烧、刀劈胡汉三,集中地表现了成长起来的冬子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思想境界。影片准确地把握了小冬子的性格发展的贯穿线,充分而合理地设计了一连串光彩照人的斗争场面,从而把表现小冬子的成长过程同塑造他作为少年儿童英雄的高大形象很好地统一起来。

  筹盐过卡这场戏中宋大爹与小冬子的关系,是颇为耐人寻味的。这场戏是作为小冬子从革命斗争大学校“毕业”时的一张考卷而设置的,是小冬子由前段向后段过渡的转折点。宋大爹是小冬子的“老师”,但在筹盐过卡这场戏里,宋大爹对于冬子把盐水倒进袄襟这种勇敢机智的英雄行为,却有些感到意外(当然观众也是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在这里,创作者为宋大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细节:发现胡汉三以后忙示意小冬子提高警惕,用草帽遮住敌人的视线,抢先把盐水筒挂在自己的扁担上等等。这些细节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的深切爱护。可以想见,一旦发生意外,宋大爹会千方百计保护冬子脱险,直至奋不顾身地扑向敌人。很显然,冬子想的是保护盐水过卡子,宋大爹想的是保护冬子过关去。与冬子的机智、沉着相对应的,是老人对革命下一代的一片赤心。由于影片把准了各个人物的思想基调,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思想侧面,因而,不仅没有损伤和贬低革命长辈的高大形象,而且取得了以蓝衬青、青胜于蓝的强烈效果,把小冬子陪衬得格外高大。

de8974d143c67ab2536e3d721dad0086.jpg

   雨露滋润禾苗壮,雏鹰展翅凌空飞。这两句话,大体上可以概括影片《闪闪的红星》中小英雄和革命长辈之间的辩证关系。影片创作组、摄制组对于生活深入开掘,在艺术表现上不畏艰苦,勇于创造,在实践上做到了既有层次地突出了成长中的小英雄,又使其他英雄人物得到了必要的、适当的表现。由于正确地表现了革命长辈的作用,因而充分揭示出冬子思想性格的来龙去脉,他的英雄行为使人感到全在情理之中;同时,由于其他英雄人物恰当地陪衬,因而突出了小英雄的光彩,冬子的英雄行为又往往使人感到出乎意料之外,体现了表现人物的精确性和理想化的高度统一。因此,冬子给人的印象既是可爱、可信的儿童,又是足供学习的英雄。影片对于突出小冬子的这些尝试,确实是难能可贵、发人深思的。这对于在文艺中正确地表现成长中的青少年英雄,例如描写知识青年的英雄形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深刻地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理想光辉,把巨大的思想深度同充分地抒发无产阶级革命激情结合起来,是革命样板戏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基本原因。影片《闪闪的红星》成功地、创造性地把这一经验运用在塑造儿童团英雄的过程中,着力地展示了小英雄崇高、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使作品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无产阶级革命激情是无产阶级的战斗生活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战士对于革命的现实斗争及其发展前途的深刻认识的表现,是无产阶级政治理想、革命气概和阶级爱憎的凝聚。影片《闪闪的红星》不仅敢于大胆地抒革命之情,而且善于运用电影艺术的特长,结合小英雄的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过程,波澜起伏地尽情抒发革命激情,有力地展示了小英雄的内心世界。

  为了表达冬子在白色恐怖下对红军、对党、对毛主席领导创建的红色政权的怀念和渴望,影片别具匠心地利用幻觉的形式,展现了冬子所憧憬的美好理想:春天来了,阳光普照大地,映山红开遍了山野,人民群众男女老幼挥舞着花束欢呼跳跃,迎接红军队伍回来,冬子佩带着红领巾飞跑着扑向了红军队伍,同爸爸一起昂首阔步地前进……。这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大地的现实情况下,不过是冬子的一种孩子气的幻想。但是这种幻想,集中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必胜的坚定信念,是结合儿童特点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仅完全符合“党的孩子”小冬子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反映着革命发展的必然逻辑。这种革命幻想,对于当时的冬子来说,是使他克服困难、积极战斗的强大动力。我们从这幅幻觉的画面上,可以透视到冬子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纯真、崇高、深沉、美丽!

  美好的理想要通过对于丑恶事物的艰苦斗争来实现,美好的现实要通过斗争去夺取。在革命实践中,小冬子很快地领会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使他的思想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崇高境界。竹排激流这场戏,正是冬子认识飞跃的形象化的表现。在这里,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长,利用景物、光线、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段,创造了寓意深远的意境:两岸郁郁葱葱的绿竹,一湾清澈见底的碧水,衬托着冬子无限兴奋喜悦的心情;蓝天áo@翔的雄鹰,激流勇进的竹排,双手捧出的红星,显示着小英雄面对新的战斗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凌云壮志和坚定沉着的革命毅力……。这个由视觉形象和音乐形象交织而成的电影艺术意境,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小英雄的战斗豪情,意味深长地表现了小英雄无比丰美的内心世界。

  随着冬子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的逐步提高,他心目中的“春天”,也就逐渐变成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茂源米店他与椿伢子望北斗、想延安的那段夜话,充分抒发了小英雄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生动地表明冬子已经成为一个自觉的红军战士。冬子把米店这个小战场,同党中央、毛主席领导的全国革命的大战场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以及革命战友的斗争实践同“把所有的白狗子都消灭得干干净净”的远大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标志着冬子的精神境界又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为以后的战斗提供了新的基础。

  幻境、竹排、夜话等一系列集中抒发革命激情的画面,组成了富有层次的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史,出色地将革命理想和现实斗争辩证地统一起来,充分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精神美。这是《闪闪的红星》中具有特色的艺术创造。通过这些画面所抒发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激情,虽然在影片中是儿童英雄小冬子所特有的,但是它能强烈地激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弦。它使青少年观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从榜样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也使革命的老一辈唤起幸福的回忆,从思想感情上对革命斗争历史进行一次新的总结。

5b7629b03c4763620baff67bcea53dbf.jpg

   影片《闪闪的红星》敢于和善于抒革命之情的实践,不仅对于革命文艺创作,特别是革命儿童文艺创作,是宝贵的启示,而且也是对于刘少奇、林彪一伙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有力批判。反动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家,曾极力鼓吹表现少年儿童的“童心”、“儿童情趣”。他们所说的,不过是地主资产阶级心目中的儿童之“心”,是腐朽没落阶级的“情趣”。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儿童特点或青年特点都是受阶级性所制约的。塑造无产阶级的儿童英雄,当然要注意儿童特点,但是,这种儿童特点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影片中小冬子所吸引我们、感动我们的,正是他那种带有孩子特点的、崇高纯美的无产阶级革命激情。这是从实践上对于所谓“童心”、“儿童情趣”等修正主义文艺观点的有力回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